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原生和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各行業對云服務的需求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因此出現了很多云相關的專業縮寫詞,有些看上去甚至還很相似。下面將對這些云基礎概念進行詳細的梳理。
一、云原生(Cloud Native)
云原生的概念,由來自Pivotal的Matt Stine于2013年首次提出,被一直延續使用至今。這個概念是Matt Stine根據其多年的架構和咨詢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個思想集合,并得到了社區的不斷完善,內容非常多,包括DevOps、持續交付(CD)、微服務(MicroServices)、敏捷基礎設施(Agile Infrastructure)和十二要素(The Twelve-Factor App)等幾大主題,不但包括根據業務能力對公司進行文化、組織架構的重組與建設,也包括方法論與原則,還有具體的操作工具。采用基于云原生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業務根植于云或遷移到云平臺,從而享受云的高效和持續的服務能力。
二、DevOps(Development & Operations)
DevOps是一組過程、方法與系統的統稱,用于促進開發、運維和質量保障(QA)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與整合。它是一種重視“軟件開發人員(Dev)”和“IT運維技術人員(Ops)”之間溝通合作的文化、運動或慣例。通過自動化“軟件交付”和“架構變更”的流程,來使得構建、測試、發布軟件能夠更加地快捷、頻繁和可靠。DevOps的出現是由于軟件行業日益清晰地認識到:為了按時交付軟件產品和服務,開發和運維工作必須緊密合作。
三、CI/CD(Continuous Integration/Delivery)
CI(持續集成)是一個讓開發人員將工作集成到共享分支中的過程,從而增強了協作開發。頻繁的集成有助于解決隔離,減少每次提交的大小,以降低合并沖突的可能性;CD(持續交付)是持續集成的擴展,它將構建從集成測試套件部署到預生產環境。這使得它可以直接在類生產環境中評估每個構建,因此開發人員可以在無需增加任何工作量的情況下,驗證bug修復或者測試新特性。一旦部署到staging(預發布)環境中,就可能需要進行額外的手動和自動測試。CI/CD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開發團隊的生產效率,縮短了開發周期。其敏捷、穩定、可靠的特性,也越來越被企業所青睞與需要。
四、十二要素(The Twelve-Factor App)
十二要素是由Heroku創始人Adam Wiggins首次提出并開源,并由眾多經驗豐富的開發者共同完善,這綜合了他們關于SaaS應用幾乎所有的經驗和智慧,是開發此類應用的理想實踐標準。它定義了一個優雅的互聯網應用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和云原生有異曲同工之處。
五、微服務(MicroServices)
微服務是一個新興的軟件架構,就是把一個大型的單個應用程序和服務拆分為數十個微服務。一個微服務的策略可以讓工作變得更為簡便,它可擴展單個組件而不是整個的應用程序堆棧,從而滿足服務等級協議。微服務是SOA架構下的最終產物,該架構的設計目標是為了肢解業務,使得服務能夠獨立運行。微服務設計原則:1、各司其職 2、服務高可用和可擴展性。
六、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是一個組件模型,它將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單元(稱為服務)進行拆分,并通過這些服務之間定義良好的接口和協議聯系起來。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進行定義的,它應該獨立于實現服務的硬件平臺、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這使得構建在各種各樣的系統中的服務可以以一種統一和通用的方式進行交互。
七、敏捷基礎設施(Agile Infrastructure)
敏捷基礎設施是指使用腳本或文件配置計算基礎設施環境,而不是手動配置環境的方法。無需運維人員,全部自動化,通過容器封裝環境,開發人員可以直接將所有軟件和依賴直接封裝到容器中,打包成鏡像,生產環境直接部署鏡像。可以實現所有環境都一樣。容器調度平臺管理容器,資源利用率更高,通過配置文件描述環境,例如我要部署8臺Nginx,端口是什么,鏡像用哪個,日志放在什么地方,配置文件用哪個,部署在什么地方等等,都可以直接描述出來。注意,這個描述文件以前是運維干的,現在開發就能搞定。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