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魅族副總裁李楠曾生活過的日本,有著更高的社會環保意識,也有電子成熟的電子垃圾環保處理產業鏈,因此,這也使得李楠長期關注環保,在他眼中,“環保并非僅僅是政府的職責,而是所有人的責任。”于是在2015年手機出貨量突破2000萬之時,李楠率領團隊將一項被命名為mCycle的環保回收計劃正式啟動。

魅族推出mCycle的初衷,首先是企業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隨著移動互聯網趨勢的到來,2010年至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井噴式增速,中國市場手機出貨總量從3500萬臺增長至4.5億,而與此同時,目前中國每年產生的廢舊手機為1.8億部,這其中只有不到1%被環保回收。大量未經合理處理的廢舊手機,對環境造成十分巨大的危害。
據統計,1塊手機電池(重要組成鎘元素)理論上會污染60000L 水(相當于3 個標準游泳池),1000塊手機電池污染力度則與一個小型造紙廠相當;而廢舊手機若處理不當,比如運送到普通垃圾場或焚化場焚燒,可造成土壤污染和空氣污染。以世界聞名的“電子垃圾之都”廣東貴嶼鎮為例,在這里,電子垃圾造成的多溴二苯醚超標國家標準200 倍(重金屬污染程度),二噁英污染濃度(強烈的致癌物質)超標國家標準60-140 倍;造成的嚴重后果非常嚴重——兒童支氣管哮喘患病率和新生兒臍帶血鉻水平成數十倍超標。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廢棄手機若長期放在家里,電池可能會膨脹、變形,甚至有爆炸的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多數消費者并不排斥廢舊手機回收,然而因信息不透明不太了解行情,擔心舊手機價值被低估,而且舊手機的隱私安全無法保證。
魅族mCycle對廢舊手機的處理,一般會經過「工廠再處理→循環利用→社會化再利用」的循環回收模式,能完成對10%的回收手機進行綠色環保處理,防止廢舊手機變翻新機流入市場,同時,也有完善的機制去保障用戶的私隱。另外,魅族科技引進業界最先進的廢舊電子回收拆解系統,通過高效自動破碎系統、磁選、渦流分選、比重分選等高新技術,可將金屬與塑料進行綠色分離,無氯化濕法冶金技術提取金、銀、錫、銅、鉑、鈀等稀貴金屬,摒棄焚燒或強酸浸泡提取稀貴金屬的傳統處理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魅族對環保企業的操作也有嚴格的監控。這種對回收手機的專業處理,不但環保,而且有效解決了用戶最關心的隱私問題。
用戶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回收價格。魅族的回收合作企業根據二手回收市場和新機銷售價格相結合進行對比,取最高值進行最終報價,并根據手機的購買渠道和零部件的保養狀況進行百分比分配確認最終回收手機的實際價格。李楠表示,通過正規渠道回收的手機,可以給到用戶的價格未必高于在非正規渠道(比如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回收手機的小攤販),因為環保處理需要成本。
為做環保,魅族自己也已經付出了不少“代價”。mCycle上線至今還不到一年,就已經發出了1500萬元的抵用券,免費補貼給參與以舊換新的手機用戶,以激勵環保行動。但是李楠還是有信心探索出一套可以盈利的商業模式,因為日本和歐洲在已經有很完善的環保回收產業鏈,在這方面有成熟的經驗,中國一旦把手機回收的量做起來,也可以借鑒。“日本的每一噸廢舊手機回收的金屬,是每一噸金礦石回收的金屬的二十倍以上,所以中國每年4億部廢舊手機,那是一個真正的金礦。我們現在差的是把一個足夠量級的回收手機灌進去,讓它真正發揮作用。”而要使通過正規渠道環保回收和處理的手機,達到“足夠的量級”的前提,就是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提升,這也是mCycle的目的。

魅族mCycle從去年8月項目開展至今,回收舊手機總量4萬余部,線上回收品牌擴充到13個(蘋果、小米、魅族、華為、三星、酷派、NOKIA、聯想、HTC、VIVO、OPPO、錘子、索尼),可參與以舊換新手機達550多種型號,計劃在2016年底可回收機型將擴充至1500種以上。
目前,mCycle已經成為魅族的標志性項目之一。李楠在轉型營銷之前曾經是個“技術男”,因此除了具有營銷人的市場眼光和營銷創意,還兼具極客范兒,追求源于熱愛(這也是魅族的slogan),帶領團隊享受當下,將青春的熱血于行業中“拼殺”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務實,也不忘情懷。而開手機環保回收風氣之先的mCycle,就是彰顯魅族這種氣質的一個注腳。
來源:XXX(非中文科技資訊)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請尊重版權保留出處,一切法律責任自負。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問題,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news@citnews.com.cn。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