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秋的手機排位賽中,蘋果和華為似乎一直是人們的焦點。
在10月23日蘋果iPhone 12和iPhone 12 Pro開售的十二個小時后,華為召開全球發布會,宣布正式推出Mate 40系列。

一個美國科技巨頭與中國科技巨頭在同一條跑道內摩拳擦掌,雙方都在展示著自己的技術實力,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
但今年的戰況不同以往,在美國封殺華為后,導致華為麒麟芯片暫時無法滿負荷供應。有業內人士稱,臺積電供應給華為的麒麟9000芯片不過1000萬片,最多能夠保持1000萬臺華為手機的交付,而這還只是總體數字。
雖然近期美國開放了臺積電面向華為供貨的許可,但其僅限于4G技術,以及28nm等成熟工藝,并不包含最新的5nm制程工藝,而5G核心芯片也被要求不得供向華為。
以此看來,華為芯片在短期內供應危機仍將持續,尤其是中高端芯片。因此,這不得不使華為暫時調轉船頭,在發力手機業務的同時向IoT生態鏈產品進攻。
任何競爭對手都想抓住這次華為掉隊的機會,以此來分食華為在國內以及國際市場的份額。國際廠商蘋果也開始對華為的圍捕。今年4月,蘋果推出廉價版機型iPhone SE2,試圖利用中低端機型來瓜分華為對等的產品線,但最終效果甚微。
捷足先登的并非蘋果,而是小米。據IDC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4650萬臺,市場份額13.1%,同比增長42%。小米創始人雷軍在2020年小米開發者大會上稱,小米在全球的智能手機份額已經重新回到全球前三。
華為掉隊
在華為禁令即將生效前10余天前,小米和眾多代理商經銷商坐在一起召開了一次溝通會,而溝通會的主要內容就是小米希望借助華為禁令生效后缺貨的機會重新占領市場。
此時的小米已經被華為“壓制”一年多時間,自從華為事件以來,其在市場中的占有率節節攀升,甚至一度超越小米,即便在小米2019年出貨量下跌之時,華為的出貨量卻不斷增加。
“小米說開一家店就能有補貼,想讓我們也多賣一些小米的產品。”河北經銷商徐朗對「Wise財經」說,他們目前的這家店面是由OPPO轉到華為的,在華為重新反攻中國市場時也拿到了很多補貼,所以轉型做華為,但現在華為有困難了,小米又想趁虛而入。
徐朗認為,現在的格局很像2019年初的華為,大家本以為OPPO和vivo會參與這場大戰,但參戰最積極的反而是小米。“OV在今年下半年沒有動作了,也沒有發布新手機,取而代之的是他們的子品牌IQOO和Realme。”
今年下半年,OV的攻勢逐漸減小,OPPO內部換帥是其中原因之一,但更多的是源于歐加集團的戰略性調整。有OPPO內部人士透露,OPPO在后期的戰略是逐步提升研發水平,而非大力營銷,砍掉銷量不好的機型,大力打造精品。
另外,徐朗告訴「Wise財經」,OPPO也在線下市場大力布局,以此應對華為日后所留下的市場空白。
這與沈義人時代的戰略截然不同,從重營銷到重研發,或許是每個手機廠商的必經之路。小米在本屆開發者大會中也宣布,明年擴招1500名研發人員。
“小米和OPPO相比其實兩者實力面不同,OPPO是硬件起家他在研發上會具有優勢,而小米目前在IoT方面的發力也是其它廠商無法相比的。”一位手機行業分析師說道。
“小米也在積極地和我溝通,希望能夠支持他們。”除了河北,江蘇手機經銷商王力也同樣接到了來自小米的橄欖枝。王力說,現在小米想要經銷商繼續來支持他們,畢竟在去年小米的成績不是很亮眼,但賣小米的產品的確是不掙錢的。

北京經銷商馬亮告訴「Wise財經」,小米的產品在今年的銷量與往年相比也基本持平,沒有過多的增加或減少。“比較好的是小米10系列,以及Redmi K30系列,但K30至尊版已經出了3個月了,現在貨依然很少,拿貨有溢價。”
「Wise財經」向全國多位手機經銷商了解到,除了小米之外,OPPO雖然沒有發布新機,但他們在線下的布局動作并未停歇,同時他們在加大線下渠道的鋪貨力度,投入大量補貼新增多項政策來提升手機銷量。
今年9月,OPPO中國區總裁劉波曾發內部信,提到OPPO中國區今年整體銷量預計提高至1億部,下半年銷量提高30%以上。
“想瓜分華為的市場份額我覺得還差一些,如果美國開放華為許可,華為一定會重新發起進攻。”上述手機分析師坦言,華為如今的體量已非常大,尤其市場份額并非說占就能占,但這也需要時間考驗,如果美國一直不開放許可,那么華為只能將手機停產從而轉向IoT生態發展。
華為發布的“1+8+N”生態鏈戰略與小米的“鐵人三項”戰略相似。其中,“1”指手機,“8”指平板、TV、音響、眼鏡、手表、車機、耳機、PC,“N”指移動辦公、智能家居、運動健康、影音娛樂、智能出行等業務。
徐朗告訴「Wise財經」,目前華為的確在加大終端融合產品的發布以及售賣力度。除了華為手機,華為還主推MateBook筆記本電腦、MatePad平板電腦、手表、手環、耳機等產品。“華為鼓勵我們對客戶進行捆綁銷售,像這次Mate 40 Pro就是捆綁銷售的,需要搭配500多元的周邊產品進行購買。”
余承東曾在一個會議上透露:華為在中國筆記本市場的占有率提升到16.9%,排名第二。 可見,華為目前在抓住一切可以增大現金流的產品生態。
華為先,榮耀后
“華為今年分給我們的貨減少了50%左右,以往都是要多少有多少,而今年是優先體驗店,而后是各級經銷商。”一位華東地區華為經銷商說,華為在Mate 40系列方面已經開始大量控貨,雖然這種情況從禁令生效前就已經開始。
華為的控貨舉動引發了漲價潮。9月初,華為手機在市場中的報價開始節節攀升,從20到50元,再到后來每天漲價幅度在150元左右,甚至Mate 30系列的二手價格也在不斷走高。
“之前Mate 30 Pro 256的回收價在4100元左右,在禁令新聞一出后,二手回收價格一下漲了200元。”一位從事二手手機從業者說道。
深圳華強北一位華為經銷商對「Wise財經」說,華為在有意識地控貨,每天的貨源均有配額,它們要做的就是盡量地把這條線拉長以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一切情況。
徐朗對「Wise財經」透露,華為在整個布局調整上是以華為品牌優先,榮耀品牌在后的原則,優先保證華為整體品牌的供應,而榮耀則被排到了華為身后,受到禁令影響,榮耀原計劃9月的發布計劃也被取消。
而榮耀接下來的動作被傳得撲朔迷離,有關其獨立打包出售的傳聞便一直在流傳。
近日,有消息稱,華為計劃將榮耀手機業務整體打包出售,榮耀將聯合另外五家企業組成新榮耀。但據「Wise財經」了解,深圳市星盟信息技術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為本次榮耀手機的收購方,該合伙企業為國資聯合體的主體公司。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深圳市星盟信息技術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股東構成為6家機構,分別是北京松聯科技有限公司(占比37.77%)、北京普天太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36.32%)、中國郵電器材集團有限公司(占比21.79%)、共青城酷桂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占比2.18%)、天音通信有限公司(占比1.74%)、深圳市鯤鵬展翼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占比0.20%)。
有接近該交易的消息人士稱,“具體價格仍在商定,還沒確定最終價格。對于高層方面,榮耀團隊老人會留一部分,也會有其他股東進入管理層。”
據悉,以北京松聯、普天太力、中郵器材三大股東聯合股總和超過95.8%,為此次榮耀手機收購方的真正出資方和實際控制人。而此前被業界傳的比較多的神州數碼、紫光股份、蘇寧等,多數并不屬實。據路透社消息稱,此次出售的最終交易價格在150億美元,即1000億元人民幣。
對于此事,相關收購方均表示不予置評,目前華為也未就此事發表聲明。
海外市場受沖擊
2019年,華為將炮口調回國內,但在一年之后,華為的炮口不得不對準了自己,為了尋求日后的發展,不得不忍痛割愛,將榮耀整體打包出售。
“榮耀出售對于目前的華為來講是一件好事,將榮耀整體出售給國資背景的企業有助于和美國的談判,也有利于榮耀再次獲得芯片的可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華為曲線救國的一個策略。”上述手機行業分析師說道。
目前,華為在國內的整體態勢仍然嚴峻,產能方面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因此這導致了最新一代華為手機的供貨數量有限。
王力說,在北京目前只能拿到Mate 40 Pro的現貨,而Pro+和保時捷典藏版幾乎處于無貨狀態。“除了芯片供應問題,華為也在不斷控貨,保持市場穩定,但目前看來,依然是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態。”
「Wise財經」也走訪了位于北京、河北、山東等地的多家華為體驗、授權店,這些店的導購員回答得最多的便是無貨兩個字,可見,華為新機的整體供應已經出現了一定問題。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國內,也發生在海外。這與之前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華為重視的歐洲市場,也在面臨著無貨的窘境。有羅馬尼亞電信運營商告訴「Wise財經」,華為Mate 40 Pro仍處于預售狀態,需要等到11月12日才開始發售。“沒有多少現貨,今年華為向我們供貨的數量比去年下降了一半。”
目前,在歐洲,華為機型依然無法使用谷歌GMS服務,取而代之的則是華為自家的HMS服務,但這項服務在歐洲來說并不是特別受到歡迎,更多消費者依然依賴于谷歌GMS服務。
據了解,在德國和意大利購買Mate 40 Pro機型可獲贈一對FreeBuds Pro耳機。另外,在整個歐洲地區銷售的華為Mate 40 Pro機型只提供8+256GB一個型號。
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智能手機的全球出貨量為5170萬臺,同比下降23%,位列第二;小米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4710萬臺,同比增長45%,首次位列第三。其中,在關鍵戰場歐洲,華為的出貨量下降了25%,而小米的出貨量則增長了88%。
超出很多機構預期的是,這次排名的順序出現了變化:蘋果位列第四,罕見地跌出前三名,而小米出貨量卻同比上漲了45%左右,一躍重回世界前三的位置。
小米保持世界前三仍有難度
與連連遭受打擊的華為相比,小米的勢頭極為強勁。小米重返世界前三,雷軍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今年小米開發者大會的現場,雷軍顯得格外激動,他表示目前小米研發團隊超過10000人,2021年,小米將在十個領域擴招5000名工程師,占小米目前員工總數的近40%。
不得不承認,小米在時隔六年后重返世界前三,其運營戰略和以技術理念確實可圈可點,然而接下的問題是,小米能否在技術創新、產品、市場策略以及種種不確定因素等方面繼續保持良好的敏銳性,這才是真正考驗小米的地方。
一個可以類比的例子是蘋果。2007年1月,喬布斯發布了第一代蘋果手機——iPhone。全面電容屏搭配一個代替了鍵盤的HOME鍵,這樣史無前例的設計讓所有人都嘖嘖稱奇,甚至還有人將其稱贊為“上帝手機”。同時,在這款手機上,還創新性地推出了iPhone OS系統,直接引領和定義了接下來十年的智能手機時代。
一年半以后,2008年7月,iPhone 3G正式發售,這是第一款支持3G的iPhone手機。蘋果的創新性思維,給用戶帶來了更快的3G網速體驗,而且GPS的加持,則能讓用戶輕松應對復雜路段,在日常出行中能夠應付自如。
這些令人聞所未聞的創新設計,為蘋果帶來了什么?公開數據顯示,在2007年,蘋果手機的銷量為139萬,2008年蘋果手機的銷量為1163萬,到了2009年,其銷量突破了2073萬。
創新,或者說黑科技一直是蘋果位列世界前三的秘密武器。
反觀小米同樣亦是如此,2016年,第一代小米MIX發布后,蘋果、三星等手機廠商緊隨其后紛紛推出全面屏手機,全面屏時代就此開啟。
隨后,延續前代設計的升級版小米MIX2和采用滑蓋設計的MIX3相繼發布,但均未獲得可以比肩MIX的成績。作為“引領全面屏設計浪潮”的MIX系列,漸漸在全面屏時代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直到2019年9月,小米發布了折疊屏概念機MIX Alpha,MIX Alpha原本可以成為新一代小米創新的代表,然而卻因為生產難度過大,最終放棄了量產,如今,小米MIX4依然處于開發過程中,在很多公開場合,雷軍卻對此閉口不提,這或許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如果失去了創新,小米還能持續躋身世界前三嗎?
華為退守,小米沖鋒
手機行業發展至今,已不再僅僅是關乎手機的競爭,而是演變成了以手機為基本盤的智能生態戰爭。
2020年,手機廠商們在IoT生態領域的戰火越燒越旺,華為、蘋果、一加、OPPO等多家手機廠商都已競相搶灘,手表、電視等智能硬件成為廠商標配,不過,由于布局時間以及主攻產品品類的差異,各家IoT的生態模式也不盡相同。
小米早在2014年就開始布局IoT產品,并通過孵化生態鏈企業的方式,快速打開產品線,目前,小米生態鏈擁有業內豐富的智能硬件的支撐,站穩中國IoT市場的一席之地。截止到今年6月,小米財報顯示,IoT平臺已連接設備數量達到2.71億臺,同比增長38.3%。
華為的IoT戰略在2018年底公布,并宣布將從入口、連接以及生態三個層面去構建。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在華為分析師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華為IoT連接設備累計發貨量超2.2億,這與小米IoT平臺已連接設備數量相差不大。
不同于小米的生態鏈打法,華為選擇自主研發制造手機與各種入口智能設備在內的“1+8”核心產品,在此基礎上,通過HiLink標準協議和HiAi云計算技術進行賦能,將IoT平臺開放給所有硬件廠商。
今年3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2019年華為研發費用達到1317億元,占全年銷售收入15.3%。高額的研發投入,也為華為帶來了其他手機廠商無法比擬的優勢,堪稱小米的勁敵。
眼下,華為因為遭受接連不斷的制裁,在歐洲市場的份額正持續下滑,至今年二季度,華為在歐洲市場已下滑至第四名,于是將市場慢慢轉回國內,不過三季度的數據顯示,華為在國內市場也開始出現下滑。
與此同時,在小米的2020年開發者大會上,雷軍表示將“堅定不移地全球化,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在歐洲排到第一名”,這意味著小米想扛過大旗,接替華為拿下歐洲市場。
但接替華為的位置并不簡單。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