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騰訊教育主辦的首屆MEET教育科技創新峰會(以下簡稱“MEET教育峰會”)在北京舉辦,來自國內外頂尖教育專家聚首,共同探索科技對教育的助力。騰訊教育在峰會上正式發布“騰訊WeLearning智能教育解決方案”(以下簡稱WeLearning),搭建騰訊教育中臺,對外開放底層能力和開放平臺。同時,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的指導下,騰訊教育牽手數十家合作伙伴發起智能教育“光合計劃”,開放騰訊積累超過20年的技術與實踐經驗,攜手產、學、研各方力量,共同助力教育信息化發展,聯合打造智能教育中國樣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趙沁平,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基礎教育質量檢測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董奇,國家督學、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執行會長、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孫霄兵,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智能+研究院院長、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周傲英,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倫敦大學學院(UCL)教育學院教授、知識實驗室負責人Rose Luckin,全球知名教育公司 Age of Learning 創始人兼執行董事 Doug Dohring,以及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等重磅嘉賓,以及來自全國的百余位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近千名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及行業代表出席峰會。
同時,峰會現場還設有大型智能教育互動展區,展現當下教育科技領域的最熱創新成果。
科技向善 助力“以人為本”的教育
科技自有邊界,教育“以人為本”。科技的發展正在推動“三尺講臺一張黑板”的教育模式發生重大變化,AI、云計算、大數據、5G等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加深。但在教育與科技融合的趨勢中,“量子波動速讀培訓”等亂象也時有發生。
“教育科技的內核到底是什么?我認為,教育科技應該以人的發展為準則,‘以人為本’,幫助教育更好地發現人、成就人。”湯道生表示,騰訊剛剛發布的新使命愿景“用戶為本、科技向善”,也是騰訊教育的初衷、原則與邊界。

湯道生發表主題演講
騰訊教育期望用科技手段,從“學習者”、“教學者”、“管理者”三個層面,助力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首先是為學習者提供“即時化”學習反饋,匹配個性化學習方案,提升學習效果,激發他們的潛能;其次是幫助教學者減少重復性勞動,增加創造性工作,提升教學效率。最后是助力管理者從經驗型判斷,轉向數據化、精準化治理,降本增效。
湯道生表示,騰訊教育已經累計服務1萬8千多所學校、400多個省市教育局、9萬多家教育機構,服務用戶數超4億。
開放生態 聯合打造智能教育中國樣本
如何實現“科技助力以人為本教育”?此次峰會上,騰訊教育也發布了路線路。峰會首次發布“騰訊WeLearning智能教育解決方案”和智能教育“光合計劃”。
通過WeLearning,騰訊將開放超過20年的技術與實踐經驗,以底層能力和開放平臺搭建教育中臺,以高度兼容打破數據孤島,讓數據順暢流轉,真正實現智慧化教育。騰訊教育中臺是WeLearning的核心,騰訊將把自己在連接、技術、內容等領域的積累,整合為體系化的底層能力,并通過開放平臺,向合作伙伴輸出;通過統一的身份識別、數據標準、權限管理和知識圖譜,構建應用開發平臺,與開發者共同開發教育應用。這些應用將核心圍繞學習、教學、管理、空間和服務等場景,形成體系化的解決方案,從而為管理機構、學校、教師、學生、教育機構、泛教育機構等不同用戶提供便捷的服務。
通過騰訊教育中臺,開發者和用戶可以靈活地將技術、數據、內容整合到具體業務場景中,開發者可以實現教育應用的統一開發和統一接入;教育管理部門、老師、學生、家長、教育機構等,也可以通過WeLearning,實現教育應用的統一調用和統一管理。

騰訊WeLearning智能教育解決方案
智能教育“光合計劃”由騰訊教育牽頭,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的指導下,攜手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推進。旨在提升各級院校信息化能力,以科技助力教育現代化,構建開放共享、以人為本的全新教育生態,推動教育行業可持續創新發展。未來,“光合計劃”將致力于推動“百千萬”三大目標落地——助力100個貧困縣教育扶貧,打造1000所標桿智慧校園,培養10000名校園CIO。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執行會長孫霄兵表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一直致力于推動和組織教育發展戰略性問題和決策性問題的研究與交流,為國家教育發展和重大教育決策服務,為地方、行業和學校教育發展服務。非常高興能與騰訊教育一起,協同主管部門、各級院校和業內同行,共同推出‘光合計劃’,助力各學校搭建數字化教學管理平臺及教學內容平臺,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及管理者信息化領導力,促進教育發展,提升教育質量。”

智能教育“光合計劃”發布
名家齊聚 共探教育科技未來
本次峰會上,來自教育行業的領軍者和權威專家,也就教育科技的本質、未來方向和發展原則展開討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趙沁平在主題致辭中提到,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大潮,正在推動人類社會迎來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要積極推動教育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動教育的變革與創新,構建我國人工智能的新優勢。例如,以產業升級和教育個性化、精準化、智能化需求為導向,加強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建設,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快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

趙沁平發表致辭
在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看來,“人工智能+教育”使教育發生了重大的、革命性的變化,科技為個性化學習、個別化學習提供了條件。但是教育的本質并不會因此改變——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

顧明遠發表主題演講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基礎教育質量檢測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董奇在峰會上圍繞“科技賦能教育評價改革,共筑兒童青少年美好未來”,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科技正在賦能教育評價,推動教育評價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智能化的教育評價新趨勢已經出現。要真正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面向未來素養的新的評價,需要加快推進科技賦能教育評價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工作。

董奇發表主題演講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智能+研究院院長、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周傲英認為,教育科技2.0時代,要探索一條應用、技術、科學研究聯動和融合的創新之路,依托教育底層基礎設施的升級,對教育資源進行精準高效連接,從而實現供給端資源的高效個性化配置。

周傲英發表主題演講
“今天和未來的人,需要的不僅僅是讀課本、記住知識的能力,而需要具備應用數字化工具、持續高效學習和翻新知識的能力,這是對傳統大規模標準化教育提出的大命題。”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峰會上指出,從全球范圍來看,科技正在加速推進教育的創新變革。同時在會上,司曉攜手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共同發布《善學中國數字學習指數報告2019》,報告對全國351個城市進行了評估,初步構建了數字學習指數的評估體系,助力行業把握數字學習的區域發展情況、更有效地推動區域數字學習發展。

司曉、黃懷榮發布《善學中國數字學習指數報告2019》
“科技是能力,向善是選擇。教育是騰訊踐行價值觀,將自身科技能力回饋社會的最重要窗口之一。”湯道生表示,以“數字化助手”為定位的騰訊教育,希望與行業伙伴攜手同行,以科技助力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通過連接、內容、社會責任,助力實現教育的公平化、個性化和智慧化,共創智能教育時代。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