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不倒只管推?
01 連續巨虧背后
賽力斯(601127.SH)前不久發布的2022年業績預告中,預計歸母凈利潤虧損在35億元至39.5億元區間。
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問界,一直是賽力斯的亮點。而今面臨巨虧,一時間“華為坑慘賽力斯”、“賽力斯陷入華為美麗陷阱”等說法甚囂塵上。
賽力斯的虧損并不讓人意外,哪怕它有華為這個強力的合作方。
近五年,賽力斯的經營性虧損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
賽力斯2018年扣非凈利-1.52億元,2019年扣非凈利-8.84億元,2020年扣非凈利-23.08億元,2021年扣非凈利-27.93億元。即便以2022年扣非凈利以下限-38.5億元計,賽力斯累計已虧損近百億元。
賽力斯業績預告中的管理層解釋,可以理解為,受新冠疫情影響,產銷率未達預期,難以消化前期資本開支及各項中間費用。
紙面數字之外,問界鑼鼓喧天的銷售活動,也令人不禁聯想到這一切背后可觀的銷售費用增長。
2022年三季報顯示,賽力斯當期銷售費用高達30.83億元,同比增長306.99%,是研發費用9.06億元的3倍之巨。賽力斯將之歸因為“主要系高端新能源汽車廣宣費用、銷售服務費等增加所致”。
激增的銷售費用,支撐起激進的門店拓展速度。
電動工會的報道,截至2022年8月份,問界已進入國內171座城市,用戶中心(主要為購車用戶提供體驗、購買和售后服務)和體驗中心相繼落成700余家。
而到了11月底,根據東吳證券研報,問界在220個城市擁有銷售門店1168家,包括華為銷售門店996家和用戶中心172家。
無論是規模還是速度,問界在終端渠道布局猶如疾風驟雨。
對比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問界門店數超過三家新勢力之和。也就是說,借著華為的東風,賽力斯將華為海量的體驗中心和用戶中心充分用了起來,繼而快速完成營銷渠道鋪設。
華為線下銷售,主要靠授權代理商支撐。華為在全國授權體驗店超過10000家,截至去年10月,華為直營旗艦店在全國范圍內不超過10家,起的是品牌宣傳作用。
因此,涉及到門店建設拓展、展示場地、人員培訓、售前售后服務等,華為與賽力斯發動授權代理商短時間上馬所付出的精力與金錢代價,可想而知。
客觀地說,在本輪特斯拉、比亞迪掀起價格戰之前,賽力斯的運營已出現好轉趨勢。若銷量能夠持續提升,短期內扭轉虧損也并不令人意外。
2022年前三季度,賽力斯2022年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1.97億元,相較于前兩季度的合計3.15億元,第三季度“造血”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并且,隨著銷量的提升、規模的擴大,賽力斯的規模效應也開始逐步顯現,賽力斯毛利率改善明顯,在2022年前三季度達到了9.8%,大幅度高于去年同期的3.8%;公司凈利率則在2020年觸底后,維持在-15%的水平,并未進一步惡化。
02 食髓知味
從上述表現來看,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即便付出了短時間內的利潤虧損代價,仍然收獲頗豐。
若不與華為合作,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面對慘烈的市場競爭,可能連二線品牌都稱不上的賽力斯,在市場端慘敗的概率相當之大。
如果再加上在智能化、渠道鋪設、工廠建造等方面的巨額投資,這個虧損不一定會比目前要少。
這幾個地方統統自己干的昔日新能源車王者北汽藍谷(600733.SH),可以說是一個反面例子。
業績預告,北汽藍谷2022年預虧為52億元到58億元。2022年全年銷量50179輛,僅相當于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在2022年初媒體溝通會上提出的10萬輛目標的一半。
不考慮比亞迪,蔚來汽車(09866.HK/NIO.US)、小鵬汽車(09868.HK/XPEV.US)、理想汽車(02015.HK/LI.US)、零跑汽車(09863.HK)、哪吒汽車這些品牌,2022年銷量均超過了10萬輛大關。
賽力斯并非不具備北汽新能源那樣的一套完整生產工序。雖然擁有30余年的零部件、整車制造技術以及一套完整的生產供應體系與全國領先的智慧工廠,但在市場端卻并不引人注目。
其主打的微卡、微面產品,離私家車消費者較為遙遠,且未產生過五菱宏光那樣的超級爆款。
賽力斯在乘用車端的努力效果一般,股價也長期處于低迷狀態。
或許正因于此,2019年,賽力斯選擇“沒有靈魂”地進入華為智選模式,與華為共同推出了問界品牌。
問界使用的是華為提供的智能座艙、ADS智能駕駛、網聯等核心零部件以及配套的各種云服務,并通過華為的渠道銷售。
賽力斯將科技含量最高的智能技術研發、利潤率最高的銷售、最直接觸達終端消費者的車機系統等核心要素,統統依仗華為完成,自己則全力做好生產制造。
最終,問界汽車登場一炮而紅——問界M5僅用87天就交付了1.13萬輛。問界M7車型更是在發布后4小時訂單就突破了2萬輛。
問界銷量暴增,不但給賽力斯營業收入帶來同比翻倍的暴增規模,也刺激賽力斯股價走出漲幅超過89%的第二波上漲。當賽力斯與華為確認合作后,一波近十倍的漲幅閃瞎了股民們的雙眼。
如此巨大的收入增幅與股價漲幅,對于與華為合作前的賽力斯來說,是一個不敢想象的事情。
股價暴漲,股東收益巨大。賽力斯第二大股東東風汽車集團于2022年12月22日至28日以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了股份2470萬股。按照40元左右的股價推算,東風汽車集團至少套現10億元現金。
與巨頭合作、嘗到巨型甜頭的賽力斯,繼續深度擁抱華為——今年2月25日,華為與賽力斯(601127.SH)在深圳簽署深化聯合業務協議,雙方將推出全新平臺并在后續陸續推出多款全新車型,聯合業務目標是在2026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銷100萬輛。
雙方正式官宣,至少到2026年底,華為與賽力斯都將繼續“抱團”造車。
03 刺刀見紅
蓋章定論后,此前“華為拋棄賽力斯”、“華為擁抱江淮新歡”、“賽力斯遭邊緣化”等負面預期煙消云散。
受此消息刺激,3月1日,賽力斯股價上漲3.59%,一掃之前連續多天的頹勢。
但長期來看,賽力斯能否撐得起目前的市值規模、甚至再次出現大幅度上漲,還取決于銷量能否繼續保持增長。
新年剛過兩個月,新能源車價格戰已如火如荼。雖有華為加持,但賽力斯的銷量若要在2026年達到余承東在接受采訪時承諾的百萬級別,還有曲折的路要走。
尤其是面對特斯拉(TSLA.US)與比亞迪(002594.SZ/01211.HK)的降價沖擊,問界汽車到底能有銷量幾何,尚需要觀察。
2022年10月24日特斯拉首次官宣降價后,當月問界銷量尚有12018輛。次月,問界銷量迅速下滑到8260輛,環比降幅超過30%。
2023年1月6日,特斯拉中國再次打響價格戰,對國產Model 3后驅版和高性能版,及Model Y后驅版、長續航版、高性能版等五款車型下調售價。其中,Model 3最多下調3.6萬元,Model Y 長續航版降幅則達到驚人的4.8萬元。
問界也迅速跟進了本輪價格戰——1月13日,問界M5宣布起售價調整為25.98萬元起,M7起售價調整價為28.98萬元起。
但一個令人難受的地方在于,同為主打智能化的新能源SUV車型,Model Y 與問界M7的目標客戶高度重合。調價后Model Y 25.99萬元的起價,已經明顯低于問界M7,乃至威脅到問界M5的價格區間。
根據賽力斯發布的2023年1月產銷快報,全月新能源汽車銷量4885輛,環比2022年12月10143輛的銷量,降幅高達52%。
雖然2月問界銷量回暖至6577輛,同比增長103.69%。這個銷售規模,依然難以重現特斯拉降價前的盛況。
頭部車企降價,對問界銷量的沖擊非常明顯。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最讓問界汽車煩惱的,可能并不是特斯拉,而是國產巨頭比亞迪。2月10日,比亞迪秦PLUS DM-i 2023冠軍版正式上市,起售價降低至9.98萬起,直接擊穿了混動車10萬元的心理防線。
2月25日,比亞迪王朝系列也開始了降價動作,老款車型的優惠幅度在1萬元以上,部分熱門現款產品也有上千元的優惠。
售價同在20萬+的比亞迪漢系列、唐系列等熱賣車型,基本已與問界處于同一個價格帶。
《智能網聯汽車網》報道,比亞迪將在2023年挑戰400萬輛的銷售目標。與特斯拉此前連續降價類似,若首次降價沒有起到預計的效果,不排除比亞迪連續降價的可能性。
在特斯拉、比亞迪兩位王者連番沖擊下,眾多國產新能源車企這一年的倒春寒分外漫長。
余承東在接受《問界》記者采訪時明確提到,華為將不會參與20萬以下車輛的市場競爭。這大概率意味著,問界將不會采取業界通常的“先沖高端立品牌+中低端走量”的打法。
華為的智能化優勢,將不會用在10萬+價格帶降維打擊以獲得更多銷量——只能硬著頭皮來與特斯拉Model Y 、比亞迪漢等對手展開刺刀見紅的比拼。
曾有傳聞稱,小康股份內部人士表示,小康股份高層希望華為能夠收購賽力斯。但筆者認為,在華為一再重申“不造車”、并與多個主機廠推進實質性合作的情況下,華為收購賽力斯的概率很低。
雖遭連續巨虧,但賽力斯已經累積了三座智慧工廠的優質家底,問界也開始逐步顯示出規模效應。抗住壓力、選擇擁抱華為大腿,亦稱得上是一種選擇。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