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河馬君
如果說2023年被稱為“大模型元年”,2024就應該是“大模型應用元年”。
在這個“諸神戰場”中,共識已經悄然改變,主要參與者紛紛轉向優先落地而不是繼續無休止地研發迭代。
一方面,小型化模型的應用正在穩步增長,“低代碼(Low-code)”及“無代碼(No-code)等開發理念廣泛傳播,成本概念在持續強化。
另一方面,具體應用場景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從谷歌生物聲學基礎模型HeAR,到支小寶,閱文妙筆等,研發者的注意力轉向更具體、更專業的垂直領域;而B端市場同樣齊頭并進,試圖更高效地探索產業大模型應用的實際落地路徑。
一、大模型B端市場如何破局?或許始于一場場“實戰競賽”
大模型一個顯著的新趨勢,是B端市場得到了更多重視。
全球范圍內,真正有意愿、有能力為AI付費的用戶大多數集中在B端。根據IDC在2023年四季度的調研,對生成式AI完全沒有規劃的企業只有7%,也就是說超過九成的企業至少已經意識到了AI與未來的強關聯;其中已編列明確預算的企業有24%,這才是當前AI付費的主力市場。
“落地”本就是中國互聯網企業最擅長的部分,阿里、騰訊、百度都在探索基礎的大模型服務平臺。
巨頭們已經意識到,或許未必需要躬身入局去走完模型商業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B端建立起合作生態,由下游企業自行“煉成”符合需求的模型產品,能夠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而過程中積累的高質量數據,則可以反哺基礎大模型開發,從而在長期競爭中為國產大模型贏得優勢。
前幾天,我正好在云棲大會現場體驗了一場AI應用競賽,從中也感受到B端市場大模型落地的一個關鍵——需要極度重視具體的業務場景。
據介紹,這場阿里云“百煉杯”智能好客服PK賽,是業界首個以企業實際落地場景效果為目標的AI應用系列開發賽,不只關注算法、結構、創意等技術性內容,將重點放在了真正的“具體場景”之中。
正如PK賽的宣傳片所言:“‘創新’這個詞,好像也不那么創新”,的確,傳統的“創新大賽”往往更重視偏于“務虛”的問題。
過往純粹比拼紙上商業藍圖或技術能力的一些競賽方式,或許已經不再適應AI落地的需要。
以這場比賽為例,浩鯨科技、亞信科技、合力億捷、云夢智能等8家業內經驗豐富的企業基于阿里云“百煉”平臺定制的智能客服,要在現場評委和觀眾面前接受顧客咨詢。
這些“顧客”同樣是由“百煉”平臺生成的、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虛擬消費者,其中有話癆的大媽、愛美的都市麗人,它們有的關注鍋蓋的材質、有的要求針對自己的膚質推薦推薦護膚品……
這些考驗是傳統客服機器人無法處理的,甚至有時候真人客服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的信息也大為頭痛。
基于大模型技術打造的AI智能客服在接受考驗時,不能漏掉消費者詢問中的關鍵信息,還應當給出合理的、足夠擬人化的回復。
“基于實戰”,其實也給競賽帶來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影響:參賽方案的優劣是很難像以往那樣,100%標準化的。
或者說,參賽方案其實是在不同維度,去推動解決商業場景的實際問題。
各家的Agent智能體有自己的邏輯重點和“性格”,有的在輸出時強調了多重索引后的數據精準性;有的看重對消費者情緒的安撫與“人文關懷”;有企業利用全流程云上原生應用大幅提高了AI客服的響應速度……這里可能沒有“最強”的智能體,而是“最適合”的智能體。
而這種真正“最適合”的創新,往往正是誕生于實戰之中的。
二、小切口、大智能——AI應用的法門是“大小聯動”嗎?
另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市場趨勢是,從各家企業一開始反饋的困難,到最后大家解決問題的思路,都說明在大模型實用落地的過程中,“大小聯動”是極具可行性的技術思路。
參賽企業在Agent介紹中普遍提到的AI客服“煉制”難點,并不限于純技術層面,而是與專業場景息息相關。
首先是,消費者的提問可能不那么標準化,會有需要結合上下文語境才能捕獲的意思,有時還會出現簡寫和錯別字。這就導致低代碼環境下AI可能出現誤讀甚至出現“幻覺”胡言亂語。
其次是,AI客服的回答不僅需要智商,還需要有點“情商”,也就是高度擬人化。好的客服既需要給出足夠精準的信息,還需要安撫顧客的情緒,舉例而言,如果回答中出現長篇大論的數據描述,會讓一些咨詢者難以識讀,心情煩躁,AI如何應對就很有趣了。
針對這些問題,不止一家企業的解決方案強調了大模型與小模型聯動的作用。
首先通過小模型實現對提問信息的預處理,識別商品ID等關鍵信息,降低“致幻率”,更準確地識別客戶意圖。
然后分類調取知識庫,通過API調用阿里通義高智能的基礎大模型,完成prompt封裝,實現RAG(一種檢索外部知識庫強化LLM生成的技術)信息輸出。
“大小聯動”通過小模型的預處理,優化了大模型的處理效率,實現了兼顧成本與效能。當然,低代碼乃至“無代碼”開發,同時也對大模型服務平臺的易用性提出了考驗,這可能是平臺此前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
我在現場看到的一個有趣小細節是,云蝠智能的技術主管表示,此次參賽的Agent智能體全程由他們的財務人員創造完成,現場阿里云“百煉”技術人員側目:“我們的易用性這么強嗎?”
此次大賽中,冠軍云夢科技、亞軍合力億捷的Agent智能體方案,也正都是高代碼與低代碼混合的模式。基于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他們的Agent智能體能夠分辨公斤與市斤,也可以識讀“黃二白”“混油皮”這樣直男懵圈的護膚術語,展現了很強的實用性。
當然,參賽企業在方案選擇上的多元性,本身也體現“百煉”平臺的基礎大模型服務很強的工具性和便捷性。
三、客服、搜索、生活服務……大模型對業務的變革初露端倪?
大模型B端應用的探索,其實反過來,對巨頭的業務側變革也帶來全新的啟發。
讓B端客戶可對應用場景擁有更多自主權,這對巨頭們的大模型路線也是一個啟發,實際上,在“百煉”的開放式結構中,阿里云也在重構自身的伙伴生態:放開末端權限,讓中小型企業用更專業的數據煉制模型,阿里云則更專注地進行基礎研發投入,提供軟硬件服務,收獲支撐AI開發的現金流和更專業精準的數據,最終來實現AIGC、智能客服、智能政務、智能分析等多元業態的鏈接。
大模型競爭中,業務基因和技術基因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阿里云之所以能匯集8家各自領域的知名企業參賽并產出扎實成果,根源還是其在企業級市場的平臺服務上更具優勢,阿里的“平臺基因”起到了關鍵作用。
“百煉”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從0到1的新物種,而是阿里一直以來to B優勢基因的延續,通過服務商家來實現商業上確定無疑的“落地”,這顯然是阿里的舒適區。
“AI+”提供了寬闊的想象空間,但“百煉”模型依然選擇“從客服開始”,這也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客服”在傳統上屬于職能或者說中臺業務,但大模型時代,智能客服作為商家最高頻、剛需的使用場景確實是一個極好的接入節點,甚至可能是業務變革的一個支點。
首先,需求確實龐大,不管是叱咤風云的頭部主播,還是高大上的航天科技,在變現的最后一公里都需要與客戶溝通細節問題。
將人力從繁冗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本就是AI研發的初衷,對企業來說,人工客服的高成本和情緒上的不確定性,也都是運營的重負。
當前的AI客服被無數人吐槽“人工智障”,本質上是因為它的“基礎智能”不夠強,無法在復雜的信息環境中準確識別客戶意圖。
因此,現有的大部分“智能機器人”只能算是一種迎賓手段,最終往往都要轉到真人客服,它并不真正承擔“客服”的職能。如果能讓“智能客服”實用起來,就有機會實現銷售環節“工業革命”式的技術躍進,當然目前這種“革命”才剛剛起步。
其次,客服是人與AI直接交流、高頻互動的最重要場景之一,有機會挖掘出“人工智能”的巨大潛能。
比起GPT目前海闊天空的陪聊,AI客服在底層邏輯上是“帶有指向性和功能性的GPT”,它在更具體的工作條件下,反復面對人們具體的關切和需求。
真正能處理好這些問題的AI,在某種意義上比現在側重回答知識性問題,高談闊論蘇格拉底和哈耶克的GPT系列要更像一個人類。
平心而論,當前的“AI客服”依然是不完善的。“百煉杯”比賽讓AI來“扮演”客人的想法很酷,不過AI和人畢竟是不一樣,現實中難纏的客戶,很可能在AI發出數百字產品介紹的時候就罵人或者轉人工了……連查看加粗文字的耐性都不會有。在幾組對話中,AI客服也都錯過了一部分關鍵的信息點。
但是——正如參賽企業無一例外提到了智能體agent自我完善的問題——將AI客服置于復雜信息環境下,反復調用大模型進行多重檢索、RAG輸出和自我學習,其工作完成度無疑會越來越高。
對于阿里通義等大模型來說,這些基于具體場景的語料包,也都將是寶貴的財富,具體應用場景更精準、更有價值的信息,是真的能幫助大模型完成自我優化。
當大象放慢腳步甚至席地而坐,大模型這場“世紀之戰”的過程可能會十分漫長。在企業級市場擁有更多紅利的巨頭,或許會幫助國產大模型在全球競爭中走得更遠。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