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賽道上,AI不只是加速器,也正在成為內容創作者的“第二大腦”。本文聚焦兩個真實案例:
一個是治愈系圖文短視頻的爆款制造,團隊用AI實現選題拆解、圖像生成、配音剪輯等全流程提效,僅靠1人操作,即打造出播放量高達1400萬的作品;另一個則是“包租婆”IP的虛擬形象再造,通過AI驅動的形象生成與語音合成,強化角色記憶點,輕量化制作節奏拉滿。
這些案例背后,一方面展現了AI在內容生產中降本提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驗證了一個關鍵:創意和判斷力仍是爆款的分水嶺。AI能生成素材,卻無法取代人腦對節奏、共鳴的拿捏。這正是AI+創作者的協作黃金線——工具強大,方向仍需人來掌舵。
需要提及的是,本文案例和素材出自子鹿文化創始人子路在見實直播間的分享。
01
播放破千萬:治愈系短視頻爆火
短視頻領域是AI大顯身手的一個重要舞臺。從素材生成到成片制作,AI工具正在加速這一過程,但創意與內容的核心仍需人為把控。以下通過實例說明如何將AI應用于短視頻制作:
案例1:治愈系內容批量生產。
近段時間,各大平臺上涌現了許多“治愈系”風格的短視頻。某團隊抓準時機,在今年2-3月發布了幾條治愈短視頻,迅速爆紅:第一條視頻播放量高達1400萬,隨后幾條也紛紛破百萬。
這類內容的生產流程已經可以高度自動化:團隊選取一段溫暖治愈的文字,使用AI工具將其智能拆分成多句金句,再由AI分別生成相配的圖像,配合背景音樂和簡單轉場,拼接成圖文短視頻。
原本需要美工、剪輯器協作的流程,現在借助AI一人即可完成,大幅提升了產能。然而,選題和文字本身的感染力仍由人工把關——哪段文案最能引發共鳴,如何搭配音樂,這些決定內容成敗的細節離不開創作者的判斷。
案例2:虛擬形象IP打造。
AI圖像生成技術讓個人IP打造出“虛擬形象”成為可能。子鹿團隊制作的搞笑短視頻形象:以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經典角色“包租婆”為原型,用AI生成她的卡通形象視頻。
為增強記憶點,創作者刻意為形象添加了夸張的標志性元素:讓她脖子上掛著一串大鑰匙(替代原本的項鏈),手戴翡翠戒指等,通過這些符號強化角色辨識度。視頻用AI驅動角色口型并配音,一經推出引起觀眾注意。
這個過程中,AI幫助完成了形象繪制和口型合成等技術環節,但角色創意和差異化設計顯然出自人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完全AI驅動的動畫生成速度較慢、成本較高,團隊后來改為只制作靜態形象配上語音,將復雜度降級,以便更高頻地輸出內容。
這個取舍體現了AI應用的一個現實考量:在追求炫目的技術效果和內容生產效率之間,需要找到平衡點。現在還有創作者利用更加輕量的方式,比如簡筆畫火柴人動畫、“書籍會說話”之類的新穎形式蹭熱度,其背后核心依然是對內容創意的巧思運用。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AI確實降低了短視頻內容制作的門檻和周期,但真正決定內容能否“爆款”的,還是創作者對題材選擇和呈現方式的創造性。AI可以批量生產圖像和配音,但如果選題無聊或創意平庸,再多技術加持也難以打動人心。因此,將AI用于短視頻,要始終記住:效率提升服務于內容創新。善用工具加速生產,但絕不能因依賴工具而忽視了對內容本身的打磨。
當然,在短視頻領域使用AI時還需注意合規風險。近期國家網信辦啟動了“清朗”專項行動,加強對AI生成內容的監管。有些看似吸睛的玩法其實踩踏了政策紅線,務必避免。
例如,利用AI打造所謂“偽專家”形象來傳播醫療養生等內容,就是明確禁止的行為。又如偽造名人演說、虛構權威言論等,也可能涉及法律和道德問題。內容創業者應密切關注相關政策動向,確保AI應用不觸碰違規領域。
02
文案與腳本:平臺化定制與提示詞技巧制勝
除了視頻素材,文本內容創作同樣因AI而發生改變。從短視頻腳本、小紅書筆記,到直播帶貨的營銷話術,AI都可以參與撰寫其中的初稿。
但要讓AI寫出的文案達到可用甚至出彩的程度,對提示詞(Prompt)的設計和平臺規則的掌握非常關鍵。經驗表明,“讓AI明白你真正需要什么”,往往需要創作者提供清晰細致的指令和框架。以下分場景討論:
1)短視頻腳本生成:結構為王。
一個好的短視頻腳本通常遵循“三段式”結構:開頭幾秒用強吸引力的鉤子抓住觀眾、中段提供有料的內容保證觀眾看下去、結尾引導互動提升用戶黏性。在用AI生成短視頻腳本時,創作者應該預先把這些要素融入提示詞。
例如,可以這樣提示:“幫我撰寫一段15秒的短視頻腳本。要求:1)開頭3秒提出一個懸念問題,引發好奇;2)中間10秒以生動案例展開闡釋,語言風趣有吸引力,讓觀眾愿意看完;3)最后2秒以一句提問引導觀眾評論,并配一個反轉的小結論。”
通過如此明確地規定腳本結構和每部分的作用,AI生成的草稿就會有清晰的節奏感,而不會東拉西扯或頭重腳輕。
實踐中發現,如果只是泛泛地要求“寫一個短視頻文案”,AI產出的文本往往缺乏重點,需花更多時間二次修改。不妨把行業常用的內容模板轉化為提示詞,這樣AI相當于拿到了“寫作大綱”,輸出質量自然顯著提高。
2)小紅書筆記撰寫:融入平臺語言。
不同內容平臺有各自的社區文化和流行語風。在用AI寫作小紅書筆記、微博帖子等時,讓AI模仿平臺調性會讓內容更加本土化,減少機器腔。以小紅書的筆記為例,其爆款筆記往往有固定套路:標題包含表情符號以吸引眼球,正文按照“場景痛點-解決方案-實例-行動呼吁”來展開,并且常使用小紅書特有的親切用語(如稱呼讀者為“姐妹們”)。
因此,在提示AI時可以這樣描述:“扮演一位小紅書美妝博主,用親切隨和的語氣寫一篇分享筆記。標題中帶1-2個相關emoji表情。正文結構包括:開頭提出肌膚困擾場景→中段分享具體解決方案和產品經驗→結尾用一句話引導姐妹們在評論區交流。用小紅書流行的口吻,稱呼讀者為‘姐妹’或‘集美’,語言活潑接地氣。”
通過在提示詞中加入對平臺語言風格和內容模塊的要求,AI生成的筆記就會更貼近小紅書的爆款范式,而非千篇一律的通用文案。
這體現出一個原則:創作者本身對平臺有專業認知,才能教會AI說“地道的話”。只有對某個平臺的調性、熱門用語、排版偏好等爛熟于心,才能準確地將這些要素轉化為提示詞,讓AI輸出看起來仿佛出自一位有經驗的該平臺創作者之手。
3)模仿特定風格:搭建知識庫訓練。
在需要AI模仿某個知名IP或特定風格時,可以采用“示例訓練+風格分析”的方法。子路提到的一個思路是:先收集目標IP的大量歷史內容(如某抖音達人的所有文案),提取其文字稿,構建一個小型知識庫供AI參考。然后,讓AI分析這些文本的共同特點,如常用梗、句式、敘事結構和語氣等等,總結出該IP獨有的風格要素。最后,再要求AI基于這種風格來撰寫指定主題的新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風格模仿也要拿捏度:既要像,又不能失真。如果過猶不及地套用對方的梗,可能顯得生硬。理想的狀態是“神似而形不拘”,AI寫出的內容讓熟悉那個IP的讀者會心一笑,但又有你自己的主題。
無論采用何種AI寫作手段,最終人仍需充當把關人。首先,對AI的初稿一定要進行人工校審和潤色。AI難免會出現信息錯誤、用詞不當甚至邏輯硬傷,切忌不經思考直接發布。正確的做法是把AI當成資助你完成初稿的“智能小編”,你則是擁有最終決定權的主編。
尤其涉及數據事實、專業知識時,更要核實其準確性。其次,可以采取多輪次迭代的方法逐步逼近理想結果:先讓AI給出大綱,再要求它充實細節;或同時生成多個版本,自行取其精華。這種“人機協作寫作”的效率依然遠高于單純人寫,但質量上多了一重保障。
同時,在應用聯網型AI獲取資料時也需謹慎。某些AI工具具備聯網搜索功能,但如果不加以限制,可能抓取到不可靠的信息。除非對相關知識有辨別力,否則不建議輕易開啟AI的自動聯網搜索,以免將謠言錯誤也一并寫入內容。總之,善用AI但不盲信AI,才能讓它真正服務于內容創作而非制造麻煩。
03
工具選型與持續學習:打造專屬AI創作流程
面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AI應用,內容創作者應根據自身需求有的放矢地選擇,并不斷學習新工具以保持競爭力。
工具導航與素材選題方面,可以善加利用一些AI工具導航網站和選題情報平臺。例如,子路推薦了名為AIGC工具導航(aigc.cn)的網站,匯集了各類最新AI應用,方便按功能查找。對于經常苦惱“沒有素材可寫”的自媒體人,也有自媒體工作臺(zmt.cn)一類的平臺,每日匯總全網熱點選題,幫助激發靈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讓內容創作事半功倍。
保持學習則是另一個關鍵——AI技術更新迭代很快,新模型新功能層出不窮,今天領先的效率工具可能很快就被更優方案替代。例如,近期開源的圖像生成模型新版本在文字處理上有了長足進步;又如新的AI剪輯軟件能自動根據字幕生成卡點。這些技術進步都可能成為內容生產的新利器。
當然,學習新工具也要講求策略:聚焦于與你的內容形式和平臺相關的領域。如果你主攻短視頻,就重點關注視頻剪輯、特效和配音合成方面的AI應用;如果你經營圖文號,則多研究輔助寫作和制圖工具。沒必要貪多求全,每一樣都去試用,關鍵是在自己擅長和目標受眾所在的平臺上,實現“AI賦能”的突破。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專屬AI工作流程后,應當固化下來并不斷優化。
最后,莫忘創意初心。AI再強大,也只是輔助工具。真正能吸引和留住受眾的,始終是打動人心的內容。創作者應當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因為基礎生產力提升了,就有更多時間精力去打磨創意、優化作品。這正是AI賦能的意義所在——把人從繁重重復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專注那些機器做不到的事情。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