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紅利驟減的背景下,以云計算為代表的企服業務成為了一眾互聯網巨頭增長的希望。過去數年間,各互聯網大廠的云計算業務也并沒有愧對這份期許,紛紛頂著遠超海外同行的增速高速運轉。
然而,當下的局面卻與過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增速一直無法跑贏國內玩家的海外云廠商,卻仍延續著增長勢頭,一來一去間,兩邊的差距正在逐漸被拉大。
這其中,騰訊云顯得格外焦慮——自2022年*季度增長乏力之后,第二季度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停滯不前,過去遠高于行業的增速終只是曇花一現。
相比份額穩居國內*、已然開始盈利的阿里云,騰訊云不但尚未實現盈虧平衡,市場份額亦被華為云后來居上。在此背景下,騰訊云通過組織結構調整求變,試圖走出頹勢。
壓力下的新變局
互聯網大廠云計算業務的主流客戶,正與之一并陷入互聯網寒冬中難以自拔。
眾所周知,云計算廠商的生態引力,對拉動泛互聯網客戶格外有效,很長一段時間內,背靠電商體系的阿里云,客戶面都以電商、零售行業的企業居多,騰訊云則是憑借騰訊在泛娛樂社交賽道的優勢地位牢牢圈住了游戲、音視頻戰場。
騰訊曾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云計算業務近五成營收來自互聯網企業,而國內亦有近五成游戲公司使用了騰訊云的能力。然而,無論是音視頻也好,游戲也罷,這些曾經為騰訊云密集產出客戶的行業在當下都活得相當艱難。
尤其是硬撐了近一年版號荒的游戲領域,不僅一批批中小型游戲企業紛紛倒下,即便是大型企業,亦尚未走出版號的陰影——巨大的不確定性下,新游戲立項數量驟減,老游戲缺乏增量,一眾游戲廠商困于周期,收入下滑,自然也不再有往日急切的“上云”需求。游戲產業尚且如此,另一大戶教育行業,更是在雙減大背景下走向黑夜。
基于此,騰訊高管亦在財報會議上坦言:“云業務客戶所屬的垂直行業中,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的還是互聯網,當然宏觀經濟環境對于某些企業客戶也有沖擊,部分已經簽署合約的用戶也受到了影響。”
而除了昔日客戶萎靡不振外,國內云廠商亦面臨著大客戶出走自立門戶的困局。字節跳動作為阿里云曾經的大客戶,已然通過火山引擎步入了云計算河流,雙方的關系亦從合作伙伴逐漸變成了競爭對手,而騰訊云面對的則是美團的反水。
雖說美團最終被新玩家入局的難度,以及云計算行業燒錢的現狀所勸退,主動放棄美團云,但對騰訊云而言矛盾已然爆發——行業收縮的大背景下,大客戶們紛紛面臨著生存、盈利考驗,對成本的管理愈發嚴苛,這不僅導致大客戶關系越來越難處理,新晉大客戶更是寥寥無幾。
一面是公司投射的高期待,一面是背負期待卻滯漲的業績,裹在中間的騰訊云不得不尋求破局之法。今年7月12日,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宣布成立政企業務線,由公司副總裁李強出任政企業務線總裁,將精力著重放在政務、工業、能源等非互聯網領域。
此外,近日坊間亦傳出原阿里云國際非洲中東總經理胡丹加入騰訊云,擔任副總裁一職的消息,這被外界廣泛解讀為騰訊云正在為出海做準備。
兩番調整,本質上指向同一目標,即尋求增量。只是,在云計算廠商高度內卷的當下,對騰訊云而言,開辟一條新的增長曲線或將難言輕松。
互聯網的to G現實
不斷挺進政務市場的騰訊云,看似將收獲眾多機會,但實際上,to G業務并沒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講。
原因有二,一方面,基于背景差異,當下的政務市場并不屬于騰訊云這派互聯網玩家;另一方面,政務市場需要的只是“賦能”,而非“掌控”,騰訊云倘若盲目切入,很有可能費力不討好。
云計算賽道中,to B市場與to G市場分屬兩類不同的邏輯,前者更注重經濟效益以及云服務商背后的生態,后者則更注重安全性與穩定性,格外看重云服務商的背景資歷——成都核酸檢測系統寧肯使用拉胯的東軟的方案,也不愿意使用互聯網巨頭產品。
盡管騰訊云乃國內云計算產業的頭部,可在政務市場,其資歷卻并不算硬。相比之下,擁有國資背景的三大運營商云、浪潮云等玩家則顯得順風順水。
一個簡單的例子,2017年,騰訊云布局政務云初期,曾以0.01元中標廈門政務外網專有云平臺項目。彼時,參與競標的企業報價集中在200-300萬區間,而騰訊云此舉,顯然旨在通過超低價強行切入自身資源匱乏的政務市場。
遠低于行業的報價能夠在短期內提升客戶數量,卻不具備長期延續性,終究是特定時代的產物,畢竟彼時騰訊云并無盈利任務,打法野蠻亦無可厚非。只可惜,虧本砸市場的騰訊云,并沒有砸出應有的“慣性”。時至今日,政務市場仍舊是騰訊云的痛點。
據中國經營網報道,過去一年全國公示的超1億元的政企數字化大單中,移動云、聯通云、天翼云三家收獲了200余個訂單,其中中國電信104個、中國移動68個、中國聯通34個,而騰訊云與阿里云均只拿到9個,差距相當明顯。
反映到數據層面,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聯通云同比增長143.2%,移動云同比增長103.6%,天翼云同比增長100.8%。可見,備受to G市場認可的運營商云,增速顯然已經跑贏了互聯網玩家。
反觀騰訊云,隨著盈虧平衡壓力的陡增,其已很難再靠低價路線取勝——不僅to G業務陷入尷尬,亦為后來者華為云做了嫁衣。
盡管華為云并沒有運營商云那般資歷,但其在政務市場并非新人,終端、通信方面的既往合作亦使其積累有一定的政企資源。因此,在騰訊云基本面遭創的背景下,華為云已然依托政務市場的增量逐漸實現了對前者的追趕乃至反超。
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國內云計算市場中,前四位玩家分別為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其分別占據了34%、19%、17%、9%的市場份額。不難看出,高速增長的華為云,已將騰訊云這個萬年老二又往下拉了一個身位。
另一方面,基于政務市場的特殊性質,云服務商很難向面對泛互聯網客戶那般低成本地復制解決方案。
一位政府數字化服務商告訴光子星球,由于大部分地方政府缺乏相應的組織架構,導致政府工作人員在數字化相關工作中難以明確職責分工,進而導致決策慢、落地執行難等問題。
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政府信息系統建設過于垂直,缺乏橫向連接,導致傳統政務數據碎片化程度較高,且不同職能部門間往往存在信息壁壘,顯著提升了云服務商的經營難度,使之在提供基礎的IaaS層的同時,亦將涉及內外部的PaaS、SaaS服務。
PaaS與SaaS層市場競爭局面相對寬松,毛利率表現也更好,但這兩塊業務還處于投入階段,技術轉化周期相對較長,距離商業化尚有一定距離。雖說在經歷一輪內部調整后,騰訊云的重心已逐漸向PaaS與SaaS傾斜,但下游客戶倘若未能跟上,其便會陷入費力不討好的處境。而當下于政務市場被邊緣化的騰訊云,所面對的正是這樣的局面。
亟需新故事
眼下的騰訊云,還有一條路,即出海謀求增量。
其實,騰訊云出海并非新鮮事,早在2019年,相關消息便已密集傳出。傳言中胡丹的到來,則更像是騰訊云出海的下一階段更為具象的信號。而之所以選擇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除了主動求變以外,亦有下游客戶需求的推動。
前文已述,游戲行業是騰訊云最為重要的用戶客群之一。當下國內游戲產業正在承壓,縱使是騰訊,亦在通過收購、增持國外游戲廠商等方式切入海外市場。而國內游戲廠商作為騰訊云的重點服務對象,自然也存在著廣泛的出海訴求。
因此,出海不僅是騰訊云的急需,亦是對其客戶的交代。只是,上述討論均局限于騰訊云原有的客戶,范圍相對較小。而一旦涉及維度更廣的行業及市場,騰訊云所面臨的競爭強度將上升數個量級,畢竟海外市場的主要對手,是AWS、微軟云、谷歌云等強悍的玩家。
換言之,騰訊云圍繞客戶訴求的小范圍出海,是尋益;而無視差距,不惜一切地殺入海外市場,就容易陷入持久戰。
就以電競賽事為例,為避免延遲卡頓、保證觀賽體驗,大型比賽的層層轉碼過程中,往往需要面對極短時間內的高并發流量,這對云端穩定性要求甚高。而今年9月,扛起騰訊海外游戲業務營收的《VALORANT》舉辦了全球冠軍賽,但為該賽事提供支持的不是騰訊云,而是AWS。
因此,出海或許能為騰訊云提供增量,但同樣面臨與更加強大對手的較量。而在to G、出海兩大出口均面臨競爭壓力的當下,騰訊云想要破解滯漲危機,似乎需要新的故事。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