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不能好好在家吃飯”的時代,國內國外,概莫能外。這一現象背后,因素有很多,比如都市隔離了人和農場的距離,比如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再比如快節奏的生活等等。
于是,一波又一波的互聯網套餐食材配送公司涌現,試圖掀起一場互聯網+餐桌變革,在下文中,筆者將對美國凈菜電商BlueApron的模式進行分析,希望能為這個行業的參與者提供一些啟示。
從農場到餐桌:Blue Apron模式詳解
近期,美國最大的預食材套餐(也叫半成品食材/凈菜等)配送公司Blue Apron正在準備2017年上市,已經請了高盛、摩根士丹利和花旗來進行IPO相關事宜。Blue Apron去年有十億美元的銷售額,如今估值20億美元,預計上市后市值可達30億美元。
Blue Apron的商業模式
Blue Apron的商業模式是每周定時配送半成品食材,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2人情侶套餐或3-4人家庭套餐,然后選擇每周哪幾天配送。Blue Apron則會按照指定的時間,把半成品食材套餐配送到用戶家中,食材箱內還有相應的烹飪指導菜譜。通常情況下,每人每餐的價格在8.74-9.99美元左右。
Blue Apron的食材套餐箱
在供應鏈上,Blue Apron直接從周邊的家庭農場采購,然后在中央廚房加工處理,再配送到用戶手上。Blue Apron的食材主打無添加、無激素、無抗生素、非轉基因等賣點,以吸引用戶。
此外,每周Blue Apron都會根據食材供應以及消費者的喜好不停變換菜譜,通常一周有4-6種菜譜可供選擇,每套菜需要的烹飪時間在40分鐘左右。
Blue Apron成立于2012年,發展到今天,已經有4500多名員工,每月為客戶配送800萬份套餐,2016年銷售額10億美元。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在美國,模式與Blue Apron類似,有一定規模的半成品食材電商還有不下十家,Blue Apron是其中市場份額最大的一家,Hello Fresh和Plated的規模也不小。這些半成品食材電商的模式大體相同,都是會員制,然后給會員定期配送半成品食材套餐,會員收到后在家按照菜譜可以輕松烹飪一桌好菜。幾家電商公司的定價也大同小異,平均每人每份的價格都在8-10美元左右。
在2016年之前,半成品食材電商在美國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不過,這一趨勢從2016年開始放緩,這期間也有倒閉和轉型的創業公司。
增長放緩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投資者的熱情減退,特別是有部分公司倒閉之后,創業者也在市場推廣上更加謹慎,燒錢式的營銷沒有了;另一方面,整體市場趨于飽和,一頓飯一人8-10美元的價格并不低,半成品食材電商模式適應的目標市場仍在部分中產階級家庭,而非大眾市場。
各個創業者開始在產品和服務上尋求差異化競爭。
比如Green Chef主打有機食材套餐,同時把自己的菜單分為肉食類、素食類和無麩質類等等,同樣主打有機食材的還有SunBasket,這類有機食材的套餐價格比普通的略高一點,在12美元一份左右;Purple Carrot則是主打素食套餐,Peach Dish主打產品的多樣性,Emeals則是通過低價策略吸引更多的用戶,其套餐價格折算到每人每份為4-7美元,當然也有Salted Eats主打更高端的市場,用頂級大廚推出高端菜譜,價格在22美元每人每份左右。
主打高端市場的SaltedEats
進入資本市場也是取得競爭優勢的一條捷徑,這也是為什么Blue Apron選擇在這個時候放出準備上市的消息,同樣啟動IPO進程的還有Hello Fresh和Sun Basket。
同樣模式,為何在國內不好做?
相比于國外的風生水起,國內半成品食材電商的日子可以說創業維艱。在國內,半成品食材電商也有數十家,倒閉了的不下五六家,占比在半數以上。在這些創業公司中,做成一定規模的有兩家,一家是位于上海的我廚,一家是2016年倒掉的青年菜君。
我廚成立于2014年,能夠以半成品菜電商模式發展到一定規模實屬不易,這里面有模式之外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我廚跟望湘園餐飲是同一母公司。這種情況下,我廚在采購、食材處理、庫存管理等方面有著量的優勢,也有著資源互惠的優勢,比如當日銷售不掉,多余的食材可以供餐飲連鎖等消耗,如果沒有這些,會很難支撐半成品食材電商的模式。
我廚跟望湘園在資源上可以互惠共享
那么,為什么這一模式在國內舉步維艱?
這就需要比較半成品食材電商模式、餐館吃飯和菜場模式三種解決吃飯模式的優劣。筆者用以下三個維度來比較:時間、成本和價值。
在美國,去餐館吃成本高,但是節省時間同時體驗服務;去菜場超市買食材做飯成本低,但是不方便,美國中產階級家庭都是周末一次性購買一周的生活用品,這樣帶來的問題是新鮮食材少,生活體驗差;食材配送模式,價格比餐館低,但比菜場或超市購買高,卻比超市菜場模式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有價值的提升。許多美國人烹飪技術相對較弱,如果準備好食材,按照簡單步驟就能做出多樣美食,他們就會非常樂于嘗試。
然而,這三種模式的比較在國內就變得復雜了。與國外相比,在外界因素上有三點不同:第一,中國美食多,高中低檔餐館隨處可見,即便是快餐也有多種口味選擇,而且味道都不錯,在加上各種外賣平臺的崛起,餐館或外賣吃飯可選擇多,價格也不見得貴;第二,中國大多數中產階級依然價格敏感,食材需要生鮮配送模式,配送成本不低,同時大多數人沒有一個固定下班的時間點,這也給配送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而且半成品食材放置一天就基本不新鮮了;第三,大多數中國人擅長烹飪,對于擅長烹飪的人,準備食材自有一套,冷凍的可以每月備貨、冷鮮的可以每周備貨、葉菜類的在菜場或小攤也容易買到,如果只做個家常菜,那是分分鐘搞定的事情。
比較國內國外的整體大環境,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看到,半成品食材電商模式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有優勢。如果創業公司奔著自己畫的大餅去做,自然死路一條。
半成品食材電商是死路?并不盡然
然而,半成品食材在國內并非完全行不通,在幾種情況下可以繼續嘗試。
第一種是做目標小眾市場,比如做團體客戶,這樣可以解決配送問題,即在時間上,也在成本上;第二種是跟社區小商鋪結合做O2O;第三種是從產品上改變思路,如果你的產品由配送員或第三方物流直接配送給客戶的,最好放棄葉菜類和保鮮要求高的產品,不要做一站式解決方案,可以選擇做部分產品的半成品食材,比如牛排套餐、龍蝦套餐等等。
吃是個大問題,在當下,這一模式的現狀是東方不亮西方亮,或許換個思路,就是西方不亮東方亮了。
附半成品食材電商資料:
美國公司名錄:美國市場份額前三,Blue Apron,Hello Fresh,Plated,其后排名不分先后Purple Carrot,Home Chef,Green Chef,Emeal,Sun Basket,Peach dish,Din.co等。
中國公司名錄:我廚,青年菜君(關閉),砧板先生(關閉),三菜一湯(關閉),暖食(下廚房編輯創辦),321cooking三鮮等。
作者:鄭倫,公眾號“田野觀察AgriReview”,本文首發于《天下網商》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