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谷歌發布了一份憂心忡忡的內部文件:“雖然谷歌與OpenAI(在大模型上)你追我趕,但雙方都沒有真正的護城河,因為第三股力量正在崛起——開源社區才是谷歌和OpenAI最大的敵人。”
谷歌的擔憂正逐漸變成了現實。
馬斯克的開源大模型公司xAI近期完成60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180億美元;堅持開源的法國AI初創公司Mistral AI獲得了6億歐元投資,最新估值已逼近60億歐元;知名大模型開源社區Hugging Face,估值也飆升到45億美元。而在代碼開源與托管領域,更是早已跑出了GitLab、GitHub等知名社區。
開源生態,正逐漸成為左右大模型發展的關鍵力量,可就在海外大模型開源進展如火如荼之際,中國的開源社區、開源生態卻有些掉隊。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為什么中國出現不了Hugging Face?”
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2023年,云計算和AI領域連續創業者陳冉,創辦大模型開源社區OpenCSG(開放傳神),為客戶提供開源大模型產品及服務。成立不到半年,OpenCSG就拿到了聯想創投、北京國信中數的投資,公司估值已達數億元。
作為一名在開源和AI方面擁有20年經驗的老兵,陳冉發現,大模型正帶來前所未有的行業巨變,但大多數企業級用戶既無法基于大模型開發應用,更無力訓練出一個符合自身需求的模型,AI版“GitLab+Hugging Face”出現。
“大模型領域,開源非常重要,開源關乎商業模式,關乎產業鏈”陳冉告訴鉛筆道,“組建開源社區、構建開源生態,很可能是打破OpenAI市場壟斷的唯一方法。”
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大模型市場規模將突破280億美元,到2028年將突破1000億美元。出海參與全球競爭、為全球企業服務,也是陳冉的夢想。“我想證明一下,中國也可以誕生開源領域優秀的創業公司,讓投資人看到開源的商業價值。”
近日,鉛筆道與陳冉就開源社區的商業模式、中國開源市場前景等話題做了交流,以下是對話精華。
-01-
鉛筆道:作為AI老兵,是什么樣的契機讓你要在開源領域再做一家公司?
陳冉:我看到了AI時代開源將迎來顛覆性的機會,值得再創業一次。
工作20年,我一直做開源這件事。我上一家開源公司主要為B端客戶提供本土化的代碼服務以及數據支持,積累了1600萬用戶,成了國內最大的開源平臺。
Hugging Face是一個優秀的大模型和數據集托管平臺,類似于GitHub,但其主要針對科學家、算法工程師,卻沒有特別大的意愿去做to B生意。
在AI時代,我原先的積累剛好可以填補市場空白。我有搭建超大型線上開源社區的經驗,也會做to B的生意,擅長為企業提供本地化服務和私有部署,還有1600萬熟悉的用戶。這一切要素疊加起來,意味著我可以在AI時代做成中國版“GitLab+Hugging Face”,對開源來說是歷史性機會。
鉛筆道:創立OpenCSG后,市場需求跟你原先設想的一樣嗎?
陳冉:基本一致。真正深入到市場后,我很快意識到“降本增效”已經成了大模型的當務之急。
在當下,大家共同面臨的是“大模型好像比什么都重要,但無法真正應用到場景中”的困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模型成本太高。算力、數據處理、算法人才都很貴,OpenCSG初衷就是降低大模型的使用成本和門檻。
OpenCSG這個名字就代表著降本增效的公司理念。C即Converge(集合),代表算力的集合。因為大模型發展的最高優先級是算力,但中國的算力比較分散,因此需要通過高中低配算力——國產算力與國外算力分布式搭配,按需分配算力。
S即Software Refine(軟件重塑),軟件重塑就是通過大模型去生產代碼,因為BAT等大廠把研發人員的工資炒得很高,同時人效很低。我們的理念是用大模型開發代碼與交付,在軟件定義的層面降本增效,最近刷屏的Starship就是主力產品。
G指Generative(生成式AI)。大模型是未來,但大模型一定要以開源的方式交付給客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Open(開源開放)。國外有Gitlab和Hugging Face這樣優秀的開源平臺,但中國直到大模型時代,還一直缺這樣的平臺,這就是OpenCSG的機會。
鉛筆道:GitLab已經是全球知名程序員社區,Hugging Face的估值也達到45億美元,OpenCSG打算怎么走?
陳冉:最終目標肯定是走出去,跟GitLab和Hugging Face在全球競爭,因為中國有全世界最廣大、最優質的研發人員,有軟件人才基礎。
但從更現實角度,當前還是要穩一些,先把用戶規模和營收做扎實,再擴大規模。今年我們已經基本營收平衡。
鉛筆道:市面上的主流大模型都還沒有盈利,OpenCSG是怎么做到的?
陳冉:大模型本身并不值錢,我們把大模型的價值用開源的方式交付給客戶,讓客戶真正為價值付費。
鉛筆道:客戶付費的點是什么?
陳冉:OpenCSG的商業模式類似于幫助客戶搭建專屬云,通過訂閱付費模式,為客戶提供搭建軟件架構的能力,幫助客戶定制大模型中的“專有云”。
我們有幾款主力產品——CSGHub開源模型平臺、悟空預訓練模型、CSGCoder微調代碼模型,以及刷新了大模型編程紀錄的StarShip。
同時相比于MaaS(模型即服務)公司只提供開源大模型的接口,我們還會額外提供開源大模型的代碼幫助公司進行Fine-tune(微調)和開發。在使用OpenCSG構架服務后,即使是沒有開發能力的客戶,只需要通過自然語言輸入需求,就能快速生成基于大模型的軟件。
鉛筆道:聽起來,OpenCSG要為大量用戶做定制化服務,賺的像是份辛苦錢。
陳冉:不辛苦,因為我們是開源的方式,本質上客戶自己組裝出來的模型。
我們的模式類似于寧德時代做電池,蔚來、理想都可以基于電池做汽車,但電池和中控這樣的核心技術是寧德時代自研的。
那OpenCSG已經制訂了行業標準,搭好了開源平臺,并且有成型產品,B端客戶要享受企業級服務,就會付費。至于定制化需求,我們有一大堆合作伙伴,同時是開源協作的方式,只要客戶給到核心數據,就能訓練出他需要的模型。
-02-
鉛筆道:像周鴻祎、楊立昆、朱嘯虎等人都認為開源模型才是未來,你怎么看大模型的開源和閉源之爭?
陳冉:我覺得開源和閉源之爭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就像iOS系統和安卓系統,沒有好壞之分,兩者也一直是并存的。
只是閉源一般都是某幾個大廠在做,開源則強調全球協作,因為參與的人更多,場景越多,產品才能適配更多的人群,是共創共贏的思路。
只是對于中國來說,做開源的優先級一定是要高于閉源。
鉛筆道:為什么這么說?
陳冉:因為中國的大多數企業并不具備做閉源的實力,哪有那么多人有錢去搞個閉源模型?還有個關鍵點,大模型未來的關鍵節點不是算力,甚至不是模型,而是核心數據集。
由于核心數據集一般在甲方(企業)手里,如果甲方把數據灌到一個商業版閉源模型,那訓練出來的模型是歸客戶還是模型廠商?未來數據歸屬權和大模型歸屬權是說不清楚的。客戶肯定想模型歸自己所有,因為企業數據大多涉及核心機密。
所以我們堅持做CSGHub開源模型平臺,為企業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企業真正需要的應該是線上線下一體的平臺,因為企業數據作為第一要素必須放到線下進行管理。為此,我們堅定做開源模式,讓客戶自己管理自己的數據資產。
鉛筆道:優質的中文數據集數量不足,缺少優質數據是否會制約大模型未來的發展?
陳冉:我告訴你為什么,因為中國在上一個時代的數字化轉型走得不通透。中國的互聯網時代確實非常輝煌,但恰恰是輝煌“耽誤”了一代基礎技術的底層構造。因為各家應用公司都想著壟斷數據、積累用戶,導致開源一直發展不順。
雖然國內也有很多優秀的開源項目和社區,但相比國際仍有差距。中國的開源文化并未像國際上那么成熟,缺少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在商業變現上,國內也沒有踏出一條從開源技術孵化到商業變現成功(IPO)的閉環,適應中國國情的開源商業模式一直沒有形成。
這些基礎技術、軟件積累的缺陷會在后期發展越來越被放大,在大模型時代更是如此。為什么我們一直處于追趕,因為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持續迭代、相互依賴,最終形成新的創新。創新不可能來源于Nowhere,國內缺失了一些開源的環節。
鉛筆道:那OpenCSG要走的這條路是不是特別艱險?
陳冉:再早三年這件事我都不愿意干,因為這件事在中國就屬于是之前沒做的事,你要補漏,所以你說困不困難?非常困難。但這又是創新的必要環節,你必須要做。
我堅定地認為中國需要開源生態,國家和政府也正在出臺有利政策支持開源生態的發展,比如十四五規劃提倡支持開源。
但開源不是某一家大模型公司能做成的,而需要搭建整個開源生態和社區。所以我只有堅定地做下去,相信總有一天開源生態會迎來爆發,因為開發者都能在社區中獲利,就像商戶能在淘寶里掙錢了,他們就愿意留在這個社區,你也就成了這個時代的淘寶。
-03-
鉛筆道:一開始如何吸引眾多開發者到OpenCSG,如何活躍社區?
陳冉:活躍社區有一個專業名詞叫“牽引力”,我們主要有三個牽引力。
第一,為用戶提供實時可用的算力,OpenCSG在線上的目標人群是研發人員,所以我們有一個算力交易平臺,讓所有研發人員能以最低成本、最低門檻使用大模型。并通過線上算力的分傭,實現研發人員降本增效,產生更多的agent。
第二,我們提供各種可靠的、可負擔的開源模型選擇。我們預訓練了很多模型,比如悟空模型,還有其他很多開源模型,客戶永遠能找到量身定做的模型。
第三,我們足夠便宜好用。
舉個例子,我們很多企業客戶實際上并沒有額外經費,也不知道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模型,但客戶的痛點很明確——降本增效。在OpenCSG,因為有開源代碼和預訓練模型,客戶只需要描述應用需求,OpenCSG就可以完成相應軟件的代碼生成。例如客戶希望開發網站,僅通過描述網站各項功能,相應軟件應用即可搭建起來,相比自己組建團隊成本自然更低。
這些省下的人力成本,就轉變成了給OpenCSG的訂閱費。
鉛筆道:很多開源社區希望營造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區氛圍,在OpenCSG是否如此?
陳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一種情懷。但開源不是情懷,這是一種商業模式。
開源社區要不然幫別人掙錢,要不然幫別人省錢。社區的繁榮一定由利益驅動,很多人天天講要做開源的領袖,要為開源文化做貢獻,我只能說這是學術思維,更多企業做開源是為了盈利。
鉛筆道:在市場競爭上,你擔心Hugging Face嗎?
陳冉:我一點都不擔心Hugging Face。
當Hugging Face還在做線上的時候,我就在提私有的開源大模型托管模式(將技術授權給一家完全獨立的本地公司,幫助企業更快更好地開發軟件),我等于是在創造用戶需求。
并且我已經盈利了,因為我清晰地知道:降本增效就是商業模式。大模型還沒商業化,不代表圍繞大模型不能產生商業模式——可以衍生出軟件訂閱、數據集交付、服務、商業版分發等模式。
包括估值,我已經是第三次創業了,我一直認為公司的估值一定要跟收入匹配,沒必要為了融資虛估企業估值。還是那句話,客戶為產品付費,永遠付費的是價值點,那我就給企業客戶帶來價值,獲得收入,穩扎穩打一些。
鉛筆道:如果本土互聯網大廠也想做跟OpenCSG類似的產品。
陳冉:大廠和創業公司的做法還是有很大不同。OpenCSG從誕生起就是原生的大模型公司,推出的都是基于Git的大模型開源產品,很多大廠盡管重視大模型,但也不可能把其他成熟業務全砍掉,在資源分配上決策就很慢。
鉛筆道:在大模型時代,中國打造開源生態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陳冉:懂行的人太少,也缺乏開源成功的案例。上一個時代大家不關注開源生態,起步就很晚。
美國開源做了30多年,誕生了不少百億美金的獨角獸,大批投資人通過投資開源項目賺得盆滿缽滿。而在中國,時至今日也沒有把開源項目做到上市的公司。
但在大模型領域,開源又非常重要,開源關乎商業模式盈利,關乎產業鏈。所以我們希望成為中國在開源開放領域領先的公司,讓更多人看到開源的商業價值。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