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微軟宣布:將以每股56美元的價格收購語音識別巨頭Nuance Communications,交易價值達197億美元。
收購Nuance是微軟歷史以來購價第二高的收購,僅次于2016年以262億美元收購的LinkedIn公司。

Nuance是一家語音識別公司,有趣的是,它也是蘋果Siri語音分析背后的技術供應商。微軟這是準備深入語音智能領域了嗎?
先在醫療保健行業大展拳腳
實際上,自2019年以來,微軟和Nuance就在技術上有合作了,主要針對醫療行業,比如醫生可以在病人就診時捕捉語音對話,并將數據輸入電子醫療記錄。
Nuance的加入首先有望加速的是微軟在健康醫療領域的數字化進程。因為微軟一直都在為切入醫療保健領域做努力,希望醫院使用其各種云軟件。體現了微軟在醫療保健領域發展的雄心壯志,也多少體現了微軟正在為輻射至其他行業做鋪墊的想法。
其實微軟一直以來對人工智能領域都十分重視,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也很早就開始關注人機對話方面的問題。近年來,微軟在人工智能工作中投入了數千名員工,也在這個領域進行了產品的商業化,比如翻譯語音、識別圖像、檢測異常程序等。并將人工智能視為未來云服務銷售的關鍵驅動力。
雖然現在還無法進一步確定微軟與Nuance的合作是否會對蘋果公司有所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有Nuance的加入,微軟在語音智能領域的發展將會邁進一大步。
如果你還不是很清楚Nuance的實力,那么告訴你“Siri就是由Nuance協助蘋果公司開發的”,你或許就能對其實力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有網友甚至表示,“Nuance就是美國的科大訊飛,是語音識別技術比較牛的公司。”
不過,谷歌、亞馬遜等競爭對手也在這個領域不斷加大投資,微軟面臨的競爭無疑是很激烈的。
微軟的語音智能之路是否會高開低走?
為什么這么說?
自微軟關閉Cortana的消息傳出,外界便紛紛猜測微軟在語音智能的發展。而Cortana作為當年微軟語音智能領域的重磅武器,最后卻落得默默退場的結局。其中的幾個教訓,或許是微軟接下來發展該領域時需要重視的。
1、丟失核心使用場景
微軟曾很有遠見地意識到語音交互在移動端的能力,并認為Cortana有機會成為下一代人機交互的入口,但Windows Phone的潰敗讓Cortana失去了最自然的使用場景,輸在了移動市場的起跑線上。
2、“閉門造車”式做產品
在Cortana的產品設計上,微軟始終將權利緊緊把持在自己手上,所有的內容都由微軟自己來做。而在信息時代,算法是過剩的,一定要和外界接軌,不斷跟市場互動、融合,否則產品就算落地,也無法生存下去。
3、緩慢的行動
Cortana的應用場景實際上不止手機,2017年也曾經和哈曼卡頓推出了內置Cortana的 Harman Kardon Invoke音箱,準備與亞馬遜Echo展開全面競爭。但實際上,早在兩年前,團隊成員就嘗試在中國深圳拿了智能音箱接入Cortana,并可以正常工作了,但總部方面堅持要從美國發布最高檔的產品,其他地區再跟進,結局卻是在兩年之后才推出Harman Kardon Invoke,從最初的199美元,到100美元,僅售出2萬套便停止了。緩慢的行動力以及對市場不夠準確的判斷,使得Cortana錯失了抓住重要使用場景的機會。
4、力求穩妥卻緩慢的設計
Cortana在推出以后,也經過了非常多次的優化和設計,但占盡先機的他們可能沒有預料到,市場的發展比想象中的還要快。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團隊卻還在為了穩妥,將設計進度一拖再拖,這一拖,就拖垮了。
在中國區,Cortana曾是用戶評價非常高的功能,許多用戶也對其寄予厚望,但它最后還是失敗了。或許失去Windows Phone對于Cortana是很大的損失,但未必是致命的,百度、亞馬遜也沒有自己的手機,但其語音助手的發展都還很不錯。或許一次次錯失時機和使用場景,以及研發設計進程的緩慢、內部管理的混亂才是致命的原因。
微軟收購Nuance,應用的場景應該不會局限在醫療保健領域,將Nuance的語音識別技術和旗下其他產品整合,提升自身在該領域的實力或許是下一步的方向。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