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eta
其實小雷使用智能眼鏡也有段時間了,就小雷的體驗和 Meta 的宣傳來說,相比完全依賴語音指令,或者鏡腿上滑來滑去的做法,這種新形態的「腕帶+眼鏡」組合確實也帶來了不少新意。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一副智能眼鏡,真的需要再綁一條腕帶嗎?
智能眼鏡的交互還有什么問題?
事實上,這種利用專門的外設補全交互的做法,確實是當前智能眼鏡行業的無奈之舉——如果眼鏡自身的交互方式足夠成熟,廠商根本不必額外設計戒指、腕帶這樣的配件。只是從行業現狀和「交互」這門學科的發展規律來看,智能眼鏡交互方式的探索,必然要經歷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回顧智能眼鏡的發展,最早被寄予厚望的方案是語音控制。畢竟對于一個「遠離用戶手腕」的設備來說,語音無疑是最自然的交互方式之一。消費級智能眼鏡的鼻祖,曾被全世界寄予厚望但卻慘淡收場的 Google Glass,當年也是靠語音交互為賣點。

圖片來源:Google
但很快,語音交互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首先,和其他交互方式相比,語音是外界感知最強烈的一種方式。在地鐵、辦公室甚至安靜的咖啡館里,你根本不好意思對著空氣自言自語,更別說在嘈雜環境對語音識別準確度的影響了。當年羅永浩展示 TNT「求和」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我們總不能要求地鐵車廂「安靜一點,我要使用智能眼鏡了」吧。
其次,語音控制對復雜操作也力不從心。語音適合執行簡單的,長度在 5 秒以內的指令,比如「拍照」「錄像」「錄音」「打電話給 XXX」。但要是讓你用語音一句句控制菜單切換、在通知列表里翻查信息,那就顯得非常低效了。
當然了,主流眼鏡品牌也有「手勢交互」作為備選方案:品牌通常會在右邊鏡腿外側設置觸控板,讓用戶通過「輕點」「滑動」等動作來完成操作。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實踐證明,這種觸控方式同樣存在不少問題:鏡腿的空間有限,觸控區域不可能太大,交互動作必須高度簡化,能實現的操作也屈指可數。手勢方面也只有單指、雙指和滑動、單雙擊、長按的排列組合;接個電話、調個音量已經是觸控交互的能力極限了。想要設置陌生地址的導航,最后還得語音交互。
其次,眼鏡觸控操作的特性也注定了其無法進行精準控制——星紀魅族的 StarV Air2 AR 智能眼鏡之所以配備「按壓撥輪」,就是為了解決智能眼鏡難以精準控制的問題。
但無論智能眼鏡的觸控操作(或撥輪操作)再怎么精準,都解決不了智能眼鏡上手交互的最大問題——「搓眼鏡」的突兀感。
智能眼鏡和智能手表一樣,屬于「融入日常生活」的智能硬件。但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會長時間用手「撥弄」自己的眼鏡腿。我們選擇智能眼鏡,本來就是為了讓科技變得「無感」,智能產品像普通眼鏡一樣自然存在。但因低效率而變得高頻率的「鏡腿交互」,天然地破壞了智能眼鏡的「無感」。
即使用戶自己可以忍受,但在開會等場景下,頻繁撥弄眼鏡必然也會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反感。更不用說顯示類智能眼鏡的「提詞器」功能了,你見過有人邊演講邊「搓」眼鏡的嗎?
正因如此,在雷科技看來,語音和觸控兩種交互方式,在實際使用中都面臨著天然的瓶頸,也為「眼鏡+外設」的組合方案提供了試水的空間。
誰才是智能眼鏡的「最佳拍檔」?
就目前行業頭部產品的趨勢來看,「智能戒指」顯然是現階段最具實用性的「交互外設」方案。相比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的形態更輕便,隱蔽性更強,也更容易和眼鏡形成「一對一」的配合。
而從技術的角度講,戒指也是現階段「通用性」最高的方案。看起來,「戒指控制」只不過是把眼鏡外側的「觸控條」卷在用戶手指上。但實際上,憑借其獨立硬件的身份,戒指方案有著更靈活的技術路線,甚至可以用傳統的雙層結構取代眼鏡的「電容觸控」。

圖片來源:星紀魅族
而且戒指方案天然的隱蔽性與智能眼鏡的「無感」特性也更加貼合。舉個例子,全公司開會時,用拇指在手指上「摩擦」就能控制眼鏡里的小說翻頁,這難道不方便嗎?
而從產品來看,「戒指方案」也是國內品牌更看好的交互方案,星紀魅族、Rokid 都已經給出了各自的戒指控制器。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硬件方案的成熟,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會用上智能戒指的方案。
至于 Meta 選擇的腕帶方案,技術上可以說是另辟蹊徑——借助 sEMG 技術,腕帶能夠捕捉用戶前臂肌肉的電信號,再轉化為手勢級別的指令,從而實現比鏡腿觸控更高精度、更低延遲的操作。
但問題是腕帶本身在造型和體驗上都顯得過于「突兀」。智能眼鏡的賣點應該是「輕便、無感」;但給眼鏡配一條腕帶,就顯得有些過于刻意了。說到底,腕帶更像是一個外掛硬件,而不是一個「可以用來和眼鏡聯動」的日常裝備。從這個角度看,腕帶方案在上市初期說不定能吸引一批嘗鮮用戶,但它的長遠價值始終存疑。

圖片來源:Apple
而從長遠的角度看,智能眼鏡與智能手表的聯動控制,才是更符合邏輯的長期解法。智能手表本身已經是一個成熟的交互中心:它有屏幕,有旋鈕,有觸控,甚至還有語音麥克風和健康傳感器。和眼鏡打通之后,這套「眼鏡-手機-手表」的組合能形成一種「三層分工」的操作體系:
1. 點外賣、打車、文本輸入等復雜交互用手機處理;
2. 導航設定、快捷回復、支付確認和眼鏡的菜單控制等中度交互用手表處理;
3. 消息提醒、地圖導航、接打電話等輕度輸入和顯示交互用眼鏡處理。
這種分工模式,既能最大化發揮各類設備的優勢,又避免了「眼鏡大一統」的臃腫思路。更重要的是,手表的社交接受度遠高于腕帶,交互方式也比戒指豐富,從市場普及角度來看,「手表 + 眼鏡」的組合顯然更具有推廣潛力。
當然了,雷科技的意思并不是說戒指和腕帶完全沒有存在價值。戒指的輕便和隱蔽,適合那些追求極簡交互的用戶;腕帶的高精度肌電識別,也可用于特定的垂直場景。但智能眼鏡最終還是要面向大眾市場,能被用戶接受,才是智能眼鏡推廣的重中之重。
智能眼鏡正在摸著VR過河?
在雷科技看來,智能眼鏡近幾年的方向似乎一直在被 AR、VR 設備的光環所牽引。很多廠商習慣性地把眼鏡類產品往「沉浸式」的方向靠,結果要么重量上去了,要么交互復雜度陡然提升,最后都和「日常佩戴」漸行漸遠。
可問題在于,智能眼鏡的邏輯和 VR 頭顯完全不同:前者要的是「無感」,后者要的是「沉浸」。如果還繼續照搬 VR 的交互理念,把智能眼鏡當成小號的頭顯,「大而準」的控制器,比如腕帶為智能眼鏡護航,那只能再次走進死胡同。
在雷科技看來,真正的智能眼鏡,必須解決的是「輸入+輸出」的完整閉環。顯示屏解決了「看」的問題,但如何更自然地「操作」它,才是智能眼鏡進入主流消費市場的關鍵。戒指也好手表也罷,這些方案各有優劣,但都符合日常習慣、也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而這場交互方式主導權的爭奪,也意味著智能眼鏡行業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路線之爭」——音頻眼鏡、拍攝眼鏡、顯示眼鏡的三大陣營已經基本成型。在核心硬件方案同質化的大背景下,智能眼鏡必須以新一輪的「比拼」來搶占市場。而交互方式,無疑就是智能眼鏡品類的下一個「戰場」。
畢竟對于智能眼鏡來說,能不能走進大眾生活,從來都不取決于參數表,只取決于用戶是否愿意每天戴著它。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