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作為新型顯示技術的一支,近年來在中小尺寸終端應用方面一直有不俗表現,特別是在小尺寸領域站上“C位”之后,拓展的尺寸持續擴大,在中尺寸領域伴隨車載等場景的興起不斷延伸。不過,在電視等大尺寸領域,OLED仍然需要一些突破,甚至此前出現過規模收縮的情況。在今年下半年,關于新解決方案的新消息陸續公開,OLED電視會重新得到市場關注嗎?
OLED在電視等大尺寸終端上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制約:一是大尺寸,不能很好突破尺寸顯示,就無法適應電視消費“唯大不破”的趨勢,特別是,當前,75吋+已經成為市場主流,百吋級巨幕也日漸流行,在這樣的尺寸段,OLED技術不算有競爭力;二是低成本,解決不了成本束縛,市場化過程中就要面臨更多挑戰。這些原因,導致在接近的體驗下,Mini LED要更受電視消費青睞和被廠商重視。
這里有技術本身的制約。在智能手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車載顯示等終端上常見的中小尺寸OLED,主要通過精密金屬掩膜(FMM)真空蒸鍍技術完成,制約主要在三個方面,隨尺寸增大,影響也會遞增:一是生產成本高,會影響產品價格;二是制造和維護相對繁瑣,會影響良率和產能規模;三是大尺寸OLED產品在精度、材料等方面還有更多需求。
最近的一項公開消息是,應用材料公司推出了用于下一代OLED制造的新設備和解決方案MAX OLED,三星正在評估該項技術。
據稱,MAX OLED解決方案的出現,意在把高端智能手機中的OLED顯示屏“帶入”平板電腦、電腦顯示器和電視。也就是說,理論上,該解決方案會讓生產大尺寸OLED面板會更容易。除此之外,還有性能提升,據稱技術可將亮度提高3倍,分辨率提高2.5倍,達到約2000PPI的精度,功耗降低30%以上,壽命延長5倍。

(MAX OLED的技術優勢,圖片來自Counterpoint Research刊載的DSCC文章)
機構DSCC的文章中稱,除三星外,JDI的eLEAP技術也與應用材料的MAX OLED設備解決方案有關聯。JDI在本月和群創及其子公司簽訂了eLEAP戰略合作協議,意在推動這一以“光刻圖形化”為核心的大尺寸OLED技術產品落地。
MAX OLED,不是解決OLED尺寸難題和提升OLED體驗表現的唯一路徑,印刷OLED也是一種探索,效果看起來與MAX OLED類似:降低生產成本,提供更好畫質,理論上可實現材料利用率100%,且不受尺寸限制。
這些看起來在為OLED大屏埋下伏筆,不過,OLED電視能否重獲市場關注依舊很難確定。
一方面,新技術方案在電視這類大尺寸應用上的表現還并不算明確。比如,公開信息稱,三星對MAX OLED也還在評估,讓生產大尺寸OLED面板變得更容易,更側重理論層面,尚未經過充分的市場化驗證。
另一方面則要考慮終端市場的現實情況。根據集邦咨詢預測,2024年全球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預計同比提升25%,2028年滲透率將達68%。但在電視、筆記本電腦等應用領域,OLED的滲透率尚不足3%。在電視領域,專注于OLED的品牌也比較少,除了LG,即便是對于三星而言,OLED也只是眾多技術路線中的一條。
與此同時,同樣作為新型顯示技術的Mini LED,因其比較優勢,在電視等大尺寸應用上已經占據優勢,既有市場的正向反饋,也有產業的合力,是電視行業技術和產品升級的主流趨勢,目前已經在大屏領域明顯領先OLED。機構洛圖科技預測,Mini LED電視將持續迅速放量,到2025年規模將超1000萬臺。在大屏市場,Mini LED與OLED的力量對比,很像是之前的液晶與等離子。
綜合技術本身、產業態度與大屏終端市場的現實情況,OLED新技術方案的重點,應該還是在于中小尺寸OLED體驗的提升,包括有解決方案供應商就表示瞄準的主要會是中尺寸應用。
在丁科技網看來,新顯示技術的“百花齊放”,更多會表現在不同顯示技術依靠自身的相對優勢,在不同場景下分別作為“最優”選擇,而未必是對所有的尺寸、場景、產品的通吃。中小尺寸的“明星”OLED,并不一定要,也并不一定能在電視這類大尺寸終端上搶“C位”。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