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愿意壓上我人生所有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今年三月底,52歲的雷軍官宣造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小米將以現有1080億元現金儲備、10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態全力打造小米汽車。
這一消息如一滴冰水落入滾油,瞬間在行業里起勢炸鍋。
五個月后,也就是雷軍發表年度演講的8月10日,卻讓不少關注小米造車的米粉失落而歸。
這場刷屏演講之上,雷軍花了三個小時,細致聊到了小米的困難,小米的手機、平板、機器人等產品,卻只字未提造車業務。
如若細究,小米造車的動作實則已經變得異常頻繁。
一方面大刀闊斧、進展迅速;另一方面又三緘其口,避而不談。如此也引發了不少業內人的集體討論:
雷布斯,在憋什么大招?
自動駕駛團隊狂招500人
援引汽車商業評論最新消息,小米汽車總部和首座工廠已基本確定將落戶北京。
自小米宣布造車后,其總部及工廠選址就備受關注。據報道,北京、上海、武漢、合肥、西安等地都在爭取小米造車項目。
雷軍也在 4 個多月里頻繁走訪長安、廣汽、上汽通用五菱、長城、上汽、東風、博世、寧德時代等廠商。
此外,今年7月28日,雷軍還親自下場,在微博發布了小米汽車自動駕駛部門的招聘廣告。
"誠邀500位自動駕駛技術精英"、"自研L4級自動駕駛能力",招聘廣告上的文字顯示:小米汽車的自動駕駛部門要以電動汽車行業新兵的身份,跳過L2、L3,一把開大,直接趕超"蔚小理"等新勢力的造車步伐。
電動智能化已是汽車行業不可阻擋的趨勢,政策暖風吹動加之廣闊潛在市場的誘惑,使得近來百度、華為、阿里等互聯網企業在此領域紛紛摩拳擦掌、排兵布陣。
同時這一領域前有"蔚小理"、特斯拉領跑,四周還有傳統車企轉型夾擊,L2+的戰場已十分激烈,來勢洶洶卻落了先機的小米,要想在這場莫測的行業變革競爭中跨界站穩,除了向L4級跨越式造車似乎也別無選擇。
而為了實現更好的OTA升級能力,企業間硬件及軟件的雙重軍備競賽正逐漸加溫,誰能安全、高效地實現對激光雷達、高算力芯片、操作系統、數據能力等新要素的掌握也變得至關重要。
對于行業"新兵"小米來說,造車第一步是招兵買馬。從招聘規模來看,也顯示出了小米造車的決心和信心。
小米官網顯示,僅6月份以來,其汽車行業相關崗位的招聘就包括了超聲波雷達算法、激光點云算法、定位、高級慣導算法、C++研發、后端研發、相機驅動開發、高性能計算/深度學習模型優化、車載基礎架構、決策規劃、毫米波算法、開發工具、前端平臺研發等方向的自動駕駛工程師。
另外還有與智能座艙相關的音視頻自身研發工程師、Android平臺資深研發工程師、資深持續集成研發工程師等共50多個崗位。
自動駕駛能力和輔助駕駛能力是智能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招徠人才卻不那么容易。
成立于2015年的理想汽車直到今年5月初,其自動駕駛研發團隊規模才在300人左右。理想汽車創始人、CEO李想在5月向媒體透露,該團隊在年底還要擴大到600人。
小鵬汽車則在成立的5年后,陸續從三星、高通、微軟等公司挖人,才使其自動駕駛團隊人數達到300余人。
隨著造車熱潮的興起,企業間的搶人大戰也開始火熱。
目前小鵬汽車副總裁吳新宙為前高通自動駕駛團隊研發負責人。理想汽車的CTO王凱則為原偉世通全球首席架構師及自動駕駛總監,車企間的人員流動十分活躍。
另據BOSS直聘數據,2021年以來,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企業招聘崗位數量和薪資不斷增加。
其中,自動駕駛研發、智能座艙設計、軟件工程師、銷售、用戶運營等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超過1.8倍,平均月薪更是同比上漲21.6%。
按照小米的計劃,今年小米需要完成市場調研、產品定位,并開始啟動汽車設計階段工作。
"同步的工廠選址也要動起來。工廠建設大概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從選址到建設到生產線投產,至少兩年。后面零部件裝配、耐久測試,各種品質測試,也需要一年多。" 在4月初一次關于造車的投資者電話問答時,小米如此透露。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小米造車除了需要大量工程師,更急需一個無人駕駛領域的專業掌舵手去打造整個開發體系,而從3月至今,小米仍未宣布其領軍人物人選。
小米一手大規模招攬人才,另一手則集中投資、收購產業鏈公司。
6月3日,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等機構宣布完成了對ADAS技術廠商縱目科技的D輪融資領投。除此之外小米還參與了對自動駕駛公司Geometrical Pal(幾何伙伴)、自動駕駛汽車系統開發商宗木科技公司、動力電池企業贛鋒鋰業和蜂巢能源等企業的投資。
一把上L4:窗口易逝,不得不急
對供應鏈的資源整合能力向來是小米的強項,更何況小米早已在多年前就對汽車領域進行了不少投資,但外界更為擔心的是:此時小米下場造車是否已過晚?
"這一回我決定了親自帶隊,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雷軍在宣布小米造車的當晚動情講道。
"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榮譽為小米汽車而戰,這個決定意味著我們要做好再全力沖刺至少5~10年的準備,我們將以巨大的投入,無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來面對全新的未來。"
雷軍破釜沉舟,也意味著小米造車首戰即決戰。
電動汽車主要分為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平臺及自動駕駛五方面,而如今電動汽車的電控、電機和平臺都已相對成熟,電控、電機有成熟的模塊和模組可供選擇,另外相比之下電動汽車對平臺的要求也比傳統汽車簡單得多。
"最難的就是電池和自動駕駛。我們內部判斷四年之后,家用汽車電池模組能量密度應該能做到350Wh/kg,一輛車電池容量能做到130度電以上,車重控制在1.7噸左右。實際續航里程EPA可以做到800公里左右,冬季做到550公里。因此四年后電動汽車針對傳統汽車優勢會體現出來,燃油車朝電動化過度,(如今)小米切入時機剛好。" 在前述投資者問答電話會議時,小米如此認為。
汽車之家的《新能源汽車消費洞察藍皮書》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自然需求的爆發,銷售增長率將超過30%,在2028年銷量將達到1104萬輛。
而根據各企業自動駕駛布局情況,光大證券則預計在 2023 年左右,L1/L2 輔助駕駛滲透率將達到頂峰,然后逐漸為 L3 以上的自動駕駛所取代,主要車企將會加大 L3 級別自動駕駛汽車推廣力度,加速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落地量產。
換句話說,小米最晚也必須在2025年之前將第一批產品落地上市,并且使其自動駕駛的硬件基礎具備L3、L4標準,同時還需不斷進行軟件能力的升級。
"汽車向電動車轉化的拐點落在2024年,所以在燃油車被驅逐出主流市場之前,小米的主要競爭對手還是燃油車。"
小米判斷,2025年小米不是和現在的幾家造車新勢力友商競爭,而是和傳統廠商搶市場份額。
3
追風需更清晰的路徑
但在汽車行業扎根多年的傳統廠商自然不會錯過此次行業電氣化轉型的時機。
危機意識近幾年始終圍繞著傳統廠商。
上汽集團的董事會秘書陳曉東就曾在今年一季度的業績說明會上坦言,以電動智能為特征的發展新動能正在構筑起下一輪的競爭的新賽道。
這一賽道不僅匯聚了傳統汽車,而且還有造車新勢力以及跨界進入的競爭者,所以新的競爭格局非常激烈。
吉利極氪、長城沙龍、廣汽埃安、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傳統車廠或合作、或獨立,紛紛成立自主智能車品牌,不甘失位。
比如上汽就選擇三路出擊,一面打造智己汽車走高端化路線,在20天內迅速完成了從品牌成立到量產定型車發布的過程,一面推出主打滿足差異化需求的智能座艙場景的"新勢力國家隊"R標,另一面還有榮威和名爵聚焦性價比。
"小米關心幾個問題,市場反饋、產品定位、代工廠選擇。" 而在前述投資者問答電話會議時,小米透露,在造車的第一階段,小米一定會做成熟硬件資源的整合,駕駛平臺是重中之重,做自研;電池則找國內的電池廠商,定制符合需求的電池。
但究竟是找代工還是自建,小米仍猶豫未決(近期曝出的消息偏向了后者),稱很難找到一個純粹的汽車代工廠。
自建工廠有利于把控核心加工制造能力的資源,但無疑將拉長項目周期,代工又面臨著和合作企業之間的微妙博弈關系。
"合作方式是正在商討的,他們本身自己做品牌運營,缺少互聯網基因,并且在電動汽車領域急切希望發展。但是小米入局本身也和他們是競爭對手,從小米的角度要確保合作能夠占主導權,這是商業條款的博弈、執行的問題。"小米方面表示。
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在6月初的一場論壇中提到了造車戰略方向的重要性。"很多大咖進來(造車),50億不算錢,比如說雷總(雷軍)1000個億。但很有可能一條路線的錯誤就白白丟失了三年,這個是再多錢都換不回來的,很有可能就徹底掉隊了。"
宣布造車后,雷軍曾在一次直播活動時表示,小米汽車未來定價會在10-30萬區間,尚難看出品牌是要走"性價比"還是"高端化"定位路線。
另一方面,小米手機從最初的主打性價比到如今一步步打入高端市場,一路和三星、蘋果等企業競爭,走得也并不容易。
根據國際調研公司 Strategy Analytics 發布的最新報告,在2021年Q2智能手機市場,小米在歐洲首次登頂,市場份額超越三星和蘋果,銷量位居全球第二。
小米將汽車納為AIoT的部分,看作是安裝了四個輪子的手機,認為憑借著其龐大AloT生態系統可以賦能造車。
"我們決定用全資的模式來看,所有的錢都是小米自己出,我們認為汽車和手機生態鏈,這些產品全部拉通,才能給米粉提供無所不在的智能體驗。"雷軍曾如此表示。
這就意味著小米需要在智能手機市場、AIoT生態基本面上保持領先,雖說目前小米現金儲備充裕,但其收入來源近7成均為智能手機業務,而如今智能手機市場也仍需保持警惕和拼殺,比如如何進一步掌控線下零售渠道是當下重點,"千店同開"的背后同樣渴求著大量資金支撐。
幸運的是,市場則對小米造車反應強烈且積極,多家機構維持了對小米的"買入"評級。
比如在花旗集團看來,估計小米未來每年約有200億人民幣的營運現金流,擁有充裕的現金,小米負擔得起拓展電動車業務的計劃,風險可控。
花旗表示,新電動車業務可以為小米提供巨大的增長機會,而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趨勢,將為小米尋找自己的位置打開另一扇窗。"在電動車子公司的估值,計入對小米綜合估值之前,市場可能會給小米帶來更高的估值。"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