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WWDC 大會,即將拉開序幕。
按照蘋果的時間表,WWDC 2025 首場主題演講將于北京時間 6 月 10 日凌晨 1 點開始。根據多方爆料的信息,今年 WWDC 蘋果在系統層面的一大重點是視覺設計大改,從 iOS 到 watchOS 在向 VisionOS 的風格迭代,同時話題當然也離不開 AI。
沒錯,盡管 Apple Intelligence 去年發布以來跳票不斷,至今都沒能完整上線,甚至已經被用戶集體上訴,但在 AI 這件事,蘋果終究還是要繼續踏步向前。
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在稍早前的一次報道中就披露,蘋果計劃在 WWDC 2025 上宣布為「快捷指令(Shortcuts)」引入 Apple Intelligence 實現 AI 生成快捷指令,用戶只需用一句自然語言,就能自動生成包含復雜自動化流程的快捷指令。

圖/蘋果
這意味著,不再需要拖拉模塊、配置變量、苦讀社區教程,手機可以直接聽懂你的「意圖」,并轉化為系統級的執行鏈路和快捷指令。
相比 AI 智能體完全替代人類操作手機,這或許不夠性感,但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更容易落地,也可能與智能體相互配合,實現真正的 AI 工作流。
而無論如何,這都是一次有利而無一害的升級。
不過遺憾的是,按照彭博社的說法,這項功能預計將于明年(2026 年)才能上線。更讓人擔憂的是,蘋果在 AI 方面已經「黑歷史」不斷。相比之下,國產手機廠商在 AI 化方面無疑更加敏捷,或許可以更早實現端側 AI 生成快捷指令,加速手機的自動化操作體驗迭代。
蘋果快捷指令要“平臺化”,AI 打開了另一扇門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快捷指令可能只是一個「效率工具」——設置幾個自動執行的動作,省去每天重復操作的麻煩。但事實上,從八年前收購 Workflow 到正式將「快捷指令」引入 iOS 系統開始,蘋果就賦予了它一個更宏大的定位:構建用戶自己的「自動化操作系統」。
過去,想讓手機在特定時間或地點執行一系列動作,比如「每天 7 點關閉勿擾、打開微信、播放晨間歌單」,用戶需要在「快捷指令」App 中配置模塊、調整條件變量、連接各個動作,稍微復雜一點的流程,就像在手機上編一個小程序。關鍵是,很多需求背后,確實需要用戶花費心思規劃和配置自動化路徑。

圖/蘋果
總而言之,不低的學習和使用門檻,限制了這項功能的普及。而 AI 的加入,有機會改變這一切。
根據透露,在新版快捷指令應用中,用戶將不需要手動進行繁瑣的快捷指令配置,只需要用自然語言提出需求,設備端側的 AI 模型就能一鍵生成包含自動化操作的快捷指令,或復雜或簡單。對于快捷指令的小白用戶來說,免去了大量的學習和使用成本;對于專業用戶來說,實際也能免去大量繁瑣的操作過程。
更重要的意義是,AI 能讓「自動化操作配置」這種原本只屬于數字極客的技能,開始成為所有人都能觸碰到的能力。事實上,目前在 iOS、iPadOS 以及 macOS 平臺上已經有一些第三方應用在做了,比如 Scripting 等。

圖/ App Store
而與此同時,另一條線也在快速推進:AI 智能體(AI Agents)的興起。2025 年被許多業內人士視為「AI 智能體元年」,從手機、PC 到瀏覽器、搜索引擎,各大平臺廠商都在構建自己的「智能體」——它們不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開始「代替人類完成任務」。
盡管都還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但一些專注垂直場景的 AI 智能體已經在慢慢接近理想體驗。比如在飛豬「問一問」,你說「我想去云南旅游,請你幫我制定一份旅游計劃」,智能體就會自動查找來回機票、旅游攻略、酒店信息、景點門票和地圖信息等,生成一份真正可用、可便捷下單的旅游計劃。

圖/飛豬
尤其受益于 MCP 生態的快速擴展和完善,智能體在互聯網上的能力邊界還在快速延伸,但在手機、PC 等設備端內,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范式,來標準化「操作」系統以及應用。
而從能力上看,智能體和 AI 生成快捷指令的方向并不沖突,反而形成了天然互補。智能體更強調任務理解和跨應用調度,具備強執行力;而快捷指令作為底層系統接口,可以提供穩定、可控、結構化的執行通道。
換句話說,快捷指令像是「操作系統的技能庫」,而智能體更像「指揮官」,完全可以通過生成「快捷指令」的方式,從底層實現在手機上的通用操作。
蘋果AI持續跳票,國產手機的搶跑機會?
正如前文所言,AI 生成快捷指令,這至少是一個「百利而無一害」的升級:往小了說,可以明顯簡化用戶的使用體驗、降低操作門檻;往大了說,這可能還是手機操作系統「智能體化」的一條捷徑。
但 2026 年的上線計劃表,很難讓人不擔心蘋果再次跳票,畢竟生成式 AI 版本的 Siri 以及部分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作為蘋果用戶,可能并不樂觀。

圖/蘋果
不過與此相對的是,國產手機用戶可能還能期待一波「搶先體驗」。
事實上,從過去兩年來看,國產手機廠商都在非常積極地擁抱和探索 AI 浪潮中的方向。尤其是過去一年,國產手機廠商更是最早一批開始摸索和布局智能體,榮耀 YOYO 展示了「AI 一句話點咖啡」,OPPO 基于基于安第斯大模型 AndesGPT 內嵌的小布個人智能體,提出了 1+N 智能體生態戰略。
在另一邊,國產安卓手機廠商也早早引入了快捷指令這種交互形式,盡管系統底層的打通程度或許不能與 iOS 相比,就像 ColorOS 負責人陳希說的,「需要各個應用提供相對標準的接口供指令組合使用,確實沒有 iOS 那么的標準化。」但以大模型為基礎、以代理操作為目標的智能體,有潛力快速彌補這種劣勢。

圖/微博
這里的關鍵之一在于大模型,而相比蘋果自主訓練大模型以及第三方大模型合作的緩慢進展相比,華米榮 OV 等 TOP5 國產手機廠商基本都實現了自主訓練大模型,再配套 DeepSeek R1 大模型的路線,并且卓有成效。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 Siri 遲遲沒能實現的「生成式 AI 化」AI 助手,這一點我相信大部分體驗過的用戶都有感受,大模型強大的自然語言和意圖理解,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近乎」消滅了用戶使用 AI 語音交互的摩擦。
另一方面,OPPO 小布等「智能體」AI 助手通過端云協同的方式,也獲得了遠比之前更強的任務處理和編程能力,完全可能實現 AI 生成快捷指令、AI 調用快捷指令。甚至可以說,比起蘋果還更接近那個目標。
寫在最后
如果說快捷指令過去更像是為極客服務的自動化能力,那么 AI 的加入,正在重新定義它的邊界。不僅降低門檻,更重要的是,它有機會成為智能體「代理操作」設備的一個捷徑。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妨對人機交互的未來保持更開放的想象: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通用 AI 智能體還難以真正落地,但通過學習我們的操作方式以及快捷指令的協同,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真正的 AI 代理。
當然,蘋果也許還會給出一種新的答案,但這可能就需要等到一周后的 WWDC 才能揭曉了,而屆時我們也會進行跟蹤觀察。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