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長的618已落下帷幕。單從頭部平臺戰報來看,“家家都贏麻了”自然成了意料之中的答案。但仔細觀察也不難發現,隨著電商行業進入存量階段,今年618已顯現出一些疲態:一方面,啟動時間比往年更早一些,有平臺早早在5月13日就啟動了618大促,更長的促銷周期一定程度會分散大促炮火;另一方面,平臺均不再高喊“全網最低價”,平臺與商家均已意識到靠低價內卷不可能有出路,且拼多多等平臺已在事實上將低價化作日常。當大促不卷低價,硝煙自然也就淡了很多。
不過,618依然出現了一些結構化變化,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即時零售成了行業的重要增量。
以美團閃購為例,其首次以獨立品牌參加618,戰報顯示,5月27日至6月18日,超過1億用戶下單。與去年同期相比60余類商品成交額增長超1倍,其中手機、白酒、奶粉、大小家電等20余類高單價的“大件”商品整體成交額增長2倍,近850個零售品牌成交額翻倍增長。
來自第三方平臺星圖的數據則顯示,2025年“618”購物節綜合電商銷售總額為8556億元,同比增長15.2%;即時零售銷售額同比增長18.7%,增速跑贏大盤。
當然,“即時零售是電商行業增長點”這一趨勢早已出現。去年底,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即時零售行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預計2030年將超過2萬億元。也正因為此,在美團閃購后,阿里、京東紛紛加碼即時零售,25年爆發的“外賣大戰”本質上也是“即時零售”大戰。對電商行業來說,更重要的命題恐怕是:如何避免“價格戰”這樣的零和博弈,讓即時零售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針對這一問題,今年618也給出了一些答案。
不卷價格卷體驗,得用戶者贏得618
前些年,湊單做燒腦算術題、蹲守直播間兩小時……規則日益復雜的大促讓消費者苦不堪言。今年618,“國補”的加入讓規則更復雜,平臺也都意識到“讓規則更簡單”的重要性,淘寶取消「跨店滿減」,用戶買一件也能立減;抖音也強調“一件直降”……讓大促規則更簡單,只是平臺開卷“用戶體驗”的發力方向之一,此外淘寶、京東升級VIP權益,提升售后服務體驗;淘天推出“最低價校驗機制”,防止商家先漲后降;拼多多推出拼多多驛站,支持送貨上門,優化末端的配送體驗……
經過多年市場教育,平臺、用戶和商家其實都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分錢一分貨,低價本身不能打動用戶,用戶需要的是更好的甚至超預期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合適的價格。于是我們看到,圍繞著用戶體驗的提升成了今年618平臺的重點,這也是即時零售在今年618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
首先,即時零售可滿足全場景消費需求,“全品類”都適合大促。
即時零售具備“所見即所得”的消費場景特性,這與傳統電商平臺適合“計劃類購物”截然不同。在傳統電商大促中,用戶往往熱衷“囤”紙巾、護膚品等商品,可能一年買一次紙巾,用一年還用不完,正因為此紙巾、糧油、服裝、美妝等“消費需求不緊急、可計劃、可囤貨”的品類成大促主力軍。
然而,隨著“大促常態化”,低價已成為日常,費盡心思囤貨的消費者越來越少,很多用戶傾向于有需求了再說,這恰好符合即時零售平臺的消費特性。其實從美團閃購的情況就能看出,即時零售是“反囤貨”的,平臺提供“商品隨叫隨到、需求隨時滿足”的消費體驗,提供的商品也早已不再只是鮮花、藥品、生鮮等應急/時令類,已涵蓋手機、白酒、奶粉、大家電、小家電甚至內褲鞋襪等商品,以及百貨等線下非標品,供給十分豐富。
此外,每年618大促期間都有多個重要節日,包括端午節、父親節、兒童節、高考畢業季、學生入職季,這對應著一年的送禮高峰期,即時零售又恰好能更好地滿足“送得快、送到位、送對人”的送禮需求,今年618美團閃購就出現了鮮花、3C數碼、兒童玩具、健康護理等產品的禮贈需求高峰,比如高考期間平板電腦成交額同比增長近8倍,筆記本電腦成交額增長超過1倍。
其次,即時零售平臺具有“規則簡單”的天然優勢。
今年電商平臺在努力讓促銷規則簡單化,但即時零售平臺本身就不存在復雜規則的生存空間,比如“跨店滿減”就沒什么意義,因為用戶下單都是以店鋪為中心的,跨店下單不符合即時配送的邏輯。再比如“預售”也不大可行,畢竟用戶來即時零售購物看中的就是“想到就買,買了就收,收到就用”的確定性消費體驗。
因此,今年即時零售的大促規則都相當簡單,比如美團閃購的領券/膨脹/購買玩法,除了力度更大外跟日常促銷沒區別,這更加契合消費者大促期間“促銷規則簡化”的剛需。
最后,即時零售在“送得快”的基礎上持續提升服務。
即時零售最大優勢是“30分鐘送達”以及“24小時全時段服務”帶來的確定性需求滿足,這不只是可滿足“應急”需求,更可以帶來購物的爽感,比如美團閃購夜間訂單占比超過25%,平均送達時效31分鐘,給用戶提供了傳統電商無法提供的購物體驗。
“送得快”、“不打烊”還不夠,過去用戶對本地商家的商品品質、售后服務還是有一些擔憂,比如外賣騎手送1萬元手機出問題了誰負責售后?針對此,今年美團閃購聯合百大品牌推出“安心閃購”計劃,實現即時零售全流程服務保障體系的提升,比如在提供“平臺官方取退”“品牌官方售后認證”等基礎上,針對數碼家電、珠寶首飾等高價值商品提供“安心送”服務;聯合格力、美的、TCL等在全國多地落地空調半日送裝服務;為3C家電國補商品打造當面拆封、激活、拍照的專屬即時配送服務;對高端白酒、數碼家電等不同品類的高價值商品,聯合商家推出假一賠十、假一賠四等承諾。
品類的擴充、場景的全面、規則的簡單、服務的提升,讓即時零售在今年618異軍突起。但事實上,即時零售并不像傳統電商一樣“高度依賴”大促,這是消費場景特性決定的。許多人都覺得拼多多的優勢是“更便宜”,其實不是,它的低價展現的優勢是“全年低價”,重點是“全年”。同樣,即時零售相較于傳統電商(遠場電商)的優勢也在全年都能體現:更快送到、無需等待、體驗安心。正因為此,越來越多用戶已習慣在美團閃購這樣的平臺下單。來自美團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其累計交易用戶數超5億,以90后年輕消費者為主,他們給美團貢獻的非餐飲品類即時零售日單量已突破1800萬。
商家覺醒!即時零售的能量被低估了?
25年的電商行業掀起了一股“寵商家”的潮流。從“僅退款”的紛紛取消,再到“千億扶持”類似的計劃的推出,平臺對商家越來越友好。根本原因在于兩點:
1、“二選一”這樣的玩法被禁止后,商家可自由流動,平臺必須要“對商家好”才能吸引商家;
2、平臺意識到只有商家做好生意、做好產品、做好服務,供給才能好,生態才能好,所謂“高質量增長”才有可能,于是我們看到“扶優去劣”成了高頻詞。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平臺對商家的支持更多還是集中在“降低營銷成本”這一點上,比如提供AI營銷工具、種草營銷方法、數十億上百億“流量紅包補貼”……但商家最需要的還是增長點,也就是新的生意機會。如果能獲得有質量的增長,其實商家是愿意在能賺錢的基礎上投入營銷的。
只是前些年的電商行業過度追求“低價”,僅退款、補貼大戰、高退貨率導致商家賣貨難,賺錢更難。特別是大促期間,很多商家靠薄利多銷甚至虧本甩賣出貨,哪怕能沖上品類榜單也可能“量漲價跌”,最后再結合退貨、營銷、直播等等一算賬,可能會發現大促是白忙一場,而且大促還會透支品牌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空間,商家在618和雙11之間往往會面臨很長的“賢者時間”。
更何況,線下商家往往都很難參與到618、雙11這樣的大促。雖然過去平臺在618/雙11期間有一些線下的嘗試,但參與者和獲益者往往是部分頂尖品牌。那些對增長最迫切的中小品牌和本地商家基本無緣大促,但其實它們才是線下業態的主力軍。
今年事情在發生變化。
一方面,即時零售成了商家和品牌的“活水”,今年618帶來了倍速增長,而且這些增長并不是來自于“價格戰”,而是來自新的消費場景。
比如在美團閃購,歪馬送酒成交額增長超3倍、1919酒類直供成交額增長近5倍,送得快再加上“冰鎮”“保鮮”“精釀”等特色產品或服務,讓用戶更多下單——需求層面,美團閃購618白酒成交額增長超10倍;再比如華為、惠普成交額增長超3倍,小天才、榮耀、vivo增長率分別超8倍、6倍、2倍,戴爾、三星成交額更是分別增長超60倍、16倍,這同樣源自于即時零售需求爆發,美團閃購618手機成交額翻倍,小家電成交額增長近2倍,智能設備成交額增長超6倍,大家電成交額增長超11倍。
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增長,都是妥妥的、罕見的的增長,對品牌來說堪稱“真香”。而且品牌在即時零售獲得的增長不會像傳統大促一樣“承接昨天的憋單、透支未來的需求”,因為用戶不是按計劃購物才來下單,未來有需求該買還是會買。
另一方面,本地商家第一次大規模擁抱618,獲得了顯著增長。作為2018年就已面世的即時零售平臺,美團閃購擁有最完整的本地商家網絡,涵蓋各行業頭部品牌的本地門店以及本地零售商家。今年美團閃購618共有近百萬實體門店參與,全國164個城市的1574個本地商圈成交額同比增長1倍以上,商圈內數十萬本地商家生意快速增長。
對于一直受困于電商沖擊的本地商家、商場以及商圈來說,即時零售成了破局的機會。特別是對這些年舉步維艱的連鎖商超來說,即時零售更是“雪中送炭”。今天幾乎沒有不做美團閃購的連鎖零售商,它們在平臺獲得了比到店更多的客流和訂單,找到了活路,甚至煥發了新生。今年618期間,美團閃購上,沃爾瑪成交額增長翻倍,物美超市、天虹超市成交額增長超2倍,樂高、絲芙蘭成交額增長超1倍,愛嬰室、愛嬰島等母嬰類連鎖零售商成交額翻倍,百貨商家業態整體成交額增長約40倍。
今年美團閃購618動輒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幅,讓實體商業體系深刻地感受到了即時零售的力量。今天我們總能看到某某老牌商超“撤場/關店”的新聞,在劇烈的線下零售業態更新潮中,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出局,能活下來的大概率會是即時零售做得好的玩家。
即時零售是電商、也是線下零售,本質上就是彌合了線上與線下邊界的新型零售業態。因此不論是對線下零售實體商家,抑或是側重線上經營的品牌來說,即時零售都是最具確定性的生意增量。電商商家在直播帶貨后必須大力做即時零售,線下商家則可通過即時零售擴大經營半徑、延長經營時間、提高店鋪屏效、緩解客流焦慮和降低人力成本。因此可以說,今年618對所有商家來說是一次關乎即時零售的“覺醒”。
對即時零售行業來說,今年618則是一次“練兵”,百萬級商家、數百萬騎手、數萬個閃電倉、美團閃購等平臺一起履約了數倍增長的峰值訂單,其實是蠻大的考驗。傳統電商有更大的倉,以及更低的時效要求,但每年應對618/雙11大促都會異常繁忙,前些年甚至會出現“爆倉”。即時零售商家更分散、倉儲更分散,履約時效卻要保持在30分鐘左右,應對數倍增長的訂單可謂是“難上加難”——其中美團閃電倉成交額在618期間就實現了翻倍增長。
這屆618即時零售并未出現類似的“爆倉”現象,只有一些運力不足的平臺出現了配送超時。這意味著,今年618即時零售行業成功應對了流量洪峰,實現了一次產業“大練兵”,物流、倉儲、配送、服務、選品、運營等體系均得到了更好的磨合與完善,給行業的增長打下了更好的基礎。
順利首秀618,即時零售步入快車道
今年電商行業的主旋律其實是“回歸商業本質”,取消僅退款、不卷低價卷體驗、商家扶優去劣、平臺生態治理……凡此種種舉措,其實平臺們都回到了商業本質,遵循商業規律,謀求自身、商家以及商家背后的零售制造業的高質量增長。
25年成為兵家必爭的“即時零售”,在今年618刷出滿滿存在感,也是一種必然。事實上,618/雙11這兩個大促,不只是消費與零售的增長引擎,也一直是我們洞察零售趨勢的風向標。前些年我們在大促中看到了物流的快速發展(比如快遞驛站)、支付方式的演進(比如移動支付)、營銷模式的進化(比如雙11晚會,再比如李佳琦成頂流)……今年618的風向,無疑是即時零售。
一方面,進入到常態化、全品類、全場景階段,即時零售成為“好生意”。
從最初滿足“應急需求”,到今天成為“確定性消費平臺”,即時零售平臺品類正在逐步看齊傳統電商平臺。其中在美團閃購上,“閃購大件”更是成了顯著趨勢,更大體積的大家電、更貴重的白酒珠寶,都成了熱門品類。消費的強勁背后是商家與用戶雙向奔赴的結果。平臺則負責完善服務體系、店倉基礎設施、即時配送網絡,進一步擴張平臺效應,將蛋糕做大,促進高速增長的正循環。
由于可促進本地就業、活躍線下業態、刺激消費需求,即時零售也成為政策大力支持的業態。2024年11月,商務部等7個部門聯合印發《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提出,支持到店與到家協同發展,推廣線上線下融合的即時零售(平臺下單+就近配送,門店下單+即時配送),探索“店倉一體”“預售+集采集配”等新模式。
用戶熱愛、商家依仗、社會需要、平臺支持,即時零售步入了快車道。
另一方面,“高質量增長”是電商行業第一要務,即時零售成了全村希望。
平臺、商家、品牌都意識到卷低價等“內卷”競爭不可持續,對行業(包括電商、零售、物流甚至制造業)、對商家、對用戶、對平臺來說,“價格戰”代表的內卷競爭有百害而無一利。正因為此,25年被稱為電商“反內卷”大年,“求增量”成為行業共識。“向外卷”才能創造價值增量,即時零售可謂是“恰逢其實”,給電商行業帶來急缺的“增量”場景。
優化供給、做好服務、提升體驗、提高效率、創新場景,才能一起將蛋糕做大——這是即時零售首次入局618給行業帶來的啟示。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