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阿里影業首部主投的電影項目,《擺渡人》的市場表現不斷吸引著業內的目光,但與該片高關注度相反的是,已上映3天的《擺渡人》在豆瓣上的評分卻較低,并已引起了觀眾的爭議。讓人更為關注的是,大手筆投資的《擺渡人》需要10億元才能實現保本,這無疑讓阿里影業此次的首秀承擔了不小的壓力。
高投入卻獲低口碑
12月23日,電影《擺渡人》正式在國內上映,由于該片是由張嘉佳同名小說改編,并由張嘉佳導演,王家衛監制,梁朝偉、金城武、陳奕迅、楊穎等擔任主演,使得該片在上映前熱度較高,同時也讓《擺渡人》在上映首日獲得8000萬元票房,并在第二日實現單日1.16億元票房。據貓眼票房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18時30分,《擺渡人》票房累計2.59億元。
雖然目前《擺渡人》的票房情況在同檔期內表現較好,位于單日票房的首位,但有消息顯示,《擺渡人》的投資、發行等各項成本加起來達到近4億元,且張嘉佳此前曾在媒體采訪中表示,《擺渡人》需要達到10億元票房才能保本,這也意味著《擺渡人》需要躋身今年所有上映影片的前十位。
值得注意的是,較高熱度的《擺渡人》卻沒有獲得觀眾的普遍認可,反而遭遇如潮的惡評。目前在豆瓣平臺上,《擺渡人》的評分只有4.3分,在近3萬對該影片進行評分的用戶中,有42.3%的用戶只給了一星的評價。或許是受到口碑的影響,截至12月25日18時30分,《擺渡人》12月25日的單日票房為6200萬元,只有前一天的一半。再加上今年國內電影市場整體發展增速趨緩,《擺渡人》若要實現回本難度不小。
主控項目首秀業績承壓
《擺渡人》之所以受關注度較高,不僅是因為影片演員等方面的陣容較為強大,同時還與該片是阿里影業首部主投主控的電影項目有密切聯系。
自2014年阿里收購文化中國并更名為阿里影業后,阿里影業在資本層面進行了部分動作,如收購票務系統供應商粵科軟件、注入淘寶電影和娛樂寶等,但業內一直將內容制作方面視為阿里影業的短板,且阿里影業成立后,雖然參與投資發行了包括《碟中諜5:神秘國度》等中外影片,可主要是參與者的身份,缺少自身主控的項目,這使得此次《擺渡人》的上映被業內認為是阿里影業交出來的第一份成績單。
除此以外,阿里影業目前還處于虧損的情況。據阿里影業公布的2016年半年報顯示,雖然今年上半年阿里影業的營業收入增長超過10倍,但凈利潤卻處于赤字狀態,凈虧損達4.657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阿里影業在成立前期不斷進行平臺方面的建設,試圖搭建一個覆蓋產業上下游的平臺,但擁有核心內容是影視公司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關鍵之一,而此次《擺渡人》需10億元票房才能回本的情況,反映出該片投資成本較高,假若無法回本,則會對公司的業績進一步產生影響。
降低風險還需內容相助
鑒于近年來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各路資本紛紛在電影市場上布局,但電影市場的高風險不可小覷,不僅每年超過600部的電影產出只能實現200多部電影在影院上映,此外10部電影中八賠一平一賺的情況也并非個例,尤其是今年,國內電影市場逐漸進入調整期,增速大大減緩,多部影片均未達到預期票房。
在風山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兵看來,觀察今年的電影市場可以發現,很多影片都是搶熱門IP,或者是讓“小鮮肉”出演影片來搶粉絲的錢,但最后得到的結果往往與最初的設想產生較大反差。隨著電影市場的調整和發展,也讓整個行業進行思考,至少讓業內意識到內容才是關鍵,應該沉下心來把內容做好。
有分析人士認為,阿里影業作為由互聯網資本跨界成立的影視公司,雖然并不缺少資本,同時依靠互聯網在線上渠道、電商合作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與傳統影視公司相比較,行業經驗、專業人才等方面仍有所欠缺,還需在未來在相關領域持續提升,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