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量子位(ID:QbitAI),作者:楊凈 衡宇。
首個落地的交通出行大模型,它來了!
這兩年的出行行業,有的卷補貼、規模,有的卷自動駕駛、卷定制車,終于有人開始卷大模型了!
名為“阡陌”,背后是國家隊級別的選手:T3出行和中國電信。
T3出行,出行領域快速崛起的明星玩家,曾創造77億元融資業內紀錄,估值早已超200億;在出行領域,它更是已經積累了上億規模的結構化數據。
中國電信,三大電信運營服務商,擁有大模型必備供應品——大算力。剛剛主辦的數字生態大會,國內幾乎所有頭部的科技企業悉數到場。
兩個國產代表性公司,在大模型這事兒上簽約聯手,數據和算力都有,首個交通出行行業大模型,就這么誕生了。首個落地的出行AI大模型
阡陌一出,成為國內首個能夠落地跑起來的出行AI大模型。
雖然沒有公布具體參數量,但阡陌大模型的整體輪廓,還是可以從它吞下的數據量窺見一斑。
根據T3出行公布的信息,喂給阡陌大模型的主要有兩類數據:
一是超20億的出行訂單數據,二是出行服務數據。
當然了,阡陌大模型一登場,就亮出了自己瞄準的“靶點”,主要是在以下三個方向提供場景大模型:
智能調度
司乘服務
出行安全
首先看看智能調度大模型。
簡單概括一下它的整體用處,就是能夠更加精準、實時地預測出行供需的熱力變化,為司機規劃更合理的行駛路線。
一名乘客想打上車,需要填明自己的出行需求,然后系統根據這些信息找出最佳匹配的司機,進行派單。
在這個過程中想調用大模型,主要是大模型能夠從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中,提煉出對司乘雙方最有價值的關鍵信息,比如乘客在某一時間段是否更傾向于短途出行、快速上車,那就不會匹配到一個喜歡接長途訂單的司機。
在連續的訂單匹配過程中,智能調度大模型能讓這樣的匹配過程更加動態(預測并適應訂單需求和司機狀態變化)和實時(快速響應訂單和司機狀態變化)。
而且更重要的是,訂單匹配還依靠智能調度大模型的多目標優化反饋機制,自動收集和分析異常事件,進行定位和原因分析。
基于此,進一步自動調參數或優化算法策略甚至獎勵函數,從而讓出行和接單都更滿意。
感受下來,智能調度場景的大模型,主要解決的是社會的資源化問題,讓大家用更聰明的形式城市出行,很低碳,很綠色。
與智能調度大模型相區分,余下的司乘服務大模型和出行安全大模型,要解決的則是我們老百姓出行最關心的兩大問題——服務和安全。
怎么理解?
來看這兩個場景大模型都能提供什么能力:
前者是大語言模型,負責信息咨詢、事件處理、司機招募;后者是多模態模型,負責涉性防控、安全輔助駕駛、服務體驗提升。
以典型的失物找回場景為例,多模態模型,能夠高精度識別乘客上車前后,圖像采集中的變化,判定有物體,就存在在了車內,同時這個物品是失物還是遺棄物(水瓶、包裝袋等)也能給到判定。此外,識別司機、乘客非正常駕駛乘坐動作,也將成為可能。
一個主要服務司機,了解他們的需求,充當平臺和司機之間的溝通利器;一個則作用于司機乘客雙方,為彼此的出行安全多添一份保障。
在打車出行領域,這倆大模型可以提供更便捷、智能、安全、經濟的出行服務方面。這么一看,其作用之于民生,好像就更容易被理解。
這也更好理解為什么是T3出行和中國電信要合作打造出行AI大模型——
T3有數據,中國電信有算力,雙方協同,一起出人組建技術團隊搞大模型,1+1>2的效果,這不就來了? 行業首個,為什么來自它家?
但問題是,為什么首個落地出行AI大模型,會來自T3出行?
有兩個方面原因。
首先是大模型相關基礎積累。
一來,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數據積累。數據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說,尤其是高質量的行業數據。前段時間ChatGPT被爆出有200億參數,再次印證了高質量數據的重要性。
而T3出行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國內首家以車聯網技術的出行生態平臺。車聯網技術打通了人、車、路三維的數據交互,每天生成高質量、結構化的海量數據,比如訂單信息、司乘信息、車輛軌跡等。CEO崔大勇曾透露總量已經達到PB級別。據統計,目前T3出行擁有的數據規模位居行業前列,日活/月活用戶行業排名第二。
二來,聯合各方建立起來的生態優勢。相較于其他領域,出行產業鏈更為復雜,本身需要各方協同。而大模型的落地發展,本身就需要場景生態來支撐加速落地。
早在2020年,T3出行就聯合30多家主機廠、科技公司等三大產業鏈,成立了全國首個自動駕駛運營聯盟。隨后又聯合輕舟智航在蘇州啟動Robotaxi的公開運營。截至目前,T3自動駕駛車輛已累積自動駕駛運行里程超過60萬公里,吸引了超過8萬人體驗。
有了之前的生態基底,此次大模型一出,自然也會有不少生態伙伴前來,共同推動發展。
其次,出行大模型必備要素。
大模型要用到衣食住行當中的“行”,無非把握住兩點:
一看安全,二看高效。
安全方面,既包括司乘安全、道路安全等現實保障,也包括實際運營過程中的數據安全合規。
早在被動安全方案為主流時期,T3出行就提出了V.D.R安全主動防護系統(VDR,即Vehicle-Driver-Road)。
通過數據采集分析、深度學習算法等對司機全時段安全管理、對車輛實時安全管理,并對行駛狀況實時預警等。
而在數據安全方面,除了自身建立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體系,還同華為云組建了“智慧出行信息安全聯盟”,在數據安全存儲、安全管理、安全應用等深度合作。
至于高效方面,自然是以技術驅動,實現人車智能調度,提高出行效率,這本身就是出行平臺需求誕生要義。
T3出行緣起,是國內三大汽車集團,一汽、東風、長安,聯合互聯網企業騰訊、阿里巴巴等聯合出資打造的B2C出行平臺。
一面是可提供網約車資源的傳統主機廠,一面是有著C端管理經驗的互聯網公司,因此打從一開始,T3出行就有同其他網約車平臺有著本質不同——
以“車聯網+合規運力”為路徑,快速打通這一賽道。
今年年中,CEO崔大勇曾表達過,T3要做一個老實人、聰明人,老實講的是合規,聰明講的就是科技。
此次聯合中國電信深度合作大模型,自然也相當于這一路徑獲得了國家隊選手的認可。 出行行業下半場:從出行到城市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出行行業都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有些企業一度靠燒錢、靠低價來走出很高的市場份額。
這既不利于企業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也不利于行業的生態繁榮。
如今眼看行業增長開始平穩、頭部效應越發明顯,因此不少人開始斷言網約車市場“飽和”、“發展空間不大”。
一方面,市場確實進入冷靜期,行業回歸理性。更多相關安全合規規范搬上臺前,一些不合規運力逐漸被清退出去。
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對于出行平臺更為本質的思考。
出行平臺,以往相當于是為乘客點對點送達,尋求更高效更安全路徑。可以是靠補貼來降低用戶成本,可以靠定制車保障合規安全,也可以靠技術實現智慧運營……
在T3出行與中國電信的合作中,有個值得玩味的地方:
合作模式中除了阡陌大模型的開發和應用,還有高級智慧出行平臺的打造,以及智慧城市業務的拓展。
換句話說,T3出行已經從行業“點對點送達”的供需對接,上升到對整個城市運行效率的思考。只有充分被科技和算法激活,且合規安全的運力,才是城市真正需要的運力。T3選擇的這條發展路徑或許正是智慧城市、綠色低碳的題中之義。
實際上,出行本就是智慧城市之中重要一環,整個城市空間的交通數據也正是出行大模型的關鍵“養分”。
隨著出行大模型進一步落地之后,可用來優化城市交通規劃和信號控制系統,來提高整體交通效率。
所以大模型對交通出行的賦能,可能只是對整個智慧城市賦能的開始。
出行便利,道路不堵車,城市生活又便利又美好。您認為,大模型能行不?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