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棲大會主題回歸到“計算,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但并非為了懷舊。阿里云把大會的聚光燈交給了基于大模型和云計算而來的不同行業客戶的產業創新,產品發布退居其后。
文|徐鑫
編|任曉漁
云棲小鎮又到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今年是大會的第十四個年頭。
今年的云棲大會彌漫著回歸的色彩。從2013年阿里云將開發者大會搬到小鎮算起,今年是在轉塘云棲小鎮辦科技盛會的第十個年頭。大會的主題也回到2015年首次以“云棲大會”命名時的主題“計算,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上。另外,阿里云創始人王堅博士還重新站到主論壇的演講臺,當回了布道師的角色。
但大會內容明顯與懷舊無關。從展臺內容到參會者,所有人的注意力焦點都是大模型和AIGC浪潮。王堅布道落點也在GPT大模型和云計算新浪潮上,他認為云計算和科技的發展史可劃分為三波浪潮,當下正處于GPT大模型給云計算行業帶來巨大變革的起點,云計算產業有非常久遠的生命力,一個超長的賽道和超大的創新周期正在開啟。
為貼合主題回歸,阿里云把大會的聚光燈交給了基于云計算而來的不同行業客戶的產業創新,產品發布退居其后。有人士認為,這些動作意味著新一波技術浪潮出發之際,阿里云希望重新強調前兩波技術浪潮中云計算扮演產業創新底座,為企業切實創造價值的底色與初心。阿里云也發布了一系列云計算基礎能力升級,支持AI創新。阿里云CTO周靖人表示 ,面向智能時代,阿里云將通過從底層算力到AI平臺再到模型服務的全棧技術創新,打造一朵AI時代最開放的云。
01
三波浪潮,更迭與交融
阿里云創始人王堅在今年云棲大會重新站上了主論壇演講臺。他開場的方式很樸實,上臺后先鞠了一躬,向與會的開發者們問好。有點皺的藍白襯衫看起來與八年前他第一次在“云棲大會”上的樣子并沒有太大差別。
讓許多人覺得似曾相識的還有這場大會的主題,這種“回歸”色彩并不只為了懷舊。王堅主題演講和重新布道,落點在當下最熱的GPT大模型熱潮和云計算產業進入的新周期。
王堅認為,今年正在進入云計算發展的第三波浪潮。60年前喬治·麥卡錫定義了“人工智能”和可以被作為公共服務提供的“云計算”,今年二者真正走到了一起。GPT大模型與云計算的關系可以比作電氣時代里電機和交流電的關系。在全球,電機消耗的電量占工業領域耗電量的67%,總耗電的46% ,未來大模型所消耗的算力也將占云計算的多數。
正如電氣化深刻地改變了一直到今日的人類世界,王堅認為第三波云計算浪潮也將給世界帶來巨大的變化。在昨日的主論壇演講環節和產業創新展館的展臺上,到處能看到三波浪潮交融的痕跡,阿里云也把主論壇的聚光燈給了不同浪潮下誕生和成長起來的公司。
成立不到幾個月的AI繪本生成創業公司童語故事站在了主論壇的聚光燈下。這個年輕的團隊調用通義千問和通義萬象的能力,基于阿里云的各種產品和服務,只有7名員工,三個月時間實現了月活突破30萬,四個月時間迭代了將近20多個版本,每個月的IT支出僅1萬元左右。這當然是今天AI時代里的原生應用公司,他們基于云廠商的AI基礎設施和服務,已經實現了快速奔跑。
一些公司和企業看起來“熟悉又陌生”。展臺上有一名35歲的CEO帶著剛成立不到五個月的公司第一次作為展商參加了云棲,它們目前正給金融、制造和化工等關注企業私有數據整合的垂直行業客戶提供行業化模型解決方案,例如在金融行業正在輸出基于大模型的銀行內部知識大腦,并滿足客戶對模型要更安全可信的要求。
這些不到一年歷史的公司讓公眾頗為陌生,但它們身上其實有上兩波浪潮的影子。深入交流后這家公司是某上市公司旗下的人工智能業務的控股子公司,母公司更為大眾所熟知的產品是網址導航、瀏覽器、輸入法等。2010年代上半葉,以hao123為代表的網址導航企業開啟了“草根站長的時代”,該企業與國內云計算最初的一批站長用戶們先后腳,也租用阿里云的服務器,成為了國內云計算行業里的早期用戶。一位云計算行業人士介紹,當時開發者們看中的是云計算方便廉價,企業只需購買云服務器,無需花大力氣自建機房搞底層基礎設施。這也是王堅口中的第一波浪潮蔓延到國內,阿里云在國內開創云計算行業后的故事。
與上面的案例類似,許多第一波“云原生”企業們都在和新的AI時代交融。例如,在游戲大廠網易的逆水寒展臺前,攝像頭拍照的照片可利用AI生成角色形象,游戲內的智能NPC還能與用戶實現更自然的對話和交流,這里也是游戲區的人氣互動點。第一波上云的游戲公司們,現在是AI應用的先鋒,它們利用云廠商的云原生底座和AI基礎設施平臺,正打造更智能的用戶體驗。
相對傳統的企業希望利用和追趕云計算技術,形成了王堅口中的第二波云計算行業浪潮。昨天云棲大會主論壇上,不少這樣的企業站在了C位。杭州亞運會信息技術中心執行指揮長、杭州亞組委廣播電視和信息技術部副部長張鴿在演講中分享,杭州亞運會核心系統100%上云,是首屆云上亞運會。
與大型賽事核心系統上云類似,銀行,政府、電信、能源和制造業,過去七八年里,云棲布道形成的氛圍和行業創新的需求,推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把自己的核心業務向云上遷移。這些領域當下也是大模型應用的前沿,在本屆云棲大會的展臺上,金融的智能投顧模型、制造行業的電力調度大模型和汽車智能駕艙等展臺吸引了大量行業人士駐足。
2015年王堅提出“計算,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時說過,用戶用阿里云在做的事,才是阿里云的價值所在。現在新的時代到來,阿里云又重新召喚回了這句熟悉的sologan。命運齒輪再次啟動。
02
“空氣里彌漫著創新的荷爾蒙”
AI和大模型是本屆云棲大會的最大關鍵詞。從展臺內容到會議主題,幾乎所有的行業和領域都在尋找和AI與大模型的結合點。
一臺3D打印被安排在了AI應用館入口區域顯眼位置,這符合人們對新技術的想象。事實上,這也是正被大模型快速改變的行業之一。
3D打印公司拓竹科技的市場人員告訴數智前線,“此前3D打印需要具備專業的建模能力。現在大模型熱潮下3D模型生成工具很多,例如我們現場就是與達摩院XR實驗室合作,不用手動建模,降低了使用門檻,發燒友們可以創造的東西變多了。”
數智前線獲悉,當下一些硬件公司如松山湖的機器人產業集群正利用3D打印做產品原型驗證。未來隨著使用門檻進一步降低,在家庭教育場景里小孩的玩具,也可以利用消費級產品打印出來。
拓展想象力邊界上,本屆云棲不乏亮點。一家名為Openverse的智能IP開發公司的展臺十分吸睛。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獅子在玻璃大格子里走動,旁邊是傾斜的黑洞模型示意圖。
它是近期OPENVERSE與之江實驗室崔玉竹博士合作,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的“M87⿊洞噴流積吸盤進動模型”示意圖。該幅圖片利用了 AI 技術,成功可視化呈現M87星系中心黑洞噴流的動力學與該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狀態關系,為M87黑洞自旋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觀測證據。
展臺前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數智前線,學術界包括NASA在繪制天文領域圖片時都有二次加工,AI生成類工具可以利用數據和更智能的算法,更加準確表達人類對未知物質的想象,讓科學家們的精力集中能在科學研究上。OPENVERSE聯合創始人鄧明悅稱,他們希望通過智能設計能力讓科技變得流行。
航旅領域里,中國民航信息集團也帶著大模型到了云棲的現場。2022年云棲大會上雙方的重點還圍繞著數字化展開,現在,中國航信正規劃建設基于大模型的民航智能服務平臺,打造智能客服等多個領域里的應用。
他們對大模型的落地和建設方式有獨到看法。展臺上工程師告訴數智前線,“希望基于基礎大模型來做,而不用經過剪裁了知識面的行業大模型。”這背后的思考是,通用大模型的能力會隨著參數擴大而升級,但行業模型是基于某個版本的通用模型,投喂相應的專業數據訓練而成。通常基礎大模型會做參數升級,而行業模型很難同步,這不利于模型的智能水平。這些思考意味著,過去幾個月里,大模型的先行先鋒用戶們已經基于自身實踐形成了獨有的行動路線和判斷。
巖芯數智CEO劉凡平則發現,在金融場景里企業對大模型的幻覺問題容忍度低,需要更為可信的模型解決方案。在這個背景下,他們除了研究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GPT路線,也在思考非Transformer架構的算法模型,從而解決大模型的一些幻覺問題,使得它在金融等場景里形成安全可信的解決方案。
你可能想象不到有一個古老的產業也在和大模型發生聯系。在云棲的展臺上,92年創業者張雨航帶來的供春AI把大模型火花和宜興紫砂壺產業帶連接在了一起。
張雨航是宜興人,此前是阿里云的體驗設計師,求學時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研究過科技藝術。目前,宜興的紫砂壺產業帶從業者已經有數萬人,市場對紫砂的審美和工藝要求逐漸提升,制壺技藝也在創新。但張雨航發現,在設計上的創新永遠不夠,由此他想到了將大模型技術和傳統工藝美術領域結合,推出了基于工藝美術的AI生成應用,“供春”是明朝時紫砂壺開創者的名字。
“我們用了阿里云的AI訓練工具和算力,底層模型用的是stable diffusion。針對紫砂壺的場景,需要結合中國的審美,做一些專門訓練和模型微調。”張雨航說。
展會現場,中國美院的一位數字技術和工藝美術結合方向的老師看到了這個應用非常興奮,這是她第三次參加云棲大會。她告訴數智前線,之前更多是從學術場景里來思考二者結合,現在看到了離商業更近的應用后非常有啟發。圍繞著數據參數如何提取等一系列細節問題,兩位跨界人士現場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該展臺也是昨日云棲大會上的明星展臺。
黃昏時分,第一天云棲大會議程結束,三名零售行業從業者腳步輕快返程,她們剛剛參加完公司組織的一場有關組織變革的論壇。“空氣里都彌漫著創意的荷爾蒙。”一名與會者和同伴交流感受時,語氣興奮。
03
靠什么打造最開放的云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昨天在主論壇演講中點到大會的主題。蔡崇信說,“計算,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是2015年提出來,當時云計算支撐了雨后春筍般的移動互聯網創新。在AI時代,阿里云重新回到這個主題,繼續支持所有開發者的創新和夢想,共同創造更多無法計算的價值。
這可以被視作中國最大的云計算公司在AI時代里的愿景闡述。而在理念之下,要支撐第三波浪潮到來,阿里云還需要有堅實和全面的產品體系支撐。昨天下午的主論壇,阿里云用一系列產品發布和更新,跟上了節奏。
大模型是本輪AI浪潮的核心技術,基礎模型的質量很大程度會影響AI落地的速度和進展。此前,國內的大模型廠商們已紛紛發布了基礎大模型的升級。在昨天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也發布了阿里自研大模型的升級。升級后的千億級參數規模的通義千問2.0,相比4月發布的1.0版本,在復雜指令理解、文學創作、通用數學、知識記憶、幻覺抵御等能力上均有顯著提升。
周靖人介紹,通義千問2.0在指令遵循、工具使用、精細化創作等方面作了技術優化,能夠更好地被下游應用場景集成。
此外,基于通義大模型訓練的8大行業模型組團上線也受到了業界關注,其中有通義靈碼、通義智文、通義點金、通義仁心、通義法睿等多個模型,覆蓋金融、法律、醫療最受關注的垂直場景。在使用方式上,這些行業模型既支持用戶直接在官網體驗功能,也能被開發者通過網頁嵌入、API/SDK調用等方式,將模型能力集成到自己的大模型應用和服務中。
為了推動大模型落地,阿里云此前與行業頭部伙伴進行了共創合作,最新進展是,截至10月,阿里云已與60多個行業頭部伙伴進行深度合作,在辦公、文旅、電力、政務、醫保、交通、制造、金融、軟件開發等領域推動通義千問落地。例如,在電力行業里,朗新科技在云上訓練出電力專屬大模型,開發“電力賬單解讀智能助手”“電力行業政策解析/數據分析助手”,為客戶接待提效50%、降低投訴70%。
此外,為了降低大模型在行業里的應用和落地門檻,阿里云還打造了完整的工具鏈和應用開發平臺。
首先是為了保證大模型訓練的穩定互聯和高效并行計算,阿里云升級了人工智能平臺PAI,通義大模型家族就是基于這一平臺訓練而成。
阿里云現場公布了一組平臺上的大模型訓練數據,指出中國一半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云上,百川智能、智譜AI、零一萬物、昆侖萬維、vivo、復旦大學等大批頭部企業及機構均在阿里云上訓練大模型。連續創業者,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在演講中也感謝了阿里云的支撐,“百川成立僅半年便發布了7款大模型,快速迭代背后離不開云計算的支持。”這些信息引發了業界的討論和關注。
另外,各家廠商都有自己的大模型應用開發平臺,阿里云也推出了百煉。這一平臺一方面集成了國內外主流優質大模型,另外可提供模型選型、微調訓練、安全套件、模型部署等服務和全鏈路的應用開發工具,簡化底層算力部署、模型預訓練、工具開發等復雜工作。他們還列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開發者可在5分鐘內開發一款大模型應用,幾小時即可‘煉’出一個企業專屬模型”。
“促進中國AI生態繁榮,是阿里云的首要目標。阿里云將堅定打造AI時代最開放的大模型平臺,我們歡迎所有大模型接入阿里云百煉,共同向開發者提供AI服務。”周靖人在發布中說。目前阿里云魔搭社區已聚集2300多款AI模型,吸引280萬名AI開發者,AI模型下載量突破1億。
第三波云計算浪潮是一項幾十年的歷程,本屆云棲大會的發布依然只是起點。王堅在演講中也說,“當下是一個真正的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這也是云計算的第五交響曲時刻,跟所有的開發者一起,說不定下一個時間就能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