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煤炭行業的領軍企業,山東能源集團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肩負重要使命。然而,傳統煤礦作業面臨的安全隱患多、效率提升空間大、污染重等世界性難題,并非山東能源個例,而是全國乃至全球煤炭行業的共性痛點。據行業數據顯示,我國煤礦數量眾多,僅規模以上煤礦便超千座,多數仍依賴人工巡檢、傳統檢修模式,不僅安全風險居高不下,單礦年均因停機檢修、人工失誤造成的產能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如何將單點技術突破轉化為可推廣的行業標準,成為煤炭行業數智化轉型的核心訴求。
為破解行業共性困局,2021年華為煤礦軍團成立后,率先與山東能源展開接觸。雙方在深入交流中發現,山東能源在智能化建設中遇到的技術瓶頸,與華為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高度契合,更關鍵的是,雙方均錨定“規模復制”的核心目標:即不僅要解決單個礦山的問題,更要打造一套可適配不同煤礦場景的標準化方案。2022年初,山東能源集團與華為深入交流,一拍即合,決定成立聯合創新中心,將礦山大模型作為核心研發方向,由山東能源旗下云鼎科技具體承載落地工作,開啟了“技術突破—場景驗證—標準提煉—規模復制” 的轉型路徑。
節目中,央視主持人魯健與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副總裁郭振興、山東能源集團副總工程師亓玉浩一同深入礦井,親身體驗數智化改造的“可復制基因”。在技術架構層面,華為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作為“通用底座”,通過融入山東能源的礦山數據、安全規程、工藝知識,訓練出具備礦業專業能力的“礦山大模型”,再基于不同應用場景衍生出智能安全、智能洗選、智能巡檢等“場景小模型”。這種“基礎模型—行業模型—場景模型”的三級架構,打破了傳統小模型“一礦一策”的局限,只需輸入新礦山的地質數據、設備參數,通過少量微調,即可讓模型適配新場景,大幅縮短部署周期。
在核心場景的規模復制成效上,多個案例印證了方案的普適性。安全監測領域,井下部署的AI攝像頭采用標準化硬件模組與統一算法框架,無論是高瓦斯礦井還是深井礦山,只需根據巷道長度、作業強度調整攝像頭數量,即可實現“看得見、判得清、可追溯”的效果。
洗煤環節的規模復制價值更為顯著。華為預測大模型通過標準化的工藝參數庫,可適配不同煤種的洗選需求:模型能自動調用對應的重介加藥比例、淺槽密度參數,無需重新開發算法。目前,該模型已在山東能源洗煤廠應用,實現精煤產量提升0.2%、煤泥水零排放的效果,每年新增精煤5000噸。
值得關注的是,為進一步降低行業復制門檻,華為與山東能源聯合編制了《礦山智能化暨礦山大模型最佳實踐白皮書》,從硬件選型、算法迭代、數據安全到人員培訓,形成全流程標準化規范,實現數智化改造的“快速起跑”。
科技的溫度同樣在規模復制中傳遞。員工健康關懷系統的智能手表、骨傳導耳機等設備,采用符合煤礦防爆標準的統一設計,可適配不同礦區的作業環境;健康數據管理平臺則通過標準化接口,與各煤礦的調度系統無縫對接,實現“數據互通、告警同步”。未來計劃通過行業平臺推廣至更多企業,讓“穿西裝打領帶采礦”的夢想照進更多礦工的現實。
從“單點突破”到“規模復制”,華為和山東能源集團歷時5年,實現了礦山人工智能大模型從技術探索到規模化推廣的里程碑,目前已達成超過180多類場景的落地應用,助力工業數智化升級騰飛。
從“臟苦累險”到“高智安全”,從人工主導到智能賦能,山東能源的轉型之路,是我國傳統行業擁抱“新質”時代的生動縮影。《新智中國說》第二期通過真實的場景體驗、詳實的數據對比與深入的技術解讀,不僅展現了華為與山東能源的創新成果,更揭示了傳統巨頭破局的核心邏輯:以“規模復制”為橋梁,讓技術創新從“樣板間”走進“千萬家”,在古老的產業土壤上,書寫數字化、智能化的全新篇章。未來,隨著“智慧礦山模板”在更多行業的推廣應用,中國產業轉型的力量將愈發強勁,為全球傳統行業升級貢獻更多“中國方案”。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