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眼看著身邊的鞋廠同行都在做跨境電商,李瑞與王莉夫婦經常羨慕不已。
他們的家鄉福建晉江被譽為“中國鞋都”,每年的運動鞋產量超過千億雙,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腳上穿的是來自晉江鞋廠生產的運動鞋。
但與產品遠銷全球的傲人成績略有不符的是,晉江的大部分鞋廠是只有幾間自有廠房、幾百名員工的中型企業。隨著行業內同行競爭的加劇,原本穩固的客戶被不斷搶奪、分割,大部分鞋廠在國內市場能夠獲得利潤越來越薄。
這也是當地許多鞋廠轉型跨境電商,拼命想要突破海外銷路的緣由。
李瑞與王莉的內心自然也蠢蠢欲動,然而每次一想到自己的線上銷售經驗都不足,對于國外市場的布局與規劃更是無從下手,便只能作罷。
出海,向來是一門拼財力、拼精力、拼智力的生意,對于諸多想要分一杯羹的普通中小賣家而言,海外市場猶如一座地平線上閃光的金山,該坐哪條船、怎么坐船過去,這不只是擺在李瑞與王莉夫婦面前的問題,更是擺在無數個中國賣家面前的問題。
誰說“跨境小白”不能出海
把一個從未接觸過跨境的小白商家,變成一個跨境電商大買家,一共需要幾步?
放在以前,這個商家至少要過五關:
一是自己去消化、理解跨境平臺的政策、玩法,每個平臺甚至銷售的國家、地區都有不同的規則,稍不注意,就可能觸碰到規則紅線,輕則罰款,重則關店;
二是面對一群文化、習慣與境內迥然不同的消費者,還要想辦法獲取流量,如何做好營銷投放、幫助自己的產品找到用戶;
三是物流,盡管跨境物流已經比較發達,但仍然比國內物流的復雜度提升了數倍,考驗著賣家能不能找到一個在履約效率、服務能力和費用上比較平衡的解決方案;
四是跨境的結算與支付、五是無處不在的“跟單”與價格戰......實際上,一個跨境賣家要熬過遠不止這些,才算在行業里站穩了腳跟。
而嘗試過做跨境電商的賣家們都很清楚,“跟對人,走對路,做對事”的重要性。面對復雜的海外市場環境,選擇一家成熟且穩定的跨境平臺,無疑能在出海早期,幫助自己解決許多難題——讓中小賣家從單槍匹馬“過五關”,變成了有大平臺保駕護航的easy模式。
李瑞與王莉做出海的轉機,就出現在去年5月。在朋友的推薦下,他們發現還有平臺“0基礎也能做”,這個平臺就是憑借做跨境時尚品牌而大獲成功的SHEIN。
據李瑞回憶,在與SHEIN合作之前,夫妻二人連基本的發貨流程、備貨、時效都不知道是什么,是完完全全的“跨境小白”。但即便如此,SHEIN的買手團隊還是給予了充分的耐心與幫助,全程提供引導式服務,無論是新手指南、問題答疑、官方社群,還是從開設店鋪到營銷指導的全環節,均有SHEIN的團隊提供相關指導課程。
通過如此緊密的賣家+平臺的合作模式,SHEIN能夠幫助本身具備供應鏈生產優勢,但海外銷售能力卻較弱的賣家實現0成本出海開店,并在短期內將其產品銷往SHEIN已經覆蓋到的全球150個國家及地區。
一整套的操作下來,僅入駐平臺半年的李瑞與王莉夫婦,如今已經實現了日銷千雙的業績,并大膽將2024年的日銷目標定位上萬雙,決心實現十倍級的增長。
隨著SHEIN在今年以來頻頻發力平臺化業務,并在今年5月初正式上線了“半托管模式”,曾是SHEIN專屬的跨境武器的“敏捷供應鏈模式”,也正在逐步通過與賣家合作的方式,遷移復用至更多剛剛起步的跨境賣家身上,助力每一個跨境小白成長為跨境大賣。
從一個商家,到一大片商家
張敏家中的工廠位于浙江臺州,當地是全球知名的產業帶,主要生產眼鏡產品。過去十幾年,家里的眼鏡工廠在父輩的經營下,主要銷售渠道是傳統的線下外貿訂單,沒有做電商的經驗。
“有產品但不知如何在線上銷往海外”,不論是浙江臺州的眼鏡,還是福建晉江的運動鞋,在諸多國內產業帶中,大批賣家都存在著共同的困境。
來自行業的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有超過1100個產業帶,但交易額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帶卻只有50個,這意味著大部分的產業帶賣家雖然有著極強的生產力、能打的供應鏈,但是在銷售業務上缺乏經驗。無法突破海外銷售渠道,自然也就無法跑通傳統工廠轉型的第二增長曲線。
幫助產業帶找到出海的路,還得靠平臺。國家商務部今年上半年出臺的《拓展跨境電商出口、推進海外倉發展的若干措施》,強調未來將重點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鼓勵傳統外貿企業轉型跨境電商,支持頭部企業帶動上下游供應鏈協同發展。
作為有著十余年出海經驗的SHEIN,在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海外流量后,正朝著“自營品牌+平臺”的雙重模式演變。傳統工廠有產品,SHEIN有跨境經驗,二者攜手共進退,顯然是兩全其美之法。
2023年9月,SHEIN推出了“500城產業帶計劃”,從銷售、市場、運營、物流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傳統產業帶賣家出海,目前已經有超過300家產業帶賣家參與其中,并取得了顯著的銷量增長。
在SHEIN的幫助下,廠二代張敏已經成功帶領自家眼鏡工廠邁入跨境電商行業。與傳統的外貿渠道相比,其在SHEIN的線上渠道獲得的銷售份額已經提升到了近50%,日常月銷幾百萬元,高峰期月銷甚至達到900萬元。
在張敏看來,通過SHEIN做跨境生意的最大好處就是:“自己只需做好產品,SHEIN會分擔其他的壓力。”對未來的出海路,張敏也愈發自信:“還沒看到天花板,相信SHEIN的潛力遠不止于此。”
SHEIN的確沒有打算就此止步。今年6月,SHEIN“希有引力”全國產業帶賦能計劃正在提速推進。
目前,SHEIN已經在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山東等制造業強省的13個城市、20多個重點產業帶進行近20場招商及合作,涵蓋家電、家裝、服飾、百貨、玩具、嬰童、寵配等眾多品類,預計2024年內SHEIN將在全國產業帶舉辦多達150+場招商與賦能活動。
積蓄了大量資源與經驗后,SHEIN正試圖展開更大規模的跨境賦能,將產業帶賣家集結起來,引領更多的特色產業帶集體走出國門、走向海外消費者。針對特色產業帶的新品、優品,SHEIN將重點提供新品流量扶持以及時尚紅人推薦,并為不同產業帶賣家配置相應的系統性培訓、7*24小時客服、買手幫扶、官方社群、營銷活動等支持。
從出海賣貨,到品牌出海
在SHEIN的帶動下,產業帶賣家的格局與視野也逐漸變得開闊,隨著產品銷量的飛速增長,不少賣家開始將目標瞄向了更高處——做品牌。
在品牌的打造上,SHEIN早就在海外做得風生水起,給有志于在海外打響品牌的傳統工貿企業“打了樣”,有著同樣能夠復制給更多產業帶賣家的“品牌方法論”:
首先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這樣才能及時調整生產策略;其次是要小件測試,按需供應,從而靈活滿足海外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與此同時,還需要利用社交媒體、KOL等媒介,利用口碑傳播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對于在SHEIN平臺上做跨境生意的產業帶賣家,如果能將這套方法論熟練運用,再結合上SHEIN的平臺流量賦能,就有極大的可能性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品牌。
箱包類賣家常若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常若然的品牌店鋪里,箱包產品分為三類,其中有50%是大眾日常款,20%是個性實驗款,還有30%則是專門為SHEIN的用戶定制的款式。這實際上就是運用了SHEIN的品牌方法論中“小件測試、按需供應”的辦法。
而在產品的宣傳方面,常若然將品牌LOGO打在了每一張商品圖上,并借助SHEIN帶來的龐大流量,很快建立起了高粘性的粉絲群體,打響了自家品牌的名號。
有了平臺作為堅實的出海后盾,越來越多的賣家邁出了創建品牌的勇敢一步,成功的故事也正在涌現:原本給歐洲高級精品連鎖店供貨的飾品商家,在SHEIN上嘗試以自己的品牌銷售后,很快年銷售額就達到了3000萬;銷售電子產品的深圳賣家在SHEIN的供應鏈賦能下出海成功后,其自己創立的時尚電子品牌,在北美和東歐都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通過跨境電商平臺——用戶的反饋可以通過平臺直接抵達商家,商家可以根據用戶的最新需求調整產品;商家的營銷和品牌動作,也可以借助平臺直接觸達消費者,不必再依賴經銷商渠道。
這也是中國企業擁抱走出國門的浪潮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借助SHEIN等平臺出海,讓更多中國中小企業,有了在海外發達市場與最成熟的海外品牌競爭的機會,擴大經營的半徑,同時也接受更復雜的挑戰,推動企業去提升綜合運營能力、對供應鏈的把控力、對用戶需求的敏銳度。
而當通過出海打破“內卷”成為每一個制造企業的必修課,SHEIN的平臺價值,也將被更多人發現和重視。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