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 鴿
編|王一粟
“生成式AI時代的黎明已經來臨。”
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總裁儲瑞松在2024年亞馬遜云中國科技峰會上,再次強調了生成式AI對于亞馬遜云科技和整個行業的重要性。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亞馬遜云科技就一直在不斷輸出生成式AI的影響,希望通過為全球用戶提供領先的大模型,搶占大模型客戶的先機。
并且,去年下半年也是亞馬遜云科技密集發力生成式AI的投入期,包括40億美元投資大模型公司Anthropic、成立生成式AI創新中心以及推出通用生成式AI助手Amazon Q等。
這也是亞馬遜云科技在全球最大的競爭對手,微軟云正在做的。押中了全球AI獨角獸OpenAI,微軟云可以說一時風光無兩,這也給亞馬遜云科技帶來了強烈的危機感。
于是,在今年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區最大的峰會上,光錐智能看到,亞馬遜云科技在生成式AI上可謂是“毫無保留”。
一方面,亞馬遜云科技全方面展示了自身在大模型和生成式AI賽道的技術布局和產品能力,包括基礎設施、模型平臺、應用生態等全棧式技術架構和能力。
另一方面,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峰會還拉來了眾多國內外知名大模型公司參加——Anthropic、Meta、Mistral.AI、Stability.ai、月之暗面、智譜AI、百川、MiniMax等,在國內還是第一次,看到這么全的大模型集市。
All in生成式AI,背后是亞馬遜云科技正面臨著來自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壓力與挑戰。
在國際市場中,亞馬遜云科技面臨著來自微軟Azure與谷歌云押注生成式AI帶來的強勢競爭。在國內市場,以阿里云、騰訊云為首的云廠商們也開“卷”大模型和生成式AI,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
生成式AI,是云廠商們拉動第二增長曲線的關鍵,無疑也是亞馬遜云科技不容錯過的賽道,而中國區也將成為亞馬遜云科技競爭的關鍵市場之一。
從去年儲瑞松上臺開始,亞馬遜云科技也已轉變在中國區市場的戰略打法,轉“穩”為“攻”,以期通過搶占中國區AI市場,來提振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那么,作為一家國際化的云廠商,亞馬遜云科技如何搶占國內生成式AI市場?
生成式AI慢半拍,亞馬遜云科技急需鞏固“鐵王座”
憑借AI大模型,微軟Azure、谷歌云正不斷縮小與亞馬遜云科技之間的市場份額差距。
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時亞馬遜、微軟、谷歌三者在云服務市場的份額分別是33%、22%、10%,2023年第一季度則是 32%、23%與10%,到第四季度,則變成了31%、24%和11%,差距越來越小。
在營收業績上,亞馬遜云科技業務的增長速度也不及其他兩家。2024年Q1,亞馬遜云科技收入為250.37億美元,同比增長17%,而微軟智能云業務和谷歌云業務的增幅分別達21%和28%。
亞馬遜云科技在國際市場中面臨著后來者的強勢競爭,在國內市場中,亞馬遜云科技的基本盤也并不樂觀。IDC數據顯示,在國內市場,2023年下半年,IaaS市場中,阿里云、華為云、中國電信、騰訊云和中國移動為市場排名前五,亞馬遜云科技并未上榜,PaaS市場中,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亞馬遜云科技和中國電信為市場排名前五。
可以說,亞馬遜云科技在全球的哪個市場都可以橫著走,唯獨在大中華區,很難。
在生成式AI這股浪潮中,亞馬遜云科技卻選擇了一條不同的發展路徑。
從去年開始,亞馬遜云科技就一直在積極和各種第三方大模型合作,希望彌補基礎大模型的問題。而在去年,中國大模型的能力還在追趕的過程中,這的確給亞馬遜云科技帶來了一線機會。
另外,由于亞馬遜云科技中國服務的客戶,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出海業務,也剛好切中了亞馬遜云科技在全球布局的優勢。
在生成式AI席卷全球的同時,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也經歷了一場從上到下的組織變革。
去年10月,前百度集團副總裁,IDG事業部總經理儲瑞松接棒張文翊,上任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總裁一職。
在其上任后,就開始對大中華區進行大刀闊斧的組織架構改革,強調“行業”導向,并劃分出8大行業線。在此次科技峰會上,儲瑞松也表示,亞馬遜云科技將在中國長期投入,并針對汽車、制造、生命科學、零售電商、媒體娛樂、游戲、軟件服務、金融8個行業組建了專門的行業團隊。
與此同時,亞馬遜云科技還宣布零一萬物的基礎模型Yi-1.5 6B/9B/34B已被集成至中國區域Amazon SageMaker JumpStart(機器學習中心),百川智能的基礎模型Baichuan2-7B也將很快在登陸該平臺,從而為中國企業提供更豐富的模型選擇。
顯然,從去年組織架構調整,到現如今的宣布,儲瑞松都在為加注在中國市場的生成式AI而做準備。一系列動作給出的信號也非常明顯:亞馬遜云科技在中國正加速業務側發展,爭搶更多正在數字化轉型的國內企業用戶。
儲瑞松在會上表示,亞馬遜云科技全球年化收入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且還在以超過17%的年增長率快速成長,這個增長中也包括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業務穩定增長所帶來的貢獻。
即將上任的亞馬遜云科技全球CEO Matt Garman 也表示,中國是亞馬遜云科技全球最具戰略重要性的地區之一。
那么,亞馬遜云科技如何在中國搶占生成式AI的市場?
自研大模型潮下,亞馬遜云科技選擇做“集成商”
在國內云計算市場中,云廠商們雖都推出MaaS平臺,也集成了一些第三方或開源大模型,但基本上仍以自研通用大模型為主,如阿里云的通義千問、騰訊云的混元、華為云的盤古大模型、百度智能云的文心一言等。
相比較來說,亞馬遜云科技則將上個時代最擅長的“縱橫聯合”的生態策略,延續到了大模型和生成式AI業務中。
在儲瑞松看來:“大模型很重要,是生成式AI創新的基礎。但大模型已不再是企業生成式AI創新的唯一要素。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業務場景需要,選擇合適的模型和生成式AI應用創新的平臺。”
事實上,為了適配自身企業業務發展需求,甚至很多企業都在采取多模型策略,選擇適合自身的大模型僅僅只是生成式AI應用的開始。
一位中國SaaS軟件企業人士今年3月表示,他所在企業在不同業務中用了11款國內外模型。因為每個模型擅長的業務領域不同,沒有一個模型能適用所有場景,要讓它們各司其職。
儲瑞松在峰會上也表示:“不會有一個模型一統天下”,企業有從多個大模型中做選擇的權利。
因此,亞馬遜云科技的戰略打法,就是提供豐富的大模型選擇,讓企業在一個平臺上,可同時調用多個行業領先的大模型能力。
那么,亞馬遜云科技如何讓企業選擇到適合的大模型?
亞馬遜云科技建立了模型平臺Amazon Bedrock,只需單個API,客戶就能調用包括Claude、Mistral、Llama、Stable Diffusion,還有亞馬遜云科技自研大模型Amazon Titan系列等,在內的30個模型能力,也是目前集成最多大模型產品的云廠商。
除了調用平臺內集成的大模型能力外,Amazon Bedrock還支持專有模型導入功能,企業可以將自己的定制模型也導入到Amazon Bedrock中,以完全托管的API方式進行訪問。
此外,在生成式AI應用實際落地過程中,亞馬遜云科技認為有五個要素值得關注,包括業務場景的選擇、模型的選擇、是否能夠結合企業自身的私有數據進行模型的定制、是否符合負責任的AI的原則、以及對應用進行持續提升的能力。
因此,Amazon Bedrock則還可以提供模型選擇、模型定制、應用集成、負責任AI等能力,并通過提供預訓練、微調、知識庫、RAG、模型評估等功能,為企業靈活定制大模型或應用。
而在數據隱私安全方面,儲瑞松表示:“Amazon Bedrock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安全需求,確保客戶數據只為客戶所用,亞馬遜和第三方模型提供商不會用Amazon Bedrock的任何輸入或輸出來訓練基礎模型;在使用Amazon Bedrock時,客戶的數據在傳輸過程和存儲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經過加密。”
儲瑞松現場還表示,目前已有超過一萬家客戶使用Amazon Bedrock。
除模型平臺Amazon Bedrock外,亞馬遜云科技還擁有針對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的軟件工具平臺,即Amazon SageMaker,相比Amazon Bedrock,它的自由度更高,支持各種開源模型的接入,并通過其上的JumpStart功能實現模型的快速接入和部署。
據悉,作為首批登陸中國區域Amazon SageMaker JumpStart的中文基礎模型,Baichuan2和Yi-1.5與亞馬遜云科技托管服務深度集成,重點服務中國企業,這也是亞馬遜云科技本地化的重要一步。
于亞馬遜云科技而言,做大模型“集成商”,能夠快速拉攏大模型領域的新力量,彌補自研大模型的能力不足,也能更好的本地化,形成“借力打力”效果。
但縱觀國內外的云廠商,仍然是以自研模型服務為主,主要原因就是,客戶也許并不需要那么多模型的選擇,需要的是簡單可用的模型效果。比如,在字節跳動的大模型產品豆包家族的技術成熟后,就立刻放棄了此前的第三方模型集成路線。
所以,自研還是集成,還是一個問題。
開“卷”行業應用,亞馬遜云科技拿什么競爭?
“行業應用,將是生成式AI 能創造最大價值的方向。”儲瑞松現場表示。
2024年,是大模型應用落地元年,但時間過半,國內行業卻感覺落地的節奏遠沒有想象中快。
“亞馬遜云科技在海外的生成式AI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在高達上百億美元的投入上,兩年左右就能回本。”一位頭部券商計算機行業&海外研究首席分析師對光錐智能稱,這也堅定了海外云廠商對于生成式AI的投入,但國內的大模型應用還需要再等等。
現階段,雖然國內通用大模型的價格已經“卷”上天,但行業應用仍然還在早期。那么,亞馬遜云科技在行業應用的競爭上想怎么做?
組織架構上,亞馬遜云科技針對汽車、制造、生命科學、零售電商、媒體娛樂、游戲、軟件服務、金融等8個行業組建了專門的行業團隊。
相比于國內云廠商而言,亞馬遜云科技最大的優勢,則在于其全球化能力——“深耕本地”“鏈接全球”一直是亞馬遜云科技在中國的重要策略。
事實上,亞馬遜云科技行業落地應用的客戶群,也是以跨國企業以及中國本土需要出海的企業為主。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亞馬遜云科技已服務了近80%的中國出海企業。但在中國公有云市場中,亞馬遜云科技只有在PaaS領域,進入前五名。
因此,亞馬遜云科技一邊需要鞏固全球化的優勢,一邊急需搶占更多的中國本土客戶。
此次峰會上,儲瑞松重點展示了亞馬遜云科技在汽車、游戲和制造業領域的行業應用落地。
儲瑞松現場表示:“全球90%以上的大型游戲公司和中國頭部的游戲公司,都在采用亞馬遜云科技的服務,以及全球前十大整車廠商、一級供應商、科技廠商都選擇了亞馬遜云科技。”
汽車行業正在成為大模型落地的重點行業。原因在于,端到端大模型正在加速自動駕駛能力的提升,且汽車行業基本盤大,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大,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的汽車新勢力和智能化程度較高的傳統車企,大多會選擇中國本土的云廠商做深度合作,比如小鵬汽車與阿里云聯合打造扶搖智算中心,長城汽車投資的毫末智行則選擇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作為云服務商,蔚來汽車則是選擇了騰訊云。
但全球的跨國車企,以及需要出海的本土車企,則對亞馬遜云科技的認可度會更高。比如,這次亞馬遜云科技就和英國汽車品牌路特斯(已經被吉利集團全資收購)旗下的路特斯科技達成了合作。雙方的合作,集中在智能駕駛、車聯網和車輛數字鑰匙等三方面。上汽集團則在出海的過程中,選擇了亞馬遜云科技,完成了多國智能網聯的覆蓋。
而在本地化方面,本次峰會上,亞馬遜云科技宣布與四維圖新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基于亞馬遜云科技全球的計算和存儲等服務,以及四維圖新的地理數據信息服務能力,推出面向中國汽車行業本地化的服務及專屬解決方案。
亞馬遜云科技更受跨國企業和本土出海企業青睞的這一特點,在游戲領域更加明顯。在全球90%以上的大型游戲公司,包括索尼娛樂、任天堂、美國藝電、拳頭、育碧、Supercell、Epic Game等企業,都在使用亞馬遜云科技提供的基礎設施或服務。
在本土化企業中,亞馬遜云科技則想利用生成式AI推動中國本土游戲公司更好出海。如在東南亞游戲市場中,相當于騰訊游戲在中國大陸地位的沐瞳科技,通過亞馬遜云科技Amazon Bedrock與Amazon OpenSearch Service,對游戲中惡意評論數據進行總結、分析,從而提升對惡意評論的審核效率,降低對玩家的使用影響。
當前,生成式AI在游戲行業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游戲素材的生成、平臺運營、企業提效、游戲智能體等場景。隨著AI在游戲領域的應用,正在為游戲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機遇,這也是任何一個大模型企業和云廠商不容錯過的賽道。
不過,從目前亞馬遜云科技行業落地應用來看,更多的還是聚焦在云基礎設施服務領域,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行業落地應用,更多的尚處于PoC階段,真正走向行業應用的尚屬于少數,這也和中國行業大模型落地的現狀比較一致。
AI時代拐點尚未來臨,一切都還有機會
2024年,AI大模型從技術走向應用落地。從目前市場發展趨勢來看,各家大模型廠商已經不僅局限于一味地“卷”參數,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在行業側落地。
與此同時,現階段包括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火山引擎等諸多云廠商,都宣布了大模型降價策略,甚至部分大模型產品直接免費使用。
以價換規模,是國內企業所擅長的。
但對于云廠商來說,就像儲瑞松所言,如果一個云服務商長期不盈利的話,很難想象它能長期為繼,云和AI的投入規模,不是to VC、PE或者靠外部資金輸血就能夠長久支撐下去。
這句話似乎也影射了,當前國內云廠商們在大模型上大打價格戰的做法。
亞馬遜云科技在此次峰會上,并未提及任何關于價格的信息。
在亞馬遜云科技看來,雖然中國的GenAI因為種種因素,與美國相比仍存在技術上的差距,但中國基于移動優先的消費者生態系統,在構建創新性應用方面有比較大的優勢。
亞馬遜云科技全球企業戰略總經理Ishit Vachhrajani表示:“這些差異帶來不同的優勢,但有關GenAI的競賽才剛剛開始,GenAI發展速度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未來會有大量的應用和創新性的想法涌現。”
大模式時代才剛剛開始,一切都還會有新機會。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