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手機,到IoT硬件,再到智能汽車,小米的業務版圖越來越大。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反超蘋果首次躋身全球第二,雷軍提出三年內(2024年)拿下全球第一的目標。另外,小米汽車預計也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下線。
小米汽車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小米未來10年的發展高度。那么,小米造車有哪些優劣勢,市場前景如何呢?日前,產經觀察家、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了以下觀點:
其一,小米造車,優勢有三方面:一是不需要做過多的市場教育工作,畢竟在小米之前國內外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企業已經做了大量的宣傳和實踐;二是不需要有太多的試錯時間,蔚來小鵬理想等企業已經踩過的“坑”可以成為小米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三是有相對充裕的資金和成熟的供應鏈支持,如今小米智能手機、智能電視以及AIoT業務比較成熟,小米有充足的現金流可以支撐汽車業務的投入,同時在智能硬件領域的積累也讓小米能更快的整合供應鏈資源。
不足之處在于,小米依然是造車新手,核心技術、人才仍缺乏,另外小米品牌雖然知名度足夠高,但高端溢價能力不足,這將制約小米汽車的后續發展空間。
其二,都說軟件定義智能汽車,這其實是落在了小米的舒適區。軟件一直都是小米的強項,不過需要看到的是,車聯網技術并不只是軟件技術,還設計芯片、通信、物聯網、導航等方面科技,是諸多技術的集成體現,這方面小米需要加強引進人才甚至直接開啟產業并購,來縮小與華為、蘋果的差距。
其三,小米沒有科技DNA這一說法不客觀,只能說原創科技能力和頭部科技公司相比有差距,但不能否認小米具備一定的科技實力。尤其是小米上市后,也在不斷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
小米和其他很多涉足汽車產業的新手一樣,都面臨技術儲備少的問題,但智能汽車本就是一個全新的產業,中國的產業鏈相對全球還是有優勢,小米不可能也不需要做全產業鏈,通過科技資源部分自研和部分整合的方式,就可以實現造車的目標。當然,做出來和做好、做強還是有區別,這不僅涉及軟硬件技術能力,還涉及品牌、供應鏈、服務、渠道等綜合能力,能不能做好做強尚需進一步觀察。(本文為產經觀察家丁少將原創,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