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影翎Antigravity
幾乎在影石宣布進軍無人機的同時,大疆也將目光投向了全景相機市場。
7月24日,大疆正式宣布其首款全景相機將于7月31日晚8點發布,宣傳語為“一寸見乾坤”。根據爆料顯示,Osmo 360采用了與影石產品類似的磁吸底座和雙鏡頭設計,支持錄制8K 30FPS或4K 120FPS的高質量360度全景視頻,其定位被外界普遍認為將直接對標影石的旗艦X系列。

圖源:大疆
值得注意的是,Osmo 360已獲得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認證,標志著大疆已為這款產品在海外市場的銷售鋪平了道路。而這恰恰擊中了影石的關鍵腹地,根據影石招股書顯示,2022至2024年間,其境外銷售收入占比始終維持在76%-81%的高位,是公司營收的絕對主力。
同時,大疆另一款新品Osmo Nano運動相機主打小型化和模塊化,其市場定位也被視為與影石的Go系列形成直接競爭。
面對大疆在全景相機領域的強勢切入,影石選擇了進軍無人機領域作為回應。然而,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大疆已建立起近乎壟斷的市場地位和強大的用戶心智認知,影石的破局難度可想而知。
可以預見的是,深圳兩大科技巨頭從錯位共存走向全面交鋒,無論最終勝負如何,這場千億市值的對決必將催生更創新的產品、更極致的體驗。
影石不想成為另一個大疆
這場看似突然的雙向跨界,實則是兩家巨頭在各自增長瓶頸壓力下的必然突圍。
影石今年一季度的財報數據揭示了其增長焦慮: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從2023年的103.7%驟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2.5%,凈利率也由22.8%下滑至13.0%。
事實上,在其上市招股書中,影石已明確向投資者提示風險:“若未來行業市場容量增長受限且公司未能拓展豐富產品線和應用場景,業務增長將受到限制。”
對于高度依賴細分市場的影石而言,拓展無人機等新領域已刻不容緩。
另一邊,穩坐消費級無人機霸主地位的大疆,也并非高枕無憂。近年來,用戶對其產品迭代速度的質疑聲漸起:2024年5月推出的旗艦機型Mavic 4 Pro,主攝焦段仍維持在28mm,用戶抱怨廣角視野不足;同年2月發布的Osmo Mobile 7P手機穩定器,與前代產品相比升級點有限。
尋求新的增長引擎和突破創新瓶頸,同樣成為大疆的戰略選擇。
兩者均以細分賽道“最強”的姿態,切入到“敵方”的最強陣營。兩家巨頭從敬畏對手到直面對手,既是市場競爭的必然,也是行業創新的契機。影石創始人劉靖康曾一語道破天機:“我們最大的不幸是賽道上有個大疆,最大的幸運也是有大疆。”
市場對影石的入局反響積極。在小紅書上,就有不少用戶發表了“多點品牌競爭利好消費者”,“影石入局,大疆終于不會再擠牙膏了”等相關言論。看來消費者對影石進軍無人機市場保持著積極的態度。

圖源:小紅書
但坦白來講,影石面臨的挑戰巨大。大疆的護城河深不可測。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3.8萬項專利構筑的技術壁壘,成熟的飛控、圖傳和避障系統,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認知,“消費級無人機就是大疆”已成為用戶心智中的定式。
同樣,大疆進軍全景相機也非易事。影石憑借在全景相機領域的技術積累,其“全景無人機”可實現傳統無人機無法企及的多維拍攝體驗。影石在AI算法、圖像處理和硬件小型化方面的優勢,使其無人機產品可能提供更智能的拍攝和剪輯體驗。
影石在該領域擁有連續六年全球第一的品牌認知,產品線覆蓋從消費級到專業級的全場景。大疆的Osmo 360能否撼動影石的統治地位,尚需市場檢驗。
雙方在對方領域的成敗,將取決于技術遷移能力與用戶需求把握的精準度。
面對交鋒,晚點LatePost在采訪影石劉靖康時,問到“在全景相機主戰場上與大疆正面交鋒,你覺得會有哪幾種結果?”
劉靖康回答:最好的情況是,能力提升,市場總量擴大,我們自己的銷量、毛利、收入、利潤等商業指標都增長。次一級的情況是,銷量還在升,但毛利下降,總營收和利潤仍增長。更差的情況是,公司的一些主要商業指標都會在一定階段內下降。
劉靖康還補充到:大疆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但我不想成為另一個大疆。
沖破圍墻,跨界融合才是終局?
有意思的是,大疆的跨界可不止是推出全景相機這么簡單,它還把觸角伸向了掃地機器人市場,推出了自己的ROMO系列。

圖源:大疆
更有趣的是,就在今年6月,原本在掃地機領域打拼的追覓,也被曝出正在悄悄研發全景相機。這樣一來,局面就變得非常微妙了:大疆、影石、追覓,這三家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各做各生意的科技公司,現在卻你進我的地盤,我闖你的后院,產品線突然就“打成了一片”。
大疆一邊做全景相機,一邊做掃地機;追覓反過來想進入全景相機領域;影石則直接瞄準了大疆最核心的無人機業務。這種互相“串門”的現象,生動地說明了一個大趨勢:行業的圍墻正在倒塌,技術融合的時代真的來了!
這其中,技術模塊化正成為行業趨勢演進的底層推力。影石將引以為傲的FlowState防抖技術與AI剪輯工具“FlashCut”整合進無人機系統,實現了“飛行中全景捕獲,后期自由取景”的顛覆性體驗。
大疆則把無人機上錘煉多年的避障算法注入掃地機器人ROMO,用純視覺方案替代傳統激光雷達,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挑戰著行業技術路線。這些遷移背后,是SLAM定位、影像處理、AI算法等底層技術的通用化成熟,如同樂高積木般,企業得以將技術模塊快速重組,適配不同場景。

圖源:追覓官方
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這種“技術復利”為什么在最近幾年突然變得這么頻繁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基礎技術成熟了,比如追覓就提出了“技術復利”的產品理念,如上文所說,就像蓋房子需要磚頭和水泥一樣,支撐這些高科技產品的底層技術,比如讓機器知道自己在哪里、怎么移動的定位導航技術,處理圖像的技術,以及做決策的AI算法,現在都越來越成熟和標準化了。這些就像通用的“磚塊”,砌成無人機、掃地機還是相機,差別沒那么大了。
其次是供應鏈給力了,現在想做個新產品,關鍵零件不需要自己從0到1研發。打個比方如果雷科技想做無人機,芯片可以用聯發科的,電池找欣旺達,做掃地機則可以直接找深圳的代工廠生產就行。成熟的供應鏈就像強大的“配件超市”,讓跨界造新品變得快多了,門檻也低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供應鏈信息顯示,影石無人機核心部件由國產供應商提供:主控芯片采用聯發科物聯網解決方案;云臺系統由大疆前結構工程師團隊參與研發;電池組來自欣旺達定制。
當然,核心部件的選定只是產品打造的基礎階段。將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尖端模塊,高效整合并發揮協同效應,才是真正決定產品高度的關鍵。這考驗的是企業對底層技術的消化能力、軟硬件協同設計的功底,以及對用戶場景痛點的精準把握。
表面上看,大疆、影石、追覓都在對方領域“橫沖直撞”,但背后的邏輯其實很清晰:技術本身越來越“通用”,就像一套好用的工具可以在不同地方施展拳腳,同時用戶也想要更新鮮、更強大的產品體驗。
這股融合的力量,并不是要把所有公司都變成無所不能的“巨無霸”。相反,它更像是在推動整個行業走向一個更開放、更強調合作、互相促進的新階段。未來誰能更好地玩轉這些“技術樂高”,定義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融合體驗,誰就更可能在這個新生態里贏得喝彩。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