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16日美股盤前,京東公布2023財年二季度財報。需知道,這是京東新任CEO許冉上任后首份成績單,外界自然額外重視。
CFO出身的許冉,發揮了自己的優勢:二季度京東利潤大幅提升,成本持續下降;營收算不上驚喜,倒也基本符合預期。橫向對比阿里、拼多多兩大勁敵,京東的表現也是中規中矩,許冉算是取得了開門紅。
然而,京東也不是高枕無憂。全力推廣百億補貼,打通自營和pop渠道,京東零售在過去一個季度頻繁調整,難免會出現陣痛。數據顯示,京東零售利潤率同比、環比雙雙下跌,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告信號。截止發稿時,京東港股股價小幅下挫約1%,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的擔憂。
與此同時,利潤大爆發、省下大量彈藥的京東,也開始探索更多非核心業務。前任CEO徐雷曾說過,京東過去一年主要靠降本提升利潤,2023年則要靠提升經營效率。如今,接力棒交到許冉手上,降本和增效都已經看到成果,利潤復蘇就是*的證據。
那么在下一階段,探索新業務、重啟擴張,會不會成為京東新的戰略核心?
01 營收企穩、利潤暴漲,新CEO許冉喜迎開門紅
無論是對比此前幾個季度還是看齊阿里等競爭對手,京東二季度這份財報都突出一個穩字,利潤算是*的驚喜。
財報顯示,京東二季度總營收為2879.31億元,高于市場預期,同比增長7.6%。從增長曲線來看,京東營收的季節性特點依舊明顯。由于二季度有618這個大促節日,營收趕超預期也并不叫人意外。維持在個位數的增速雖無法和*時期相比,卻也超過了去年同期的5.44%和今年一季度的1.38%。
相比之下,利潤端的復蘇勢頭更加迅猛。二季度,京東歸母凈利潤同比大漲50.39%至65.81億元,合并凈利潤更是同比暴漲71.83%至69.23億元,均超過市場預期;每股攤薄收益則錄得4.16元,是近五個季度的新高。結合一季度,京東上半年經營利潤為14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2億漲了一倍有多,可謂滿血復活。
![]()
利潤得到改善,背后的原因很簡單:在財務出身的新CEO許冉帶領下,京東將控費做到*。
在猛推百億補貼、加大商家扶持,又有618消耗大量營銷預算的情況下,京東二季度總費用同比僅微增約3%至331.61億元。這也讓毛利率穩定在14.4%,較去年同期提高了整整一個百分點。過去五個季度,京東總費用三次錄得同比下滑,另外兩個季度的增幅也都控制在5%以內,降本增效的政策得到貫徹執行。
具體來看,履約和營銷開支仍占大頭,二季度支出分別達到167億和111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5.8%和3.8%,和去年同期相比都有小幅上升。不過總務及行政開支占比從去年同期的0.9%降至如今的0.8%,可見內部經營效率有所改善。
不過當長期嚴控費用和全面投身百億補貼同時發生時,京東肯定會遇到一個兩難問題:賺錢和省錢的任務幾乎都要有京東零售來承擔,集團這根最穩固的支柱負擔頗重。
細看京東零售的財務指標,營收、利潤都隱約顯現一些不利信號:營收同比增長4.85%至2532.8億元,增速不及集團整體水平,也遠低于隔壁淘天集團的12%;經營利潤率錄得3.2%,同比下滑0.2個百分點。
京東的業務版圖很廣泛,營收結構很多元,但京東零售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長期超過90%的營收占比,以及各項業務中最高的運營利潤率(二季度京東物流、達達集團和新業務的經營利潤率分別為0.1%、-18.6%和-32.4%)就足夠說明問題。
正如上文所說,京東的營收已經多個季度維持低位增長,集團對京東零售的依賴卻未見減輕。隨著利潤大幅修正,降本增效已見成效。接下來,京東該把重心放在增收上面了——而京東零售,仍是重中之重。
02 京東零售壓力倍增,百億補貼未必是*解
將時間軸拉長可以發現,京東零售已經萎靡不振一段時間了。去年二季度,京東零售的營收增速掉至個位數,今年一季度更是出現罕見負增長。
![]()
京東零售的收入,主要來自商品銷售,平臺及廣告、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占比較低。從具體零售品類來看,電子及家用電器、日用百貨占比最高,基本占據了大半壁江山。京東零售增收不利的癥結,恰好就出在日用百貨商品身上。
財報顯示,二季度京東零售電子及家用電器商品收入為1521.3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366.18億元增長約11.4%。然而,日用百貨商品收入僅有817.24億元,同比下滑8.6%——這已經是該項收入連續第二個季度出現負增長。此消彼長之下,京東零售電子及家電商品、日用百貨商品的收入占比差距已經擴大到20%。
在財報電話會上,有分析師問及京東零售經營利潤下滑的原因。高層給出答案是用于營銷、補貼的成本增加,尤其是百億補貼和618這兩項活動的支出。高額補貼當然有一定效果,電子及家用電器商品收入增速就跑贏大盤。但嚴重偏科,對京東零售來說并非好事。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分化?用戶消費觀念的變化應當是主要原因——京東過去幾年的品質電商定位、以自營為主的業務模式和消費降級的大趨勢出現錯位。
電子及家電產品作為消費頻次低、均價偏高的商品,消費者依然將商品、服務質量放在首位。京東則早早建立了口碑優勢,履約、售后鏈條也相當完善,這是其他競爭對手不具備的。拼多多百億補貼力度很猛,京東一樣有自己的忠實客戶群,兩者其實都很難完全蠶食對方的領地。
不過以自營、品牌官方店為主,第三方pop商家占比較低的京東商家生態,客觀上限制了日用百貨商品的選擇,也推高了均價。放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這個問題將被放大。
而京東將百億補貼的重點放在數碼3C等電子產品身上的決定是否正確,現在看起來值得商榷。反倒在以量取勝、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的日用百貨商品上,京東的投入力度和管理模式都還有改善空間。
好在,京東的反應是迅速的。過去一個季度對京東零售進行的幾項大手術里,擴充第三方商家、實現自營和pop平權是主線任務。在把電子產品、大牌日用百貨產品的價格打下來之余,給用戶提供更多元的選擇也很重要。
二季度,京東沒有公布用戶數據,但在財報中重點宣傳了商家側的拉新成果:商家數量同比增長417%,在站內運營的有效商家數量同比增速超過三位數。高層在財報電話會上透露,新增商家大部分是第三方中小商鋪,年初啟動的“春曉計劃”等扶持措施收到了預期效果。
改革效果如果尚且不說,至少京東沒有回避問題,也及時作出應對,說明集團高層對自身的問題、行業的動態和消費者的意向都有清晰認知,給外界傳遞了積極的信號。只不過擴充第三方商家之后,品控、物流、售后又是全新的考驗。轉型路漫漫,想在低價和品質中取得平衡,京東零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3 積極探索新業務,京東要重啟擴張之旅?
首次以CEO身份參加財報電話會,許冉表現得相當低調、謙遜,和雷厲風行的徐雷形成鮮明對照。許冉表示,京東二季度核心指標超過預期,未來會堅持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商品選擇。在被問及京東零售的發展規劃時,許冉強調會堅持“多快好省”策略,贏得用戶長期認可,并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除此之外,包括許冉在內的高層都刻意淡化了集團的擴張策略,強調下半年還要以“求穩”為主。但事實不會騙人,進入下半年京東的擴張動作明顯比上半年更頻繁,而且更多元——從金融到線下商超,再到屢敗屢戰的社區團購紛紛登臺亮相。
8月初,京東APP上線了基金購買入口,財富號、基金投顧等服務也陸續上線,并引入了華夏基金、嘉實基金等頭部券商,此舉被視為京東加碼金融業務的最新信號。在此之前,天弘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和創金合信等50多家頭部機構已率先進駐抖音開設官方賬號,互聯網巨頭的基金銷售大戰看起來一觸即發。
幾乎在同一時間,有多家媒體爆料京東有意全資收購連鎖超市品牌永輝,意欲發力線下業務。不過這個消息很快便遭到雙方出面辟謠,永輝強調不存在收購事宜,也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事項”。
比起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基金銷售、線下商超,社區團購業務的復活已經得到官方確認。在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京東高層承認京東拼拼團隊正在北京及周邊地區探索本地供應鏈模式,主攻生鮮品類。不過高層們也強調,京東拼拼目前仍處于小范圍試點階段,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跑通。
不過最有希望成為京東下一個業績增長點的,還是即時零售。
京東即時零售的優勢在于運力和供應鏈,和達達集團的深度綁定位京東小時購等項目順利上線奠定了基礎。達達集團二季度營收也再上一個臺階,更實現了上市后首次盈利,這一切都建基于京東到家GMV的增長基礎上。
數據顯示,二季度京東站內小時達板塊的DAU同比翻倍,成交額更是增長超3倍。截止6月30日的12個月內,京東到家GMV達到708億元,同比增長30%。與此同時,活躍商家數量也在上升,截止二季度末已超30萬家,同比增幅超過70%。而在去年三季度,這個數字僅僅為8.7萬家。
中國經營連鎖協會的報告指出,到2025年國內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未來2-3年是最關鍵的窗口期。在京東之外,美團、阿里,乃至抖音和微信,都對這片萬億藍;⒁曧耥。
占據先發優勢的京東,肯定不會放棄這塊肥肉,現在正是全速沖刺時候。
04 寫在最后
無論是加入京東之前在普華永道的20年默默耕耘,還是加入京東后的五年三連跳,許冉一直在和財務打交道。作為其繼任京東集團CEO之后的首份財報,外界最關注的也是成本、利潤等指標,本質上還是用CFO的眼光和標準看待許冉。
但當控費達到*、利潤得到修復,集團必然要將重心重新轉向業務擴張。這時候,許冉將面臨全新的考驗:不再是和數字打交道,而是要直面用戶、商家和競爭對手。
無論是社區團購,還是線下零售,競爭形勢都相當復雜。對京東,對許冉,真正的難關還在后頭。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