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快如閃電,而真相似乎總是慢了一拍。從2016年初的“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到“羅一笑”事件,層出不窮的羅生門讓人連連咋舌,而朋友圈里形形色色的爆款信息更是真假難辨。慶幸的是,真相雖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1月9日,騰訊新聞正式發布較真事實查證平臺,這意味著國內首個事實查證平臺正式上線。在這個情感重于事實、觀點重于客觀的后真相時代,較真平臺的出現,無疑是喧囂語境中的一記良藥。
盡管,這記良藥能不能逆勢上揚發揮自身價值,能不能讓網民買賬還是懸而未決的事情。畢竟,煽情與謠言幾乎成了商業營銷的武器,沒有任何一個利益既得者愿意在“10w+”的高速公路上減速,甚至公眾也習慣自己被迎合。
所以,實事求是的較真顯得尤為可貴。
1
一個工具,一種方法
較真從一個欄目升級為一個平臺,成為方便民眾用來判斷信息真偽的工具。只要發現可疑信息,較真平臺會立刻聯合相關查證員,針對信息展開相關的文獻、資料查證,如發現信息不實,則會將查證過程和結果形成文字發布在較真平臺上。
在較真發布會上,較真平臺負責人發表致辭時提到了較真的信息糾錯案例:前不久大家熟知的鐘南山院士也誤信了不實信息,在某次研討論壇上提出“每年210萬兒童死于豪華裝修”,引起了很多討論和恐慌。
較真平臺聯合查證員——貴州省人民醫院的胡遠東博士對該數字產生了疑問,他查閱國家統計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與《中國死因數據集2014》等資料后發現,2014年我國14歲以下兒童死亡數在12萬左右,繼續通過更詳實的調查后,他發現院士是被2003年在網上流傳的謠言數據誤導了。
在這則消息發布的第二天下午,較真平臺經過“雙審制”率先發布了辟謠文章,并附上清晰的查證過程。這便是較真一次完整的辟謠過程。
院士尚有馬失前蹄之時,更何況處于信息鏈底層的普通大眾?由中老年組成的“廣場舞人群”,是最容易受謠言影響的人群,對于他們而言,朋友圈、鄰里朋友間的信息流傳影響力遠大于正式的新聞傳播。
正如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羅云波教授在發布會上提到的,謠言規避不掉,甚至越辟謠越形成一種反效果,對專家意見形成抵觸。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很多謠言以專家學者的口吻說事,已經混淆了大眾視線;另一方面則是官方辟謠信息多為生硬的新聞播報或公告形式,只有一個結果,缺乏查證過程,缺乏說服力。
而較真平臺則在專家查證的基礎上,將查證過程和參考材料一并公布,讓用戶清楚明白的看清楚關于謠言判斷的過程,讓他們明白謠言因何而起,如何形成,更增加說服力。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顏江瑛對食藥類辟謠方法提出建議
較真平臺后續還將加入新的功能,用戶輸入存疑信息的關鍵詞,即可辨別信息真偽,做到主動求真。使較真平臺切實成為普通大眾查證事實的一個工具,讓人們能夠避免被騙。在大眾越來越接受為知識付費的信息大爆炸時代,較真事實查證功能顯得實用而接地氣。
2
一股精神,一個生態
但如果僅僅把較真當做一個工具無疑是膚淺的。對于普通大眾來說,較真平臺帶給用戶的不僅僅是事實,更多的在于科學思考和可疑信息證偽的思考方法。無論我們受過多么良好的教育,看過多少科普節目,現有的知識儲備總是有限的,重要的是,面對不確定的未知領域,我們應如何剝繭抽絲去偽存真。
也許因為時間、精力等問題我們無法像專業的查證員一樣去系統的檢索調查,但至少可以在下一波熱點洶涌而至時,抱有質疑和冷靜,不去熱烈的追逐它們。科學存疑,也是一種較真精神。這即是騰訊新聞希望通過較真平臺傳達給大眾的精神,也是騰訊新聞一直恪守的傳播理念。
而較真平臺又如何維持這種科學質疑的精神呢?可以從查證員選取、內容把控和資源投入上看出端倪。
為提升查證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在選取平臺查證員方面,較真平臺將采用邀請和推薦機制:首先,在全國范圍內,主動邀請各領域的權威機構、媒體、自媒體、學者等,這些專業人士在加入后可以推薦其他專業人士,不限領域。更多領域的專業人士加入進來,一方面能更好的應對各類謠言,另一方面能相互提醒,以達到最大程度的客觀和科學。
在平臺內容方面,要求加入較真平臺的機構或者媒體人,每兩個月至少產出一篇經過平臺審核,有效的查證性文章或視頻內容,為平臺辟謠內容的“量”做保證;內容審核方面每個領域設置專門的專家,一些疑難內容,則會交給專門的專家團隊進行審核,在“質”方面嚴格把關。
在資源投入方面,首先是對內容產出者進行獎勵:較真平臺上的每篇內容均給予創作者稿酬,此外對優質內容額外提供獎金或激勵,以此調動較真內容產出的積極性;同時在平臺資源方面,在較真平臺現有的專欄文章和問答形式基礎上,未來將會不斷豐富傳播形式,引入段視頻、直播、互動游戲等,投入更多平臺資源。
可以預見,當越來越多的,各領域的專業機構、平臺、專家加入后,較真平臺將再次升級,形成一個更大的辟謠生態。正如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在演講中提到的那樣,期待騰訊新聞能夠以較真平臺為起點,為公眾打造可靠的事實查證平臺,吸引更多媒體、機構參與進來,共同建立辟謠生態。
3
平臺升級還需要取信于民
事實上,辟謠生態的構建并非前景不明。在國外,事實核查的風潮正在風靡全球。目前全球有超過100家組織正在進行新聞事實核查的相關工作,比如美國的網站如PolitiFact和FackCheck.org 等已經受到人們的極大歡迎,而歐洲目前有至少34家政治新聞事實核查的機構正活躍在新聞事實核查的前線。據美國出版會的調查顯示,事實核查的曝光為提高新聞準確性已經做出確切貢獻。從全球范圍來看,事實查證平臺的發展是長遠而樂觀的。
回歸到騰訊新聞本身,媒體的專業主義和大平臺優勢讓騰訊新聞構建辟謠生態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一方面,在個性化推薦算法的浪潮中,騰訊新聞仍恪守媒體屬性,追求文字、直播、視頻、圖片等多維度優質內容,尤其是已經貫徹日常化的直播領域,無論大事件還是小主題都堅持輸出精品。另一方面,在平臺運營策略及用戶技術體驗上,騰訊新聞也有較多經驗積累,在促成事實查證平臺誕生的過程中,極大提升了效率。
另外,據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12月數據顯示,騰訊新聞日活躍用戶8922萬,月活躍用戶2.2億,持續領跑的用戶活躍度充分證明騰訊新聞在用戶基礎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完全能夠依托騰訊新聞+天天快報雙引擎、QQ和微信雙插件等渠道,讓較真這一平臺幫助到更多人。
這樣看來,大方向、大平臺、專業內容團隊一應俱全,較真的成長空間是值得期待的。而目前的新媒體生態圈也亟待一股清流來凈化眾聲喧嘩的大環境。我們似乎可以對較真懷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期望。但是,如何讓事實查證平臺取信于民仍然是一項艱難的挑戰。相比于一點就著的大眾情緒和分撥站隊的價值觀,往往欠缺生動個性的事實對網友來說缺少一點為之振臂高呼的吸引力,這就對事實查證平臺的發展壯大提出了最鮮明的挑戰。
或許真相的步伐永遠趕不上謠言的速度,但對于媒體來說,網友看不看我、轉不轉我、信不信我是一回事,媒體自身給不給負責任的內容又是一回事。更何況,媒體本身就有保障大眾知情權的義務。盡管,試圖引領永遠比試圖迎合艱難許多。對并不希望總是受騙甚至不知道自己受騙的普通大眾而言,真心期待有較真這樣的平臺長成參天大樹。正如較真平臺負責人在致辭中所說,希望較真是一個開端,希望能夠有更多這樣的平臺聯合起來,建立起一個信息過濾的生態系統,承擔起更多的媒體責任,改善傳播環境。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