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買過盲盒嗎?
就在前不久,靠著賣盲盒走上人生巔峰的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了。
上市第一天,市值直接突破了 1000 億港元!
這比炒鞋還猛啊。
隨后,泡泡瑪特被稱為“00后的茅臺”、潮玩界的“印鈔機”。
泡泡瑪特到底是什么?說的簡單點就是一個賣塑料玩具的。
就這?一個成本價10塊錢的玩具,憑啥能血賺成這樣?
就在中年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到半個月,泡泡瑪特的市值一夜蒸發了150億!
因為有網友爆出泡泡瑪特“二次銷售”(店員將店內在售的盲盒拆開后,重新封口進行二次售賣)這事爆出來后,不僅市值跌慘了,還被新華社點名批評。
年輕人的“茅臺”神話,這么快就要破滅了?
一個賣玩具的,有多瘋狂?
幾年前,大家對盲盒這個詞還很陌生,泡泡瑪特也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零售玩具店,連店員都招不到。
直到2015年,泡泡瑪特代理了日本一個潮流玩具Sonny Angel的盲盒產品。
所謂盲盒,也就是你買了之后,打開之前并不知道里面裝的是誰。 短短幾年后,不僅年收近20億,逆襲成為上市公司,還成為潮玩界的網紅品牌。
在微博上,有關泡泡瑪特和盲盒的話題,閱讀量過億。
就在去年,為了收集盲盒,有近 20 萬人人均花費了 2 萬多人民幣,甚至還有土豪一年為此花了上百萬。
這讓不玩盲盒的人一臉懵逼,就這?居然有人愿意為它們傾家蕩產??
就像年輕人不理解一瓶售價3000元+的茅臺白酒還供不應求,中年人也難以置信,年輕人對盲盒“中毒”竟如此之深。
很多年輕人邊掏錢邊感嘆,自己手都剁給了泡泡瑪特。
吐槽歸吐槽,有些人要他剁手是不可能的。
其實盲盒我們并不陌生。
稍有點年紀的朋友,應該都記得小時候,被小浣熊干脆面支配的恐懼。
而早在泡泡瑪特之前,盲盒的雛形早就出現在扭蛋機、福袋甚至是麥當勞兒童套餐里。
而且同樣在做盲盒的公司還有很多,可為什么一年營收能做到十幾個億的,只有泡泡瑪特呢?
泡泡瑪特是盲盒沒錯,但不是所有盲盒都是泡泡瑪特。
IP 形象的挖掘,是泡泡瑪特的產品核心。
Molly 是泡泡瑪特推出的最成功的盲盒 IP。這個嘟著嘴巴的小玩偶,僅 2019 年就給泡泡瑪特貢獻了 4.56 億的收入。
除了核心IP Molly ,泡泡瑪特還瘋狂簽約藝術家,推出了Pucky、The Monsters、Dimoo 等全新系列。截止至2020 年6 月30 日,公司運營IP 數量達到93 個,形成了眾多IP矩陣。
這些IP是泡泡瑪特手中真正的印鈔機,它是奔著玩具中的茅臺去的。
而且,泡泡瑪特盲盒基本上都是成套出現的。
為刺激用戶大量復購,每套泡泡瑪特的盲盒中有一個讓年輕人欲罷不能的存在——隱藏款,想得到隱藏款,只能去碰運氣。
泡泡瑪特還有很多系列,每個系列都會按季節發售,一個系列十幾個款式,每個款式動作、表情、服裝上都有變動。 當你集齊一個系列,還有更多的系列等著你。
好家伙,結果越抽越上頭,根本停不下來。
這種不確定的刺激感,沒有人能抵抗...
泡泡瑪特的千億生意,還離不開炒貨黨的推波助瀾。
相比炒鞋、炒包的高門檻,69元一個的盲盒,也就三杯奶茶的價錢,卻給了更多用戶驚喜和滿足感。
比如,今天抽中隱藏款,當場直接翻了20倍!明天某某某集齊全套,轉手一下賺個10萬!這樣一來,想暴富,不是夢:
“肥宅家里一面墻,北京二環一套房,肥宅家里兩面墻,馬爾代夫海景房。”
三分天注定,七分人操作,剩下90分靠氪金。沒買過盲盒的,感覺自己錯過一個億。
泡泡瑪特真正的價值是滿足了年輕人虛擬的“精神世界”。
店員挑剩下再賣顧客? 二次銷售背后的兩個真相
搞懂了泡泡瑪特怎么火的,接下來可以好好聊聊,這個一夜把泡泡瑪特市值整沒150億的“二次銷售”了。
12月23日,有消費者稱,在泡泡瑪特買到了被拆封過的盲盒。
沒想到的是,泡泡瑪特盲盒二次銷售這事還不是個例。
越來越多網友站出來,說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自發開起了泡泡瑪特“吐槽大會”。
在事件曝光后,泡泡瑪特官方回應:此事為5名店員自行拆開11個盲盒,拿走了想要的以后才結賬,涉事相關店員已被開除。
也就是說,二次銷售,實錘了。
那么有兩個疑問。
一、為何店員會私拆商品?
據了解,一套盲盒一般由12個“普通款”和1個“隱藏款”組成,獲得隱藏款的概率很低。
大家都知道,物以稀為貴。
在閑魚這樣的二手交易平臺上,“隱藏款”和“熱賣款”的價格,能炒到原價的十倍、百倍。
據深燃報道,成本不到10塊錢的泡泡瑪特,旗下的兩大IP——Labubu一代大隱“山椒魚粉色珠光絕版”,賣到了7800元,是普通盲盒售價的100倍;
最夸張的是Dimoo的“鹿影”款,售價過萬!
這可中間商賺差價的好機會。
所以,不少泡泡瑪特的店員鋌而走險,不僅私拆盲盒,還會在挑到自己喜歡的后,拿到閑魚上賣,甚至還和黃牛勾結。
這可比只當個普普通通對打工人來錢快多了。
二、二次銷售意味著什么?
購買盲盒的樂趣之一就是其神秘感,每一個盒子都是未知的,盲盒愛好者持續消費是為了“賭”一個低概率的驚喜。
但如今二次銷售的泡泡瑪特,自己帶頭壞了規矩,打破了用戶想要的“不確定感”,也打破了“饑餓營銷”玩法下,各IP在玩家手中流通的平衡。
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僅線下的門店存在“二次銷售”,泡泡瑪特的線上客服也遭到了多位網友的瘋狂吐槽。
有網友表示,泡泡瑪特客服送來的產品質量也屢次出問題。
聯系相關客服提交換貨申請,過了3個月,黃花菜都涼了,才給出無貨退換的回復。
緩慢的客服處理進展,讓用戶體驗大打折扣。
黑貓投訴顯示,截至12月29日,關于泡泡瑪特的投訴量已達2683條!投訴原因主要集中在“質量差”、“退貨退款進程慢”這兩大問題上。
今年1月,泡泡瑪特就因平臺投訴解決率為0%,登上了“315消費保”的黑榜。
由此可見,泡泡瑪特的危機,早在二次消費前,就存在了。
泡泡瑪特瘋狂崛起背后,有三大隱患
從泡泡瑪特第一天上市起,市場上對它的質疑聲就從來沒有間斷過。
智商稅、割韭菜、瘋狂...
除此之外,泡泡瑪特還面臨三大隱患。
1、集齊概率太低,用戶紛紛退坑
用戶購買盲盒的兩大理由是IP和抽盲盒體驗過程,但是對于不少消費者而言,這個體驗過程并不愉快。
“抽了太多次,從來都沒抽中過隱藏款,快要放棄了”
“連續幾次抽到不喜歡的款式之后,熱情就淡了”
“沉迷過一段時間,后來發現花錢買塑料,就脫坑了”…
泡瑪特的玩法讓新老用戶投入資金大,但難以“集齊”玩偶滿足年輕人的“精神按摩,讓很多用戶紛紛退坑。
2、誰會花59元,買一個沒用的抄襲擺件?
今年2月,泡泡瑪特對外發售了新品——AYLA動物時裝系列,沒過多久就被指抄襲。
B站上名為《中國最惡心的公司,一夜因抄襲獲利200w+!!!!》的視頻播放量超35萬,Up主也在視頻中一一列出了抄襲元素。
隨后,泡泡瑪特官方在微博發布致歉,在全渠道下架該系列產品,并稱已售出的已退款并召回。
但抄襲帶來的信任危機是不可逆的。
就像AYLA動物系列抄襲風波中,有用戶說:
“如果不是為了設計,誰會花59元買一個沒用的擺件?”
3、過度依賴爆款,創新乏力
泡泡瑪特收獲了大量的年輕人的芳心,但其背后的質量品控、服務環節一直備受質疑:拆盒后發現娃娃底部有明顯瑕疵,還有難聞的味道。
再加上其過度依賴Molly。
數據顯示,Molly一年為泡泡瑪特送去的利益,就占了全年總收益的四分之一。
但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花無百日紅,尤其是潮流市場,其復雜就在于“潮流易逝”。
Molly并不能成為泡泡瑪特永遠的底牌。
所以說,從扭蛋、集卡再到盲盒,無論形式再多變,都無法脫離“內容”這一核心。
沒有內容創造支撐的產品,風頭一過,便會消失于市場中。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