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辦的人工智能行業盛會“2024北京智源大會”上,零一萬物CEO李開復與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智源學術顧問委員張亞勤進行了一場尖峰對話。
在對話中,李開復強調,大模型是AI有史以來最大的革命,人類能夠用更多計算和數據不斷讓它增加智慧,目前還在推進中,這是令人振奮的事情。當然挑戰也非常多,例如當前主要靠算力推動,使得掌握GPU資源的國家處在優勢地位;再如因為數據問題,大模型不知道“最近一年發生了什么”。當然,隨著人類社會加大研究,李開復對大模型的未來十分樂觀。
張亞勤則談到,大模型做對了三件事,還需三大改進。
做對了哪三件事?一是規模法則(Scaling Law),得益于對海量數據的利用以及算力的顯著提升,再加上現在的Diffusion和Transformer架構能夠高效地利用算力和數據,使得“飛輪效應”得以正循環。盡管有人質疑Scaling Law在2~3年后是否仍然有效,但至少在未來5年里,它仍將是大模型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是“Token Beist”。在大模型中,“Token”是一個基本元素,無論是文本、語音、圖像、視頻、自動駕駛,甚至是生物領域的蛋白質和細胞,最終都可以抽象為一個Token。Token之間的訓練、學習和生成是核心環節,這與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工作原理相似,無論執行何種任務,其基礎機制都是相同的。
三是通用性。通用性不僅體現在文本處理上,還擴展到了多模態領域,甚至可以生成如蛋白質等復雜結構。此外,它在物理世界(如具身智能)和生物世界(如生物智能)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此外大模型還需要做三大改進。一是效率,人類大腦擁有86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有數千個突觸連接,卻只需要20瓦的能量,重量還不到三斤;而大模型還依靠大量堆積GPU,需要建立真正的商業模式,大幅度提升效率。
二是大模型沒有真正理解物理世界。當前做的再好的大模型,在生成式和對世界真實的表述之間存在矛盾,人類需要探索如何將生成式的概率大模型與現有的“第一性原理”或真實模型、知識圖譜相結合。張亞勤認為,未來 5年會有全新的架構替代現在的Transformer和Diffusion模型。
三是欠缺邊界。大模型現在不明白“我不知道什么”,需要業界解決這個難題。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