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2024星火全連接活動(數據)專場在北京成功召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中國信通院”)副總工程師何偉出席了本次活動并發表題為“建設數據基礎設施,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的主旨演講。

何偉表示,當今時代,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轉型與增長的核心力量,而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顯。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發布的《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首次明確定義了數字經濟的概念,并明確了數據作為關鍵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從上海數據交易所的報告可以看到,2022年全球數據交易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90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能達到3000億美元,數據要素新興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備受關注。發展數字經濟要抓好數據這一關鍵生產要素,這一點也在產業實踐中得到驗證。以工業互聯網為例,通過把工廠內外部從研發到生產、營銷、管理等各個環節數據鏈接起來,形成閉環,進而讓數據與傳統行業運行機理相互結合,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優化范式,這在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優化暢通經濟循環和創新能力方面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何偉在講話中指出,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其潛在價值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挖掘與釋放。釋放數據要素的價值需經歷三個過程。一次價值:業務貫通,即通過數據打通業務系統,支撐業務系統的運轉,從而提升業務的價值,推動業務數字化轉型與貫通;二次價值:數智決策,即通過數據的加工、分析、建模,能更好地揭示業務運行規律,提升企業智能決策能力;三次價值:流通賦能,即通過數據的流通與共享,可深度挖掘產業鏈上下游、工廠內外的價值,打破數據壁壘,讓數據更融入企業的生產、經營等過程,以發揮數據的最大效能。
通過觀察數據價值釋放過程可以發現,讓數據流通起來至關重要,需要打通原始數據從生產到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管理、應用等各個環節,而建設數據基礎設施是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
當前我國的網絡、算力等數字基礎設施規模大幅提升,數據產業資源不斷增長,數據技術研發取得積極成果,為構建數據基礎設施提供了堅實基礎;诖吮尘,2024年4月全國數據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優化數據基礎設施布局。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和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好政府投資的放大效應。”國家數據局進一步提出“6大基礎設施能力”和“4大核心底座”,為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明了方向。其中,6大能力涉及數據的匯聚、處理、流通、應用、運營和安全保障能力,4大核心底座涉及流通設施、網絡設施、算力設施和安全設施。網絡設施、算力設施、安全設施建設雖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仍需順應數字化趨勢進一步優化提升,而數據流通設施作為一個新命題,需要加快制度、技術等體系化研究工作。
何偉指出,中國信通院長期從事信息通信技術研究與產業發展工作,對于數據基礎設施研究已有體系化布局。目前圍繞標識、區塊鏈技術等,在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方面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由于各行各業的數據標準不一,在對數據進行處理之前,首先需要對各類物理、數字對象進行標識解碼,讓其能夠在網絡中對應唯一可識別的數據身份,進而能對數據身份進行解析、定位與查詢,開展工業數據的管理和產業鏈價值數據的增值服務。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中國信通院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重慶建設了5個國家頂級節點并持續穩定運行。同時在南京、成都建設的兩個災備節點也已上線運行。標識注冊量超5421億,已接入國家頂級的二級節點共360個,覆蓋31個省級行政區,包含汽車、船舶、儀表等47個重點行業,接入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企業超43.3萬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通過為機器、產品等物理資源賦予唯一識別的數據身份,實現了工業領域數據的互聯互通。
除此之外,“星火·鏈網”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融合可驗證憑證、隱私計算等關鍵技術,構建了跨界數據驗證能力,保障了數據的可驗不可見、可用不可見,為數據的合規流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發布數據原生資產服務網絡(DNA)、可信存證服務網絡(CAP)等多項公共服務能力,并孵化多個應用場景,“星火·鏈網”正逐步成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
未來,中國信通院將繼續發揮在信息通信領域的引領作用,繼續推動技術創新,優化數據基礎設施布局,提升數據資源的接入、處理、分析及流通能力,進一步挖掘和釋放數據要素的價值,并將攜手各方,深化合作,共同開創數據驅動的新篇章。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