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顯示,公牛集團近日發生工商變更,經營范圍新增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變壓器、整流器和電感器制造,電池制造,充電樁銷售,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銷售,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儲能技術服務等。同時,多位董事和監事發生變更。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意味著公牛集團正式進軍新能源領域。
提起公牛,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賣插座的”。自1995年成立以來,公牛在插座界的市占率不斷攀升,蟬聯“插座大王”多年,是插座界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
但在十年前,公牛就開始涉足LED照明,八年前又進軍數碼配件領域。“插座一哥”公牛并不是單單只賣插座。只不過,這次其玩了一票大的,要在新能源領域掘金了。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基礎設施,充電樁的市場自然也是群狼環伺,在此背景下,公牛入局將如何打開局面,勝算幾何?
01 新能源潮涌,公牛不再玩票
公牛入局新能源領域,早就有所布局。
2021年,公牛低調上線多款不同型號的充電槍產品,可接入220V/10A、16A市電插座,提供5米、10米、15米、20米線纜長度可選。公牛同時還上架了多款電池產品以及戶外儲能電源。
2022年3月,公牛集團在接待機構調研時稱,新能源是未來比較明確的趨勢之一,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和銷量增長,充電槍、充電樁的市場空間也將快速提升,充電槍、充電樁是公司服務新能源領域首個支點。
到了2022年下半年,公牛集團已有多款充電樁產品在電商平臺銷售。此時,公牛集團官方仍強調,集團充電樁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
2022年9月6日,公牛集團與國網車網技術公司建立全面重要合作伙伴關系,通過整合雙方在電連接領域的領先技術和研發優勢,加速電動汽車有序充電的推廣應用,更快實現大規模社區的充電資源接入。
同年12月15日,吉利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與公牛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公牛布局充電樁B端市場提供重要支點。依托吉利遠程商用車平臺,公牛將與其在充電樁研發、零售、海外出口等開展合作,共同探索“車+樁”商業模式。
可以看到,2022年全年,公牛B端與C端可謂同時發力。在C端,公牛集團開始組建新能源渠道,通過標準化的“配送訪銷”流程積累了5000多家分銷商資源;B端渠道上,公牛先后與國家電網子公司、吉利等企業達成合作。在此基礎上,公牛意圖通過C端和B端兩個市場同時拓展新能源充電樁市場。
這一策略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22年,公牛私家充電樁在天貓熱銷榜名列前茅,市占率更是節節攀升,從入局者躍變為領跑者。財報顯示,2022年公牛集團營收超140億元,同比增長13.70%,新能源業務同比增長638.62%。
此時,公牛集團已形成電連接(轉換器、數碼配件等)、智能電工照明(墻開插座、LED照明智能門鎖等)和新能源(充電槍/樁、便攜式儲能等)三大業務板塊,其中,新能源業務表現搶眼。
但這些明顯還不夠。2023年初,公牛通過推出高功率充電槍、支持20kW~240kW全功率段靈活定制的直流充電樁等多款新品,實現從低功率到大功率充電產品的全覆蓋。
前不久,公牛剛剛攜全新產品“公牛家用充電樁旗艦款——無極”亮相CES,并斬獲2023-2024年度國際創新企業品牌大獎。
有業內人士表示:“公牛是首個獲此殊榮的充電樁品牌,拿下該重量級獎項,不論是對公牛還是對充電樁行業,都是里程碑式的突破。”
02 新能源的“大蛋糕”,公牛寄予厚望的新增長
縱觀公牛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公牛一直在尋找新的業務突破口。此前的LED照明領域、數碼配件領域以及此次的充電樁,莫不如此。
公牛2023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公牛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16.07億元,同比增長10.8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13億元,同比增長19.13%。其中插座業務占比超50%,行業內市場份額更是遙遙領先,作為公牛集團領軍人的阮立平更是多次登上“富豪榜”。
雖然從財報數據來看,公牛業績表現仍然不錯,但其插座業務的占比過高,2021年9月27日,公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因與交易相對人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被罰款2.9481億元。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插座作為傳統行業已經增長趨緩,行業規模增速五年來徘徊在10%以下,尤其是龍頭企業增速下滑,公牛集團去年經歷了‘反壟斷門’,結合外部環境沖擊,轉型勢在必行。”
在過去十年間,公牛身處房地產產業鏈下游配套家裝領域,通過捆綁房地產這艘“巨輪”,使其插座業務享受了極大的發展紅利。但隨著樓市逐漸降溫,公牛急需找尋新的增長曲線。
基于此,蓬勃發展的新能源賽道成為公牛集團的首選。
新能源汽車賽道發展至今,作為其中重要一環的充電樁卻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布局不足的問題。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征求意見稿),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6420萬輛,根據車樁比1:1的建設目標,屆時我國將會有6000萬個充電樁。
而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累計各類充電樁超過660萬臺,數千萬的缺口造出了行業的“大蛋糕”。國際能源署更是預測,如果要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屆時全球將需要至少2億個公共充電樁。
與此同時,車企不再隨車送樁成為大趨勢,一方面是為了降低售車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用戶對充電樁的個性需求也逐漸顯現。這一轉變,為公牛等第三方品牌充電樁提供了機遇。
03 能否延續插座屆神話?
作為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充電樁擁有上千億元的市場體量。但實際上,早期充電樁行業盲目擴張、瘋狂內卷導致不少企業虧損,甚至許多早期進入的企業已經銷聲匿跡。
2014年,國家允許資本進入充電樁,一大波人沖進這個新領域“撈錢”,盲目從眾、無序擴張的“充電樁”,便在某些菜地孤苦伶仃地佇立著。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富電綠能、容一電動、聚電科技等宣布破產,充電網2019年初停止運營。
充電樁公司為了搶國家補貼到處“開荒”,雖然擴大了自己的領地,但“郊區”的周轉率平均只有3%-5%,一根充電樁每天平均工作不到一個小時,收入只有幾塊錢。這點錢維護成本都不夠。
前期投入高、資金回報周期長,再加上盈利模式單一、盈利困難,種種跡象表明,充電樁行業并不像外界以為的那樣賺錢。有業內人士戲稱:“還沒享受到風口的紅利,就遇到紅海了”。因此公牛集團要做充電樁業務實屬任重而道遠。
一方面,即使新能源汽車已經推出多年,但在大部分車主眼里還是遠遠比不上燃油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續航問題,有車主表示:“油車2~3分鐘加滿就可以隨便跑,新能源汽車還要到處找充電樁不說,找到了也要花很長時間充電。”
車主們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即使是發展多年,充電樁的基礎設施也并不完善。布局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例如當前高速公路沿線公共充電設施建設使用具有顯著的潮汐現象,國慶假期個別服務區充電站的時間利用率高達63.8%。
2023年1月末,中國充電聯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副秘書長仝宗旗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城市內充電樁平均社會利用率不到10%,高速公路充電樁平均社會利用率更低,可能都不到1%。”
這樣的問題同樣出現在充電樁巨頭們的身上,據特來電母公司特銳德財報,2022年特來電充電樁保有量36.3萬臺,反超星星充電成為公共樁市占率最高的品牌,但2022上半年特來電凈利潤虧損1.11億元。
這自然是因為如特來電等第三方運營商們的電樁數量雖不少,但在分布上卻不大合理,不少位于人煙稀少或不大可能去充電的地方,可利用率低,自然也難以盈利。而公牛的加入又能否改變行業趨勢?
近年來,公牛集團已經依托自身強大的渠道能力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搶占新能源車自用充電樁、新能源車交流充電樁、新能源車掛式充電樁三大細分市場的份額。
和一些企業炒作鋰資源、布局電池、下場造車不同,公牛的跨界之舉,依舊極其務實。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充電槍本質上就是電連接業務,與公牛集團的資源能力高度匹配。同時公牛集團近幾年來同時與B端和C端市場展開深度合作,早已深入市場。
當然充電樁的建設也需要大力度投放,會影響財務報表。在3月21日,公牛工商信息變更后,公牛集團股價連續兩日下跌,也就意味著資本市場并不看好公牛這一舉動。
結語
數據顯示,我國現存36.64萬家充電樁相關企業。近十年我國充電樁相關企業注冊量增速持續呈正增長態勢。大浪淘沙過后,公牛依然選擇加大入局力度,無疑是一個很大膽的決策。
在行業內現有充電樁巨頭特來電、星星充電等企業面前,公牛還是“蹣跚”初學者。公牛的新能源充電樁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