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隨著地球上數據中心電力需求的迅速增長,關于將數據中心送入太空的構想引起了廣泛關注。原因在于,在太空中,這些數據中心可以持續不斷地獲取太陽能。
今年 8 月,美國初創公司 Starcloud 計劃將冰箱大小的衛星搭乘火箭發射到太空。該衛星將首次搭載英偉達 *** 芯片,而這款芯片通常是地球大型數據中心中運行最新人工智能(AI)模型的核心部件。
與現有的數據中心相比,Starcloud 衛星的計算能力可能顯得相當微弱。Starcloud 首席執行官菲利普・約翰斯頓(Philip Johnston)表示,這顆衛星或許只能運行簡化版的 AI 模型,比如谷歌 Gemini 和 OpenAI GPT 模型。然而,它將成為軌道上最強大的計算機,其處理能力是國際空間站(ISS)和其他衛星的 100 倍。
Starcloud 的終極目標是在太空中建造全球首個吉瓦(100 萬千瓦)級數據中心,內部將布滿大量 AI 芯片,并由面積達 4 千米 ×4 千米的巨型太陽能陣列供電。
與此同時,太空初創公司 Axiom Space 也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發射兩個軌道數據中心節點。這些節點將混合搭載 CPU 和 GPU 芯片,能夠支持“低端 AI”的運行,并作為軍用和商業客戶的通信衛星網絡的一部分。推動數據中心進入太空的不僅是初創公司,還有許多科技界最具影響力的億萬富翁們,他們也在押注這一構想。
谷歌前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已經收購火箭公司 Relativity Space 的控股權,并計劃將數據中心送入軌道。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創立的火箭公司藍色起源,其目標是將污染密集型產業移出地球。貝索斯認為,數據中心屬于那些應當長期放置于太空的行業。
然而,有很多人質疑軌道數據中心的可行性。實現這一構想面臨技術和資金上的重重挑戰,包括如何有效防輻射、如何進行設備維護以及如何承擔將硬件送入軌道的巨額費用。懷疑者認為,或許企業能在太空中部署少量計算機,用于運行輕量級 AI 模型,但要在軌道上建造并運營像 AWS 那樣的大規模數據中心,依然遙不可及。
如果不是因為地球上的數據中心正面臨巨大的電力供給壓力,關于太空數據中心的討論可能不會如此激烈。根據美國能源部去年的報告,預計到 2028 年,美國的數據中心將消耗總發電量的 12%,這一比例遠高于 2023 年的 4.4%。
耗電驚人的 AI 模型被視為電力需求激增的主要原因。目前,電力公司已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電費也在持續上漲。與此同時,亞馬遜、微軟、谷歌和 Meta 等大型數據中心運營商,正在大力投資核能、地熱等清潔能源,以應對未來電力需求。然而,這些投資何時能見效,仍然無法預測。
盡管目前尚無先例,但 Starcloud 仍然堅信能夠解決這些技術難題。在其概念視頻中,該公司展示了一個假想的 5 千兆瓦軌道數據中心,采用莖葉結構設計,背面裝配巨型太陽能板和散熱器。該數據中心由數十個裝載網絡交換機和服務器機柜的集裝箱組成,發射后,這些集裝箱將從火箭貨艙釋放,自動對接至太陽能板之間的主干結構,并通過激光與 SpaceX 星鏈或亞馬遜柯伊伯等衛星網絡進行數據傳輸。
理論上,太空數據中心可通過不間斷利用太陽能,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并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從而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
在短期內,Starcloud 承認其數據中心的規模將遠小于概念視頻中的版本,但其成本優勢明顯。約翰斯頓估算,未來該公司將以約 2000 萬美元的成本建造并發射一個 40 兆瓦的軌道數據中心,而在地面上建造相同規模的設施加上土地購置費用可能高達數億美元。地面上 40 兆瓦數據中心十年的電力成本預計為 1.4 億美元,而太空中利用太陽能供電的同等規模數據中心僅需約 200 萬美元。
然而,這些成本預測建立在多個假設基礎上,尤其是火箭發射成本下降是大前提。目前,SpaceX 獵鷹 9 號火箭的發射費用大約為 7000 萬美元,但它無法滿足 Starcloud 計劃將 100 噸重、40 兆瓦的數據中心送入軌道的需求。隨著 SpaceX 星艦等重型火箭測試的推進,以及藍色起源新格倫號火箭的加入,發射能力的提升有望降低發射成本。藍色起源前總裁羅布・邁耶森(Rob Meyerson)認為,商業發射市場的競爭將助力太空數據中心等構想的實現。
同時太空中的輻射將考驗 AI 芯片性能,散熱問題極為突出。業內曾估算,一個 100 千瓦的數據中心就需要比網球場還大的散熱器,而更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則需足球場般的散熱設施。
要實現其長期愿景,Starcloud 等初創公司仍然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在當前階段,企業只能通過發射微型數據中心來規避成本問題。Starcloud 計劃于今年 8 月首發 1 千瓦級的數據中心,項目總成本為 250 萬美元,其中包括 SpaceX 拼車發射費用。
鑒于未來幾年內,太空中預計將只有極為有限的數據中心容量,世界領先的 AI 公司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將計算負載轉移到太空。業界普遍認為,首批軌道數據中心的最可能客戶群體是已經在太空中運作的機構:如那些利用衛星進行天氣監測、失蹤飛機定位、氣候變化研究的單位,這些機構可以在軌道上直接處理數據,然后再將其傳回地球。此外,美國軍方也可能將軌道數據中心用于“金色穹頂”計劃。
如果大型軌道數據中心最終成型,擁有資本和技術積累的巨頭可能會主導這一市場。SpaceX 和亞馬遜等公司可以在其星鏈和柯伊伯衛星網絡中增加計算功能。然而,質疑者認為,目前對軌道數據中心的需求仍然非常有限。亞馬遜柯伊伯計劃前政策主管克萊頓・斯沃普(Clayton Swope)認為:“現在根本沒有市場需求,這純粹是一個美好的愿景。”
與此同時,支持太空數據中心未來發展的人士呼吁保持耐心。太空數據存儲公司 Lonestar 的創始人克里斯托弗・斯托特(Christopher Stott),將當前的質疑者比作 1990 年代認為“互聯網不過是曇花一現”的人。他指出,這些反對者“只愿待在洞穴的角落里”,而軌道數據中心的發展“絕對不可阻擋”。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