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件回顧
據外媒披露,印度首家晶圓廠可能會于近期在卡納塔克邦開工。
早在今年5月,就有消息透露,國際半導體財團ISMC將在印度投資30億美元建立晶圓廠。如今基本算塵埃落定。
資料顯示,ISMC是Next Orbit風投基金和芯片制造商Tower Semiconductor的合資企業。其中Tower Semiconductor于今年2月被英特爾收購,換言之,這個項目也可以被視作是英特爾正式在印度投資芯片制造廠的一步棋。
一旦這家晶圓廠落成,印度國內就擁有了第一家芯片制造廠。在披露計劃里,這家芯片工廠預計月產能為4萬片12英寸晶圓,初期目標是生產65nm工藝,主要用于汽車芯片和軍用芯片等。盡管工廠是外資投資且生產工藝并非尖端,但至少可以證明印度本土有了芯片生產的能力。
芯片產業在國民經濟和國家戰略安全方面的重要性無需贅言。近年來,印度政府也開始將半導體研發和制造納入重點發力領域,試圖在全球芯片產業賽道加碼,但芯片制造從來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印度的“芯片夢”真的能落地嗎?其發展計劃真的能支撐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野心嗎?
2、100億美元的補貼
雖然曾有印度研究機構公開發言:印度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將在半導體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事實上,印度本土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基礎極為薄弱。
盡管印度的班加羅爾曾一度被譽為“印度硅谷”,在鼎盛時吸引了包括英特爾、谷歌、AMD、微軟、蘋果等在內的四五千家高新企業進駐,聚集了一批頂尖的芯片設計公司,但印度依然沒有芯片生產能力。
作為一個松散的聯邦制國家,印度完全沒有高效的執行力來推動工業發展,其工業化進程一直停滯不前。但就在2018年,以總理莫迪為首的印度政府提出了“趕中超美,重整芯片行業”的口號。孔雀之國的“芯片夢”就此初露端倪。
之后數年,半導體芯片短缺漸漸成為全球矚目的話題,同時新冠疫情帶來的供應鏈沖擊也引發了系列的連鎖反應,莫迪政府則開始計劃大力扶持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一方面,努力吸引國際芯片巨頭投資印度,向印度轉移技術和生產線;另一方面,鼓勵印度本土企業在具有優勢的領域建立產業基礎。
2021年12月,印度政府推出了一項價值7600億盧比(約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這一大手筆涵蓋了半導體生產、顯示器生產、半導體設計等若干子計劃,以期在印度構建可持續的“半導體和顯示器制造生態系統”。
在2022年舉行的首次“印度半導體大會”上,莫迪更是提出要在未來幾年讓印度成為全球半導體的中心。除聯邦政府外,印度地方政府也格外主動。具有營商傳統的西印和南印政府承諾凈水、電力、物流保供的同時,還競相推出稅收減免、產量補貼等主動讓利政策。而這種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也的確吸引了不少財團和企業。
除了前文所述的ISMC之外,瓦丹塔與富士康也于今年2月成立了合資企業,計劃聯手進軍印度的半導體產業;7月,新加坡投資集團IGSS Ventures稱,將投資32.5億美元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建立一個半導體高科技園區,其中包括一個晶圓廠;9月,中國臺灣芯片巨頭鴻海集團和印度礦業及制造業集團Vedanta達成總額194億美元協議,在印度建造芯片廠,主要生產芯片和顯示器……
除了吸引外商來印度建廠之外,印度還致力于打造本土的芯片工廠。Sahasra Semiconductors已經投資75億盧比建立存儲芯片工廠,這同時是印度首家從零搭建起來的芯片工廠。
3、自信還是盲目自信
不可否認,除了下血本的激勵計劃之外,印度在芯片賽道確實有其優勢。
人才儲備。據印度IT和電子部長稱,印度有近5.5萬名設計半導體工程師為不同的公司工作,占了全球芯片設計師的20%。而且全球頂級的25家半導體設計公司幾乎都在印度有研發中心。由此可見,雖然制造方面非常薄弱,但在設計方面,印度的基礎實力頗為雄厚。
消費市場。印度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有數據顯示,2021年價值為272億美元,到2026年將達到640億美元,這對于半導體廠家而言是不小的誘惑。
印度在芯片領域的野心并非是無根浮萍。根據印度電子和半導體協會 (IESA) 2022年4月的報告,到2030年,印度可能在全球550-6000億美元的半導體制造市場中占85-1000億美元。
目前能看到的是,印度在芯片設計方面已打下了一定基礎,在芯片制造方面正躊躇滿志,在核心技術方面尚未有突破性舉措和進展。這幅芯片藍圖的底色到底是自信還是某種程度上的盲目自信,外界多少會有評斷。但無論是基于什么,印度在芯片領域的加碼都有其多重目的。
首先,契合其國內經濟轉型發展的需求。印度國內制造業發展水平和對全球產業鏈的參與程度并不算高。在半導體產業方面,印度早在21世紀初就做過相關努力,但囿于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進程的遲滯,以及在與其他有先發優勢的東業經濟體的競爭中處于下風,導致其在芯片領域的發展一直磕磕絆絆。但隨著印度國內消費電子產業的迅速發展,本土芯片需求極速上升,內需的擴大促使印度政府下定決心發展本土芯片產業,這不僅有利于在本土截留豐厚的利潤,也符合印度更多地參與全球產業鏈的戰略需求。
其次,美國對華在芯片領域的“卡脖子”行為促使印度加速了行動。一方面,印度在這種極限的技術打壓中會警醒:美國打壓中國芯片產業不僅僅是出于經濟層面的威脅,更想通過斷供芯片破壞中國高精尖領域的戰略潛力,作為鄰邦的印度必然會意識到,即使風險巨大也必須建立本土芯片產能,從而減少對芯片進口的依賴;另一方面,美國對華的壓制實際上也為印度政府提供了替代之機。在疫情、局部戰爭、貿易戰升級等因素的疊加下,印度更加希望做強本土產業,并在合適的時機更多參與到全球供應鏈中,讓更多資本、技術、人才轉移到印度本土,從而獲得更多戰略讓利。
4、注定是一場豪賭
在全球芯片市場中,印度是否會成為一條讓格局重置的鯰魚?目前來看,前路尚不明朗。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毛克疾認為,第一,美國、歐盟、英國、日韓都以“在岸生產”為導向,投入百億乃至千億美元擴大本土芯片產業。這必將大幅推高全球芯片總產能,擠壓基礎薄弱的印度芯片產業。第二,芯片產業對水、電、物料供給的容錯率極低,生產的任何中斷都可能造成上百萬美元損失。這對印度的基礎設施無疑構成重大挑戰。第三,芯片產業投資強度極大,雖然莫迪政府承諾百億補貼,但分到不同環節不同項目,實際投入量難以滿足需要。
在這一輪全球芯片競爭中,印度想在這個領域的闊步前進很可能只存在于預期之中。但未來會如何,我們依舊可以保持觀望。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