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個神奇的土壤上,除了產生阿里巴巴這么牛的公司,也產生了小米這樣的小小的奇跡。”
2014年的烏鎮大會上,雷軍波瀾不驚的發言難掩內心喜悅。那年三季度,剛剛四歲的小米首次斬獲國內手機市場份額第一。只過了一年,因為供應鏈的問題小米盛極而衰,保持數個季度第一后,先后被華為與藍綠二廠超越。
2018年歲末,雷軍信誓旦旦地說要在10個季度內重新殺回榜首,只怪時間太快,友商太強,小米與頭部三甲的距離越來越遠。
原以為5G引發的變革會帶來新機遇,可小米又太急了些,“5G+AIoT”雙引擎中,手機那個引擎不那么給力。

日前,知名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0Q2小米市場份額距離“Others”僅一步之遙,與華為的距離越來越大。
受疫情影響,今年國內手機市場遭到重創,小米恐怕是最受傷那個,相比去年同期市場份額減少了足足三個百分點。
移動終端市場份額下降或許并不是一件壞事,畢竟在財報里可以用“出貨量全球前四”不太樂觀的市場數據。
不賺錢的手機業務營收下滑,毛利率較高的IoT業務營收同步攀升,從另一個角度講利好集團,也助推股價在今年屢創新高。
市場份額下降一方面來源于“高端”機型增加,半年報顯示,小米全球智能手機ASP(平均售價)同比上漲11.8%,環比上漲7.5%。另一方面,管理層高估5G換機潮,雖然擠進5G手機前三甲,但致力于市場普及,低于2000元的產品難以抗衡回轉國內的華為。
9月15日,懸在華為的那把劍落下,小米或許迎來難得機遇。
流年不利
在一個月前余承東向外界釋放了華為不再生產高端海思麒麟芯片的信號,這讓搭載麒麟9000的Mate40系列幾乎絕版。
9月15日,當封鎖禁令從大洋彼岸傳來之際,華為移動終端業務的脖子不出意外地被卡住了。在禁令正式生效前,雄踞國內手機市場第一多時的霸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冷。
一批又一批滿載的飛機將芯片運至倉庫,根據華為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存貨投入的資金高達1803.9億元。再高的庫存終歸還是有限的,子品牌榮耀只得勒緊腰帶縮減出貨量為華為讓道。
終端市場卻異常火熱。9月1日開始,幾乎所有搭載5G芯片的華為手機都迎來一輪上漲。尤其是搭載7nm工藝的麒麟990、985芯片的手機,包括Mate系列、P系列以及榮耀高端手機,無一例外迎來漲價。
這可苦了華為的經銷商們。移動終端市場近年日趨飽和,已讓手機經銷商步履蹣跚,現金吃緊,年初疫情他們的生存環境加速惡化,為了應對漲價許多經銷商不得不拿出更多錢增加備貨。
“915”禁令帶來連鎖反應不止于終端廠商,有報道提到,一位不具名的上游供應鏈企業直言禁令生效后公司已無法拿到華為訂單。企業要活命,只能把目光移向別處。
禁令不僅重挫華為,恐將波及許多業務高度依賴華為消費者業務的供應鏈廠商。
上市公司、經銷商會因禁令倒戈,緊急儲備的產品零部件庫存見底后,消費者也會因缺貨或使用體驗不佳而琵琶別抱,華為所遺留的巨大市場空白有可能會被“小米們”分而食之。
過去兩年小米、OPPO、vivo三家無法與華為抗衡,與之差距越來越大。此外,國內移動終端市場增長乏力,在存量市場中喪失市場份額比增量市場更讓人痛苦。
自2018年以來,國內4G手機出貨量下滑明顯,環比增幅長期處于低位。去年7月第一部5G手機問世重燃手機終端大廠的希望,但環比增速與絕對值上并未如預期一般迎來一波換機潮。
一方面,疫情期間工廠停工導致訂單交付延期。雖然國內提前走出疫情復工復產,但供應鏈恢復產能時間不一,這都會拉長終端廠商備貨周期。
另一方面,疫情也壓制了市場對5G移動終端的需求。許多廠商集中在三、四月推出5G新機,希望搶占有利的時間窗口。根據中商產業的統計數據,兩月之間共有46款5G新機問世,在前八個月中占比高達32.62%。
大廠集中發力助推上半年手機銷量迅速回暖,不過進入下半年,環比增速再度回落。
行業低迷不振,疊加疫情黑天鵝,加上5G換機潮漸成泡影,華米OV在存量市場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相比OV低調做事,發力線下,小米今年倒是動作頻頻。
印度不留米,自有留米處
小米近年推出的新機繁多,延伸出子品牌Redmi主打普及,卻出現“火爆的沒貨,有貨的不火”。
MIX系列從陶瓷機身到柔性屏,小米的工藝水平提升相當明顯,可新品如MIX α受限于供應鏈無法實現量產,只是驚鴻一瞥。
數字系列一度有“買奇不買偶”的說法,去年雷軍定下轉型高端的方針后,仿佛打開了價格閥門,售價與股價齊飛。米10價格飆升到2999元,米6 Pro直接4999起步,一場十年演講小米10至尊版5299元,實現了漲價三步走。
一改往日主打性價比、揶揄“友商”店大欺客的作風,至少今年小米高管在公開言論上平和不少,也降低了懟友商的頻次。
話少了,動作多了,雷軍的隊伍越來越實干。
在人事側,常程以家人之名辭別聯想,隨即馬不停蹄入職小米;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舍棄自己的山頭投入雷軍帳下;華為前首席營銷管楊柘,在6月2日加入小米,在小米10至尊紀念版的海報上,米粉聞到了既恨且愛的華為范兒。
加上中興前CEO曾學忠,寧愿降維到小米智能工廠擰螺絲也不愿呆在中興的空調房,雷軍為“友商”松土移盆做出了杰出貢獻,也在寒冬之時為集團囤積了許多精英。
不過小米與華為有一點相同,都因地緣問題在海外市場受挫。
早前,印度“自力更生”(Atmanirbhar)的提法對在次大陸的中國企業就變得不太友好,今年則是變本加厲。7月初,由于此前邊境沖突,印海關曾強行清關,導致大量中國工廠停擺,進入8月雙方未見緩和。
次大陸的情況日益惡化的原因無非疫情與國內激進的民情。先是疫情影響印度脆弱的制造業,加之民族情緒抬頭,一度出現打砸中國店鋪的情況。迫不得已,小米將在印線下商店Logo改為印度制造,收縮銷售規模,極力示好當地消費者。
但宏觀趨勢使然,局部調整只起止損之效,難挽狂瀾。
7月17日,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的數據報告提到,二季度小米在印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僅有530萬部,大跌48%。而印度還引入谷歌以支持信實開發低端手機,遏制華企,假以時日,三星、蘋果以及本地品牌聯合絞殺,小米的“印度夢”恐成鏡中花、水中月。
回想去年小米在印度銷售市場銷量剛剛超越國內,好不容易找到的第二增長曲線,還沒來得及裂變就熄了火。
從財報當中能夠看出些許端倪,同樣是今年七月,印度智能手機日均激活數量只回升到疫前水平的72%,而除印度外的境外智能手機日均激活數量已達到疫前120%,迅速回暖。
更嚴重的是,小米出海不止是自己,還帶去了規模可觀的“小伙伴”,例如渠道分銷商愛施德與屏下指紋模組供應商匯頂科技。兩家企業追隨小米出海,曾經他們視次大陸為流奶與蜜之地,如今變得危機四伏。
雷軍當然不會拋棄同志。
為了穩定供應鏈,小米最近兩年也有所動作,除了每年慣例召開供應商大會籠絡人心外,還投資持股一些供應鏈企業。去年花費5000萬購入3.33%的電磁屏蔽膜生產方邦股份,今年斥資1.2億成為自動化裝備供應商智云股份的第四大股東。
結語
小米可能痛失次大陸,不過歐洲市場的表現依舊可圈可點。
截止2020Q2,小米在歐洲市場智能終端出貨量同比增長64.9%,市占率首次沖進前三甲。西班牙出貨量繼續保持市占率第一,在法國市場也登上榜眼位置。
歐洲市場的景氣大概率是因為華為失去GMS服務,造成許多用戶流失,芯片斷供則很可能讓華為在歐移動終端市場化為烏有。
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所整理的數據來看,小米移動終端出貨量與份額在2019Q4顯著增長。到2020Q2,華為市場份額從去年Q1的22%下滑到17%;小米的市場份額則從6%大幅提升到17%。
“915”禁令后,華為在歐洲高端市場的份額很可能被蘋果與三星瓜分,目前來看小米也從中分到了一杯羹。
最壞的情況是華為芯片庫存告罄,又無法獨立研發出替代品,那么變化更劇烈的會是國內市場。華米OV占有國內96%的市場份額,其中華為有占據壓倒性優勢,最新數據顯示,華為市場份額高達46%,菊廠如果稍有閃失,那么意味著近半數市場將成無主之地。
余下三強中,OV的優勢在線下,被華為擠壓的市場份額,有望讓藍綠二廠重新迎來一輪增長。不出意外的話,離others只有一步之遙的小米也將迎來喘息之機。
今年以來向高端發力,旗下新品僅有四款,不太成功的5G戰略已經讓其失去不少市場份額。
積累了那么多“友商”的得力干將,擁有更強大的線上優勢,小米或許會在這個冬天給行業燒上一把火。
而華為,短期或許可以寄希望于從IoT市場上將小米普及的用戶收入囊中,也許對芯片技術要求不那么苛刻的汽車行業,也是他們眾多Plan B中的一個。
你看房地產巨子許家印,最近不就枯木逢春了嗎?
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 銀杏財經, 作者 :吳不知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