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開年,全球AI大模型的競爭似乎就轉向了新的維度:開放開源。
近日,百度連放大招。先是宣布文心一言將全面免費,并放出重磅信息:將陸續推出文心大模型4.5系列,并于6月30日起正式開源。
幾乎在同一時間,OpenAI宣布新的GPT-5大模型將對ChatGPT免費用戶無限量開放,CEO薩姆·奧特曼表示,目前內部正在討論是否要開源。
開源,這個曾經在軟件領域掀起革新的模式,如今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AI大模型行業。
那么,這些科技巨頭們的開源策略有何獨到之處?在AI大模型的激烈競爭中,開源又將如何發揮關鍵作用?
| 開源成大勢 |
| 從“技術壁壘”到“生態武器” |
科技巨頭們紛紛走向免費、開放、開源,也釋放出了一個信號:大模型的競爭也正從“技術霸權”轉向“生態卡位”。
就如同手機操作系統的“iOS安卓之爭”。近20年前,面對強大的iOS,安卓憑借開源策略成功吸引更多廠商加入安卓陣營,通過創新和定制化,以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可以說,是開源,推動了安卓的普及,使其超越iOS,成為目前市場份額最大的移動操作系統。
同樣,在AI大模型領域,過去,技術壁壘是大模型競爭的核心,企業通過閉源來鞏固自身優勢。
然而,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成本的降低,開源閉源已經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模型的性能。
目前,大模型正在進入降本時代,開源不僅能夠加速技術的傳播和創新,還能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企業參與其中,共同構建強大的生態聯盟,形成更強的協同效應,成為大模型應用的爆發動力之一。
最近,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一場峰會上表態,“開源可以獲得更多關注,我們正處于AI、生成AI創新的早期階段,更快的傳播將有助于提高采用率,也有助于更多的人嘗試這項技術。”
開源不是目的,是手段,是把新技術的獲取門檻降到最低,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進來,進行生態構建。
開源趨勢下的生態構建,將成為企業決勝 AI 未來的關鍵。未來,AI 大模型的競爭將不再僅僅是技術的競爭,更是生態的競爭,能夠擁有大模型生態、擁有更高用戶粘性的玩家才能擁有一席之地。
| Open AI vs 百度 |
| 開源背后的“陽謀”與“野心” |
技術的開源和閉源,并不是非好即壞、非此即彼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共存的,因為在產業發展不同階段,企業對于如何開源、開放到什么程度,都會做出不同選擇。
而且,在行業發展初期,一些廠商喊著模型開源,有時更像營銷。海外研究團隊曾探討“Llama 2”和其他以某種方式“開源”的AI大模型的情況,稱一些打著“開源”旗號的模型,可能會有一些“陷阱”。
就比如Meta旗下的Llama,只開源了部分參數和配置文件,限制了用戶進行實驗和適應性開發的能力,本質上只是“半開源”。
進入2025年,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技術的快速迭代,讓大模型進一步開放開源變得可能。
李彥宏在阿聯酋迪拜舉辦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 2025峰會上稱,“今天,創新速度比以往都快得多。摩爾定律中,每18個月,性能就會翻倍,價格減半;如今,大模型推理成本每年能降低90%以上。”
不過,盡管OpenAI和百度都在推進開源,但策略不同,出現了“代際差”。
盡管薩姆·奧特曼已經對開源做出反思,OpenAI也在考慮進行模型開源,然而,OpenAI首席產品官Kevin Weil對外透露,公司考慮開源較舊的、不再先進的AI模型。
當OpenAI還在籌劃如何能夠比較“精明”地開源時,百度已經率先決定,將最新一代的模型進行開源。
對比之下,百度的開源策略,顯得有點“激進”,這或許是因為百度手里捏著更“狠”的技術底牌。
百度有昆侖芯這一自研的AI芯片,性價比優勢明顯,如同一顆強勁的 “心臟”,為模型運算提供動力;萬卡集群的規模效應則如同 “肌肉群”,讓計算能力得以高效整合與發揮;加上百舸平臺的高效部署管理,如同精密的 “神經系統”,協調各方資源,讓大模型集群能夠穩定執行任務。
更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是國內唯一實現四層AI全棧架構的公司。得益于這一優勢,云基礎設施、框架、大模型和終端應用場景能夠形成高效的反饋閉環,幫助大模型不斷調優迭代,實現端到端的優化。不僅大幅提升了模型訓練和推理的效率,還進一步降低了綜合成本。
也正因為有著這些技術優勢,百度AI從訓練到推理,成本全部大幅降低。在近期,DeepSeek的R1和V3模型也接入了百度千帆大模型平臺,提供行業領先的超低推理價格,最低至DeepSeek官方定價的30%。在模型上線首日,就有超過1.5萬家客戶通過千帆平臺進行模型調用。
與此同時,百度對于基礎設施的投入還在繼續,李彥宏稱,“我們仍需對芯片、數據中心和云基礎設施進行持續投入,用于打造更好、更智能的下一代模型。”
憑借這些優勢,百度構建起了厚實的底盤,也在決定開源時,顯現出了強大的技術自信。
| 超越開源之爭 |
| 降本90%時代,誰能定義AI“殺手級場景”? |
盡管大模型廠商們開源、閉源的路線選擇不同,即便開源,選擇的策略也各有不同,但是,廠商們迭代的核心卻離不開一點:模型性能和成本要滿足廣泛的應用需求。
當大模型進入全面降本增效時代,隨著成本迅速下降,大模型將迎來應用爆發時刻,應用的重要性遠超模型開源閉源。
正如李彥宏所說,“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應用,而不是使用哪種大模型。不管它是開源還是閉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應用層創造什么樣的價值。”
大模型廠商想要通過開源構建生態,是對自身技術創新、降本能力的考驗,更是對落地應用的考驗。
在兩年前,李彥宏就提出要用AI把百度所有產品都做一遍。這兩年里,被AI重構的百度老牌產品百度文庫、百度網盤,又煥發新的生命力。
據公開消息顯示,百度文庫AI功能MAU已突破9000萬,AI DAU年同比增長230%,付費用戶超4000萬,位居全球第二,中國第一,而百度文心一言的用戶規模也已達4.3億。
除了C端應用,面向B端,去年8月時,百度文心大模型日均調用量超6億次,為國內最高。如今,開源之后,也將出現明顯的提升。
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已經幫助客戶精調了3.3萬個模型、開發了77萬個企業應用,并已接入了百余種國內外主流的大模型。在2024年大模型中標盤點中,百度智能云更是獲多項第一。
此外,據外媒報道,蘋果仍繼續與百度合作,為中國iPhone用戶開發AI功能,加速端側AI的落地。
百度此前就在大模型應用落地上就走在前列,行業開源趨勢下迎來應用爆發后,預期也將繼續搶跑。
過去,中國在技術生態建設上相對滯后,由于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不足,加上國內開發者生態的開放性和全球化協作程度較低等因素,國內軟件產品多以跟隨和模仿為主,缺乏原創性,中國長期處于跟隨狀態。
就比如,Windows憑借其強大的兼容性和豐富的軟件支持,成為PC時代的主流操作系統;Linux則以其開源性和穩定性,在服務器和嵌入式系統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智能手機時代,蘋果和安卓生態分庭抗禮。而中國在類似原創性技術生態上處于匱乏狀態。
不過,在AI時代,開源為中國發展技術生態提供了新契機。百度在AI、自動駕駛等前沿科技研發上一直敢于嘗試,甚至有點激進。 開源之下,百度像是在進行一場“生態豪賭”。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