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百度CEO李彥宏牽頭創辦的百圖生科舉辦北京中心實驗室開業儀式,首次正式對外披露其基于生物計算引擎de novo設計的免疫機器人(“ImmuBot”),實現對免疫系統的精準重編程,治療各種免疫相關疾病。
該機器人是一種靶向治療的產品,由多個免疫功能彈頭、組織導航彈頭、微環境傳感器、可編程控制器等構件組裝而成,能夠實現傳統抗體藥物無法實現的復雜作用機制。
來龍去脈
有消息透露,李彥宏計劃3年內融資20億美元,用于生物藥研發。該公司成立資金主要來源于李彥宏個人的資金以及百度風投原CEO劉維的個人資金。
之所以這樣做,他們希望超越一眾AI+制藥企業和大多數專注研發的中國創新藥企,做出原創的醫療產品。
對這一規劃,百圖生科CEO劉維表示,要成為造藥的新勢力,公司對標的是基因泰克。而對于產品的選擇,公司負責人表示,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針對身體異常,針對性地做出回應,但是隨著機體功能下降,可能出現各種健康問題。而百圖生科模擬自然狀態推出的免疫機器人,就是要調控失靈的免疫系統來治療疾病。
免疫機器人是什么
免疫機器人,相當于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現在的藥作用在單一蛋白上,去解決復雜的免疫問題,容易出現免疫逃逸、免疫耐藥等問題,對此,劉維認為需要更復雜的藥物作用機制,也就是通過機器人為免疫系統帶來更多蛋白,一個蛋白出現問題,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替補”。
技術的出現,可能會給醫藥行業帶來新的可能。
目前,創新藥研發越來越難,燒錢多,銷售額卻越來越不盡如人意,風險大、周期長,讓一般藥企難以為繼,而AI技術經過幾十年的迭代發展,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可以進行生物計算。
為了做出這個機器人,研究者需要靠生物實驗進行一輪一輪的篩選,利用生物計算的方式,在虛擬空間內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完成這種篩選,找出某種具有特異性的蛋白。然后給這些蛋白加上“傳感器”“邏輯門”等,就可以敏銳感知微環境,并在特定環境,比如腫瘤微環境中觸發。

在AI技術的基礎上,百圖生科正在構建一個大型的創新藥物資產組合,包括10余類自主靶點挖掘項目、30余個構件研發項目、10余個自主和合作藥物研發項目,涉及中國高發的胃癌、肝癌等大批腫瘤和自免疾病。
整個體系的驅動力量,就是“AI大模型驅動的高通量干濕閉環生物計算引擎”。囊括了萬億關系的多組學免疫圖譜、千億參數的蛋白質/免疫計算大模型、億級數據生產量的高通量免疫模擬實驗系統等關鍵技術。免疫機器人正是依托此產生的。
據悉,該產品預計將在明年進入臨床。
百度的大野心
醫療和醫藥都是相對保守的行業,醫藥也不像互聯網、消費品,不應該采取刺激消費的方式。
李彥宏在醫藥領域早有野心,在2015年就創辦了醫療事業部,后來雖然裁撤了醫療事業部,但是仍然在相關領域投資。劉維也表示,“最終我們要人造免疫系統。”
但是,一個科技企業跨界進入制藥行業,毫無新藥研發經驗,靠招人和投資就能做出好產品嗎?AI技術殺入創新藥研發,真的就能讓新產品水到渠成嗎?
且不說醫藥研究難度多大,目前科學界對免疫體系的了解也不夠,AI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還在起步階段,甚至連AI技術本身都算不上成熟。
當然,醫藥研發肯定有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必要性,但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在資金方面,百度比絕大多數公司都有優勢,但是整個大數據靠百度一家無法完成。
按照理想的路子,需要中國科研有雄厚的基礎,需要主流藥企加強研發投入,這不是一家“造藥新勢力”可以完成的。
互聯網的打法并不適合醫藥,百度或許會給中國新藥研發提供新的思路,但不一定是新產品。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