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頻道 25 日晚播出《聯播調查・電動自行車限速成“擺設”?》節目,曝光了當前部分電動自行車門店解除限速的亂象。
據報道,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強制性國家標準,沿用了 2018 年提出的電動自行車設計速度最高每小時 25 公里的規定。經央視記者調查發現,這一規定雖然已經實施五年多,但落地執行效果卻打了折扣。
為了規避監管,一些門店通常建議顧客“先上牌,后解速”,解速之后,不管騎多快,儀表盤上的最大時速都是 25 公里。
在一家雅迪專賣店,店員表示在通過工具解除限速之后,速度安全提示音會消失。“你不說我們也會給你調,調完 40 多 km/h。”不過,也有門店對用戶提出的解限速要求產生了警惕。店員明確提出這是違法違規行為,不提供這項服務。
但在發現記者并非暗訪人員后,店員在記者離店之后又騎車趕上并稱可以幫助解除限速,“你想騎多快就騎多快。”
而經過調查發現,各家電動自行車都有專門的解限速工具,通過軟件或硬件解除速度限制,店家宣稱不會對電動自行車本身造成損害。同時,一些電商平臺上還有商家違規售賣解限速工具。
據IT之家此前報道,工信部曾對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主要修訂內容作出如下說明:
Q:為什么本次征求意見稿中電動自行車最高設計車速維持在 25 km/h?
A:俗話說“十次事故九次快”,車速過快是引發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本次征求意見稿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設計車速不得超過 25 km/h,主要是考慮如果車速過快,將直接增大交通事故發生概率,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騎行人做出相應避險動作的時間很短,且剎車距離也會相應變長,很容易與其他交通工具或行人發生碰撞,有時還會出現側滑、摔倒等失控現象,造成了許多人身傷害事故。
因此,將電動自行車行駛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是確保交通安全的重要前提。在購買和使用電動自行車時,消費者應嚴格遵守相關標準和法規要求,確保電動自行車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自覺抵制通過非法篡改提高最高車速的行為,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負責。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