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ID:AI_era),作者:新智元,編輯:好困 桃子。
【新智元導讀】超25億元融資總額,清華團隊出身的智譜AI一舉成為國內公開融資最高的大模型明星公司之一。
盡管Q4季才剛開始,但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智譜已公開宣布,今年累計獲得超過25億人民幣融資。
這距離智譜上一次正式公布融資消息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
實際上如果翻閱智譜官方公眾號,你會發現官方幾乎是以一年一次的頻率來公布融進展,A輪融資「過億」,B輪融資「數億」,今天則直接公布了年度融資總額。
清華系受追捧,AI 創投背后的學術譜系
當然,市場上流傳的智譜融資規模和節奏比官方公布的更詳細,就在9月有兩個關于智譜融資的消息傳來,一個是它完成B-4輪融資,參與的機構包括了騰訊和阿里。
另一個是它和同為清華系的大模型公司聆心智能進行全面合作,其「全面」的程度之深,一度有傳言認為智譜實際上收購了后者。
稍早在7月,美團戰投主導了智譜B-2輪的融資,至于中間的B-3輪在何時由誰主導,目前外界尚無確切消息。
不過仔細閱讀官方發布的這篇不到150字的公告,不僅上面提到的幾個企業赫然在列證明了市場傳言不虛,更指出智譜的融資方還有包括螞蟻、小米、金山和紅杉、高瓴以及君聯資本在內的一眾國內科創領域頭部公司和VC,或許B-3輪的投資方正在其中,而時間則可能在8月。
當然,以智譜的低調作風來看,我們恐怕永遠也無法從官方那里得到公開準確的消息,但有件事情是毋庸置疑的——智譜已經成為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新晉獨角獸。
盡管有不同的測算口徑,但智譜的估值早已超過10億美元的門檻,有不少分析認為甚至有可能上看150億人民幣,考慮到今年三個季度的融資總額達到25億,這個數字并沒有夸張。
智譜格外豪華的融資機構名單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騰訊和阿里的參與。
歷來在創投領域有「王不見王」的兩家,歷史上共同投資過的公司屈指可數,像美團、滴滴和小紅書等無不是各自賽道上的獨角獸,而現在這個名單里加上了智譜。這從側面反映了智譜在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的地位。
一直以來,智譜都被稱為「三有企業」,意即有人、有技術,有客戶。也就是說智譜和其它大模型創業公司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追趕風口匆匆成立的公司,而是清華科研成果累積到一定時候自然而然的產物,智譜和它的前身——清華大學知識工程實驗室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了十數年。
盡管人工智能的浪潮起起伏伏,但智譜的方向不僅從來沒有變過,甚至很大程度上引領著整個行業的趨勢。
這種不變,成了智譜最大的優勢。
比如大模型領域大家最關心的算力問題,智譜早在這件事變成一個卡脖子難題之前就有所布局。
CEO張鵬在公開采訪中透露過,智譜有一部分算力購自一家云服務商,那時還沒有多少人意識到算力之于大模型的重要性,以至于這批GPU正被放在倉庫里吃灰,智譜最后用「可接受成本范圍內」的價格拿下了這批顯卡。
類似這樣快人一步的先手棋,智譜還下過很多。
隨著這種先發優勢累積的壁壘越來越高,智譜的投資格局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標準的「賣方市場」——它不愁沒有錢,甚至在融資的同時也在布局投資,比如上面提到的聆心智能。智譜最終對收購傳聞進行了澄清,不是全資收購,而是大幅增持后者的股份。
有趣的是,聆心智能其實也是一家清華系的企業,它的創始人黃民烈是清華大學基礎模型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而這家全國唯一的專攻大模型的高校研究中心的主任正是唐杰。
清華朋友圈
智譜的投資版圖幾乎就是一個清華朋友圈。
聆心智能的天使輪和Pre-A輪智譜都有參與,除此之外,智譜還投資過面壁智能和冪律智能。
前者的聯合創始人劉知遠,正是清華大學基礎模型研究中心的另一位副主任,后者的創始人涂存超更是標準的清華人,在清華園度過了九年時光,他拿到清華優秀論文獎的博士論文《面向社會計算的網絡表示學習》指導老師之一正是劉知遠。
可以看到,智譜的投資脈絡同清華系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本是意料之中事,但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一點就會看到,實際上清華系背景已經在這一輪大模型創業浪潮中成為一個鮮明的標簽。
就在幾天前,百川智能宣布完成A1輪戰略融資,金額高達3億美元,它的創始人王小川來自清華,而另一位高調創業,卻因個人身體原因踩下急剎車的光年之外創始人王慧文,同樣來自清華電子工程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智譜在大模型領域主要的競爭者之一,百川智能同樣也拿到了騰訊和阿里的錢。
當然,如果說百川智能和光年之外兩家公司拿到巨額融資,除了清華出身,還和創始人在商業鏖戰多年成就斐然有密不可分關系的話,那么楊植麟的例子則更能說明問題。
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提到楊植麟,往往會冠以天才二字,他被認為是大模型創業賽道上少見的個人明星,而楊植麟本科正就讀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是唐杰的得意門生。
在美國讀博期間,楊植麟研究的合作者包括深度學習三巨頭中的兩位,90后的他更是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多篇和大模型相關的論文,谷歌學術顯示其引用次數高達上萬次。
楊植麟的清華系背景和他的大模型賽道創業歷程幾乎交織在一起,比如說公開身份上他除了是循環智能和月之暗面兩家公司的創始人外,還是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助理教授。
再比如,他的新公司月之暗面內部清華背景的人占相當大的比重,別的不說,兩位聯合創始人周昕宇和張宇韜都是清華畢業。
就在這個10月,月之暗面發布了首款基于大模型的對話式AI產品Kimi Chat,它支持輸入20萬漢字的超長文本。
與產品一同發布的還有融資信息,月之暗面據悉已經拿到了包括紅杉資本在內的近20億元融資,這距離月之暗面這家公司成立,僅僅六個月。
創投百模大戰的新階段
總結起來,在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涌現出來的明星公司背后幾乎都有著清華大學的身影。
某種程度上說,這座中國最頂尖的理工科大學,默默主導乃至影響著中國大模型浪潮的發展,于是資金自然也涌向這里。
背后的原因和人才稀缺性緊密關聯,以至于我們甚至會得出一個乍聽上去有些荒謬的結論:大模型人才是如此的缺乏,相比之下,資本都顯得很充分了。
這種稀缺性細分起來有兩部分,一個是理論層面的,那就是對深度學習架構有深刻理解,有大模型訓練經驗的人在世界范圍內都很稀缺。而另一個層面某種意義上更重要,那就是工程化能力。
如何駕馭超大規模顯卡集群,恰當充分運用好本已稀缺的算力,對大模型性能在硬件上的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升是一個極端重要,卻又極為罕見的能力,而國內數得上號的相關方面的人才,大半集中在清華。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出現分化和調整的百模大戰新階段。有公司力推所謂「垂直模型」概念,有的則向市場講述大模型在應用領域的巨大潛力,還有的則聚焦于B端商業化部署和輔助客戶進行模型微調。
但以智譜為代表的清華系背景公司幾乎不約而同選擇繼續提升基礎模型能力,其中的邏輯很簡單,基礎模型能力是一道最深的護城河,商業化能力和應用落地從根本上說仍有賴于強大的底座模型,而清華系無論從人才儲備還是科研積累方面都有很強的優勢。
在大環境如此不確定的情況下,清華系背景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投資人的一顆定心丸。僅僅是上文提到過的幾家清華系公司的融資規模,粗略算來已達80億人民幣左右,堪稱整個投資賽道中為數不多的亮點,這既是對大模型商業前景投下的高度贊成票,也是對清華在中國科研創新領域首屈一指能力的肯定。
基礎模型能力的持續提升將把百模大戰帶領到一個全新階段,這背后清華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