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聯網+”到“數字化+”,再到“ESG+”。數字化不僅幫助企業打開了從傳統到現代化的通路,也幫助企業打開了從無序到環保、通往低碳的大門。
作者|斗斗
編輯|皮爺
出品|產業家
一年一度的ESG報告披露正在來臨。
騰訊發布2022年ESG(即“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百度發布2022年ESG報告;聯想集團發布《2022/23財年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報告》……
又到了一年一度,各大企業披露ESG報告的日子。與往年不同的是,進入2023年以來,ESG愈發成為中國投資圈、法律實務圈甚至學術界熱議的話題。
這種變化映射到企業端,是急劇增長的ESG披露數量。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 4 月 30 日,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近 1700 家,再創新高。2500 多家公司在2022 年年報中披露了為減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占比首次超過 50%。
中國ESG,正在進化。
一、ESG,第二個“財報”
幫助投資者“排雷”,已經成為ESG報告的另一個標簽。
過去的一年,“科技與狠活”火爆話題下的食品添加劑、農殘等問題頻出;企業大規模裁員、企業職場潛規則曝光、男女職場待遇不平等等問題,成為企業的“隱形炸彈”。
這使得投資人愈發看重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問題。
阿里云2022財年ESG報告特意強調了女性員工占比 49.5%;騰訊也在報告中提到發布《我們就多元、平等與共融的承諾書》,打造讓員工感到被尊重、獲得支持和啟發的工作環境;而聯想則是公布了一組數字,即女性員工占比37%,女性技術員工占比近30%,30歲以上員工占比85%。可見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根據一項 Pitchbook 調查的數據顯示,投資者對 ESG 的重視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62%的投資者和服務提供商將ESG原則整合到了其投資組合策略中。
不僅僅是投資人更看重企業ESG報告,合作伙伴更甚。
在過去一年中,因合作伙伴“暴雷”,無故“躺槍”的企業多如牛毛。例如315曝光酸菜事件后,牽連企業甚廣,商品下架、股價大跌都是“常規操作”。
而看重合作伙伴ESG這件事,在海外更甚。
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數據顯示,發布ESG報告的518家企業,涉及境外業務有356家,占比為68.73%。
一個事實是,國外某些發達國家ESG管理水平普遍高于國內,ESG已經逐漸成為企業尋求合作伙伴、供應商的標準之一。目前,國內正迎來出海熱潮,不少企業正走出國門,尋找新的增長。
出海路如何走得更順、更遠、更穩,ESG披露尤為重要。
其實,從諸多視角來看,如果說ESG這個概念在前幾年講,還有一些琢磨不透的感覺。而在2022、2023年的當下,已然和產業發展融為一體。
過去,ESG報告更多是由政策驅動下的被動披露,當下,企業開始慢慢轉向主動性披露。ESG 評價更高以及提升趨勢更好的上市公司有望獲得更多資金認可,規避更多風險。
總體而言,過去說起碳中和、ESG,很多企業更多把其當成一個指標,然而在當下,ESG的特征已然從泛概念走向實質性,其不僅僅只是一個指標,而是與企業在一二級市場競爭、發展的關鍵。
ESG報告,正在坐上第二個“財報”的位置。
二、第二個“財報”的「三重門」
ESG這個“財報”,想要寫的有價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便是,披露的標準。目前,全球各大ESG評級機構的標準不一,難以梳理出一個統一的標準。
例如,近日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公司因給予了特斯拉比萬寶路香煙制造商——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公司更低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評分。而遭到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大罵“ESG就是魔鬼”。
國內企業在國際ESG評級機構的處境則更為緊張。
眾所周知,國內ESG管理是“自上而下”,即從央、國企帶動供應鏈的其他企業;以A股二級市場的上市企業,帶動一級市場企業ESG管理。
究其原因,央、國企以及A股的企業掌握了國內大量能源、勞動力密集型、制造產業,屬于諸多企業中,亟待需要ESG管理的第一梯隊。且具有很好的帶動作用。
然而,這種管理理念,國外的評級機構似乎并不認可。
“境外評級機構看不到我國國有企業創造的社會價值,認為國企之間的合作都是關聯交易,他們也不理解國有企業的企業治理。”某業內人士表示。
差異化的ESG管理體系,也意味著,國內并無可以借鑒的發展路徑,只能自己慢慢摸索。所以也就導致了短時間內,國內企業ESG報告動機、受眾不明確下,ESG管理框架混亂和量化指標缺失。
其次,由于國內信息化起步晚,導致很多傳統企業在企業信息、數據收集上存在難度。加之,目前大部分企業的ESG報告都是由第三方機構撰寫,難以從企業全局視角挖掘重要信息。導致企業ESG報告中披露的信息并不完整,亦或是避重就輕。
另外,從目前來看,雖然國內ESG披露的企業占比不斷上升,但數量仍然較少。從比例來看,仍有60%以上的上市企業未進行ESG信息披露。
在國內,ESG披露并非強制性舉措,加之披露ESG報告需要較高的成本,使得很多企業缺乏動力。
總體來看,披露框架混亂、披露信息不完整、披露數量占比低是目前國內ESG發展“三扇門”。
不過,在這種瓶頸下,一些機會也在出現。
例如,在近段時間,二級市場碳管理、能源管理類SaaS十分活躍;此外相關產業賽道的“鏈主”效應正在顯現。
三、ESG,一個新的數字化產業鏈
與企業財報不同,ESG報告中很多內容無法量化。
具體來看,企業的市場經營、盈利規模、人力資源等是“看得見”的績效,所以相對完備,但風險因素由于具有不確定性,導致風險管理意味著額外成本,因此相對缺失。
而ESG信息披露質量包括及時報送和數據的準確性、合理性。
所以,只有把ESG和企業整體經營、風險管理和長期成長結合起來,成為企業的基礎設施,ESG披露才有支撐。
而通過數字化系統,可以把非財務信息也像財務信息一樣在日常工作中就管理起來,實現線上化、智能化。從全局量化企業ESG。
根據產業家觀察,2022年至2023年,一級市場能源管理類、碳管理類軟件的融資事件驟增。其中,碳阻跡、易碳數科、奇點能源、集兆嘉GCN、辰鰻科技、觀碳等服務商走上“臺前”。
數據顯示,預計2025 年,碳核算軟件市場將增長 63.8 億美元。
這種趨勢下,數字化正逐漸推動國內企業ESG管理進程。
其次,G端主力軍,正在逐漸發揮帶動作用。
2022年5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方案》明確提出要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
要知道央國企以及政府機構,在其相關供應鏈更像一個鏈主的角色,隨著其自身ESG管理要求的提高,必將帶動其綁定的相關企業加速布局ESG,以達到相關指標獲得持續合作的優勢。
目前,G端也是各大云廠商、TOB廠商想要滲透的客戶群體,積極布局ESG是必經之路。例如阿里云、華為云等積極參與東數西算,以風力發電等新能源減少數據中心碳排放。
更為具體的,例如以法大大、e簽寶為代表等電子簽SaaS廠商,從電子簽約代替紙質簽約的層面,打造電子簽碳管理平臺,量化簽約環節的碳排放,成為其打入大型客戶市場的一個優勢。
從“互聯網+”到“數字化+”,再到“ESG+”,數字化不僅幫助企業打開了從傳統到現代化的大門,也幫助企業打開了通往未來的大門。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