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ech World2024上,我們看到聯想圍繞混合式AI展示出了更加完善的產品和技術布局。
面向個人,聯想推出了新款AI PC、移動端的Moto AI以及個人智能體AI Now等新的產品和應用。同時,聯想還針對企業需求推出了混合式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和聯想混合式人工智能優勢集。在基礎設施方面,聯想正式發布了第六代海神液冷解決方案和搭載英偉達Blackwell架構芯片的服務器產品。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認為:「這一屆Tech World上,我們把混合式人工智能在個人和企業方面都整理得比較清楚了」。從2017年提出「All in AI」開啟了聯想面向AI時代的轉型,到2022年底生成式AI引爆,聯想提出「AI for All」,混合式AI已經成為聯想未來戰略布局的核心關鍵詞,將聯想作為PC制造商的過去和未來AI服務集成商的角色連接起來。
混合式AI是什么
楊元慶認為,AI的實質并不僅僅只是大語言模型,也不僅僅只是所謂的GPU或者AI的服務器。在數字化階段,個人和企業都積攢了大量的數據,而進入到AI主導的智能化階段,需要讓這些數據產生智能,提升個人和企業的效率。這個過程中,需要保證個人、企業專有、專享數據的隱私性和安全性。
也是從這個判斷出發,聯想認為個人AI、企業AI與公共AI共存并互補的混合式AI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公共的智能肯定少不了,但是每個人需要每個人的智能。公共的智能給你大家共有的常識、知識,這些東西很容易獲取。但是每個個人的智能,會在你個人數據的支撐下、基礎上去獲得增強。」楊元慶解釋道。
![]()
具體來說,個人可以在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終端設備上利用個人數據訓練AI能力,使其以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方式執行任務;企業則在內部的智能設備、智能邊緣和私有云上,結合企業數據,搭建定制化的AI解決方案。二者也會與公共AI打通和協同,獲得外部的支持與幫助。
按照楊元慶的說法,聯想傾注全力在混合式AI路徑上,是一次「賭博」,但他相信一定不會錯。他的很大一部分信心可能源自混合式AI方向與聯想固有業務的高度適配。
聯想的傳統優勢在硬件端,特別是在PC和筆記本電腦上占據著很高的市場份額。強化端側私有AI的重要性,才能讓聯想的傳統優勢轉化為AI時代的競爭力。
在楊元慶的理解中,聯想更擅長的智能設備是賽車,是AI觸達終端用戶的終極載體,也是AI未來發展和落地的重要突破口;智能基礎設施就是賽道,是AI發展背后所需的算力支撐;智能化解決方案就是將用戶帶到的目的地,結合各行各業不同需求交付的結果。
AI時代的集成商
對于聯想來說,做混合式AI是將自己從一個PC時代的集成商轉換為AI時代集成商的過程。以往,聯想需要將來自不同廠商的CPU、GPU、內存、顯卡集成在一臺電腦上,讓用戶能夠享受數字化生活;未來,聯想要將終端、基礎設施、大模型、服務集成到一起,讓用戶更輕松地使用AI。
這也是為什么,在聯想Tech World2024,會出現英特爾CEO基辛格、AMD CEO蘇姿豐、微軟CEO納德拉、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英偉達CEO黃仁勛、高通總裁安蒙等科技巨頭掌門人的身影。對于他們而言,聯想更符合一個合作伙伴的設定,通過聯想能夠讓自己的產品、服務觸達更多用戶。
例如,微軟的Azure AI和內容安全會被引入到聯想的個人AI智能體中;英特爾、AMD、高通、英偉達的芯片產品會被集成到聯想的硬件設備中;英偉達還計劃與聯想合作從數據、軟件、模型到服務,打造一個端到端的AI平臺;Meta的Llama開源大模型也會成為聯想構建教育、娛樂、健康領域AI應用的模型基礎。
「自從PC誕生以來,IT產業就進入到一個開放生態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哪家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你就少不了要有合作伙伴,要有戰略性的合作伙伴,要有朋友圈。做芯片的,做操作系統的,做軟件的,你可以把他們都連接起來。我們認為我們是個總的集成商,所以我們更容易去交這樣的一些朋友,因為他們也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他們。」楊元慶表示。
智能體是集成的關鍵
針對混合式AI的構想,作為「總集成商」的聯想推出了一系列支撐其落地的軟硬件產品。我們認為,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AI Now智能體。
在推出AI Now智能體之前,聯想就提出了一個人工智能雙胞胎的概念。人工智能雙胞胎能夠基于用戶過往的數據生成智能,這個智能能夠游走于電腦、手機、Pad等設備上,幫助用戶執行買票、打車、訂餐等任務。數據積累得越多,人工智能雙胞胎的能力就越強,用戶就越依賴。
AI Now是人工智能雙胞胎的產品化體現,使用自然交互理解用戶意圖,從用戶在設備上的個人知識庫中提取相關信息,分解任務,提供答案,生成內容,制定執行計劃。同時,AI Now還與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相連,支持異構計算。用楊元慶的話說就是,「它將成為你個人的人工智能孿生兄弟。」
我們不知道AI Now最終是否能夠成為每個人的人工智能孿生兄弟。但是,我們可以看到AI Now作為個人調用AI能力的入口,具備了更強的連接潛力。
首先,AI Now能夠跨設備的連接,讓個人在其不同的設備上,都能享受到一致的AI服務;其次,AI Now背后是一個開放生態,有能力接入不同的模型和應用能力;最后,AI Now有可能打通工作和生活兩個場景,讓個人AI與企業AI聯動起來。
當然,這需要企業也具備自己的智能體。楊元慶認為,企業級的人工智能雙胞胎是一系列企業級人工智能應用的總和,它擁有企業相關的深度知識,并能確保相關信息私密且安全,它能夠從企業或組織內部的智能設備、智能邊緣和私有云上提取相關信息,歸納整合為判斷和結論,并提出建議。
而聯想推出的混合式基礎設施解決方案(Hybrid infrastructure solutions)與聯想混合式人工智能優勢集(Lenovo Hybrid AI Advantage)則是為企業智能體提供支撐的「硬件設施」。前者的作用是解決企業在「端-邊-云-網」混合基礎設施上均衡分布AI工作負載的問題;后者則是為企業提供了高效定制解決方案的能力。
按照黃仁勛的設想,大模型只是AI的一部分,把大模型真正轉換成智能體,去幫助用戶處理工作,才是最終目的。他表示,未來,AI大模型可能就像一個新的操作系統,AI大模型之上是各類「AI同事」,可以與你一起執行各種任務。
某種程度上,智能體為聯想集成大模型能力提供了一個容器。在AI Now的外殼下,可以存在不同的基于大模型生成的服務和應用,而這樣的智能體與為其提供支撐的硬件會共同構成聯想在AI時代的「端」,鞏固聯想作為集成商的優勢。
從All in AI到Smart AI for All
找到混合式AI目標的過程,也是聯想進行企業轉型探索的過程。
這個過程起始于2017年「All in AI」戰略的提出。在這個口號下,聯想開始按照AI時代的數據、算力、算法三要素進行全面布局。電腦、手機被確定為開發新型智能設備的基礎;數據中心業務瞄準對算力尋求的滿足;解決方案和大數據平臺承擔了讓算法落地的重任。
設備+云或者設備+服務是指導轉型的核心理念。作為一家穿越了兩次PC發展周期的企業,聯想的思考路徑更加依賴于對硬件設備演化的推斷。第一次進化讓PC走進千家萬戶,使得個人擁有了更強的計算能力。第二次進化讓PC聯網,讓個人擁有了更強的信息終端。
AI推動的第三次進化則是讓設備實現智能化,將個人計算轉變為AI和數據支持下的個性化計算。聯想的能力優勢是為個性化計算的實現提供載體。這個載體不再僅局限于承載信息和數據,而是延展到了承載模型和解決方案。想要不被時代淘汰,聯想就必須讓自己適配這種變化。
2019年,聯想將自己的業務劃分為三部分,即專注于各種智能設備和物聯網的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專注智能基礎設施的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和專注行業智能與服務的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在生成式AI浪潮到來后,這三個業務方向上的布局,為聯想提供了上牌桌的機會。
2023年,聯想提出了AI for All的口號,并展示了AI PC、大模型壓縮技術、人工智能雙胞胎等初步的思考成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延續自All in AI時期的思路。一方面是對端側的重視,實現設備的智能化是聯想的業務根基;另一方面,基于生成式AI可能帶來的交互方式的轉變,提出了對新型入口的探索。
到今年Smart AI for All的提出,聯想圍繞AI硬件、智能體、解決方案和服務、基礎設施進行的混合式AI布局已經比較清晰。
我們認為,未來,讓設備有搭載智能體的性能,讓更多解決方案和服務融入智能體,為智能體提供自由穿梭于不同場景的通道,應該會是聯想的三個主要發展方向。
這不是一件容易做成的事。聯想不是當下最有希望引領浪潮的企業,在AI硬件、智能體、解決方案和服務、基礎設施端,聯想都存在強大的競爭者,并且新的公司、新的設備、新的方案都在不停涌現。甚至,混合式AI也可能并不是AI時代唯一的打開方式。
但聯想不想成為AI時代的失意者,就需要推動自己去迭代和進化,為自己爭取一席之地。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