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的各種討論,甚至罵戰中總是會見到這樣的話語——“XXX企業是國外控股的,根本不是中國企業”……這其中“中槍”的不乏眾多互聯網巨頭。比如騰訊的最大股東、持股逾33%的就是南非投資企業Naspers;而阿里巴巴的招股文件顯示日本軟銀持股占比34.4%,為最大股東;百度最大的股東是美國德豐杰,所持的股份為25.8%;人人公司2011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時,日本軟銀是最大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34.2%……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中國互聯網巨頭大多都有國外企業在控股?會不會因為國外企業控股比較較高,導致這些互聯網巨頭喪失對企業的掌控權?在未來,中國互聯網巨頭又能否成為全球互聯網領域的把控者之一?
首先要明白一個“原始問題”,那就是在20余年前海外互聯網企業是在全球占有主導地位的。當時幾乎一切新的互聯網網站、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等,基本上都是從美國向全球輻射開來。而國內現在的諸多互聯網巨頭,在當時也是玩轉“拿來主義”,復制海外成功的互聯網模式。比如阿里巴巴源于ebay、百度源于谷歌、豆瓣源于亞馬遜書評、QQ源于ICQ、人人網源于Facebook、新浪微博源于twitter……
這其中,有部分成立較早的互聯網企業剛剛誕生之時由于并不被國內所了解,難以拉到投資。反而是海外的投資機構或者企業看到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發展潛力,并認同這些模式已經在海外獲得的成功,因此敢于進行投資。再加上海外資本進入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加規范的行業標準和操作、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思想等,最終讓這些互聯網企業成長起來成為巨頭。
可以說,資本是無國界的。哪里有投資價值,就會向哪里流動。尤其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資本的涌入也較之以往更加簡單。中國互聯網巨頭有國外控股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是事實了,不過這是新生事物要想成功壯大必然要經歷的。
很多人擔憂有國外企業控股,甚至控股比較比較大后,部分中國互聯網巨頭就成為了“外資企業”。其實完全沒有這種擔心的必要。因為就目前來看,中國互聯網巨頭還是將決定權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騰訊最大股東南非投資企業Naspers一開始就放棄所持股份的投票權,公司的具體經營管理由馬化騰和幾位聯合創始人來負責。
甚至在近日Naspers行政總裁Bob Van Dijk再次重申,無意減持騰訊,并形容騰訊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到達增長上限。此外,美國股市允許“AB股”的雙重架構,通過該模式李彥宏和其妻子馬東敏的投票權高達68.17%,完全掌握了公司控制權。
更重要的是,中國互聯網巨頭在飛黃騰達之后也開啟了在全球在制霸之路,在其他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或者收購。比如騰訊就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巨頭在硅谷的頂級投資者,向各類項目投入大筆資金,游戲、電動汽車、太空旅游、小行星采礦、人工智能……幾乎無所不包。阿里、百度等,同樣也是不斷在海外投資。可見,投資、控股并代表不了什么,只是企業從自身角度出發進行的商業活動。
毋庸置疑的是,在二十余年來中國互聯網巨頭強烈而深刻地改變著社會架構、大眾生活。而即使在成長的過程中,甚至于當下還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不過隨之帶來的變化是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再去探究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控股多少,似乎意義并不大。
正所謂“英雄莫問出處”,中國互聯網巨頭只要是專注于優化社會架構、提升工作效率、改變大眾生活,讓國家及大眾都受益,就是極好的。當然,這些互聯網巨頭的發展勢頭也要在一個可控范圍之內,免得其偏離了正確的發展軌道。(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