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增長疲軟環境下,上市公司需要找尋新的業績增長點,而教育作為逆周期性行業當即成為不二之選。但有觀點認為,教育行業屬性特殊屬于長線行業,上市公司一旦進入必須沉心靜氣徐徐圖之;同樣也有觀點指出,教育行業對基因要求強烈,上市公司進入后必將面臨著諸多問題,所以入行有風險,轉型需謹慎。
3月31日,藍鯨教育“神仙會”第二屆沙龍舉辦,圍繞“融合·探索”為主題,我們力邀立思辰互聯網教育CEO黃威,和晶科技董事長陳柏林,和君咨詢合伙人、和睿資本合伙人侯瑞琦、威創股份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李亦爭,首控基金合伙人呂國文、匯冠股份董事、常務副總裁張輝,光大控股董事總經理兼股票投資主管吳元青,和君資本合伙人、和信融智副總裁林子力、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總經理楊丹齊聚一堂,切磋上市公司跨界教育的“資式”。
在以“跨界新將VS教育老兵:優劣何在?”為議題的圓桌論壇上,和晶科技董事長陳柏林、威創股份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李亦爭、匯冠股份董事兼常務副總裁張輝、和君咨詢合伙人與和睿資本合伙人侯瑞琦,結合自身經歷與對行業的觀察,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張輝談到了他進入教育行業以來的觀感和看法,在他看來,教育行業還很弱小、還需要更多優秀的人來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另外,他也分享了對于公司發展、跨界的理念。他認為,企業和人一樣是有脾氣、有性格的,企業的發展需要和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而上市公司在并購標的以及整合業務的過程中,要秉持“產業為本、金融為器、產融互動”的觀點,因為產業是根本,千萬不能將產業與金融、資本顛倒。
以下為張輝的觀點分享,由藍鯨教育整理。
我本人是教育行業的新兵,2015年6月參與和君商學收購匯冠,從2016年3月匯冠正式決定要進教育行業,到現在剛剛一年的時間,所以我是教育新兵;但是對于匯冠來說,它本質上是非跨界的老將,因為匯冠原來有一塊業務,在教育硬件市場,占60%以上的市場份額。匯冠去年進行的并購,本質上也是從硬件往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去走,是產業鏈的延伸。
從一個非跨界的角度,談談我對上市公司跨界,或者對教育的理解。剛才理了一下,大概三點。
第一、為什么跨界?講這個話題之前需要回到這個問題的原點,即為什么一個公司想去跨界,這是第一個。
第二、如果要跨界,在跨界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哪些挑戰?這個挑戰可能是整合的挑戰,也可能是跨界行業所帶來的挑戰。
第三、以匯冠為例,在產業鏈延伸過程中,有哪些可以講的,或者可能對大家有借鑒的地方。因為是產業鏈延伸,不是跨界,僅僅只能作為一個參考。
跨界原因
首先,為什么跨界?從我個人的角度理解,很多公司去跨界,可能因為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的原因從大的宏觀角度來看,整個資本市場的估值中樞在下降。為什么說估值中樞會下降?從目前來看,大家以前認為有IPO堰塞湖,我估計這個湖今年可能會決堤。現在據說排隊的已經不到五百家,今年估計消耗完了。隨著供給的增加,包括新三板現在已經有了一萬家(企業),估計有一千家企業達到IPO的標準。這么多的量往IPO市場走,整個估值的中樞肯定向香港看齊,大部分公司的估值可能會降到三十以內。從這個角度來講,整個估值中樞下降,導致很多的公司需要新的資產或概念來維持現有的估值體系,推動市值繼續增長,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從整個國家經濟轉型角度來看,很多上市公司所處行業非常傳統。因為它是很傳統的制造業,導致了他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很多的瓶頸,一方面盈利下滑,另一方面從估值的角度來講很不性感,市場不認。從這個角度來說,他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既然作為一個上市公司,股票是鈔票,肯定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做跨界,做并購。很多上市公司為什么做跨界,本質上要么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要么為了維持現有的估值體系,推動市值繼續增長。在具體做動作的時候,實際上是兩個東西。如果是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可能從產業的角度做這個事情,很多上市公司做很多苦活,收進來之后開始內涵式增長;如果是為了維持現有的估值體系或炒概念,有些上市公司可能市場熱什么就搞什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市公司匹凸匹。以上是我理解的為什么很多公司會選擇跨界。
其次,跨界會遇到什么挑戰。剛才從我個人的角度說了上市公司為什么跨界。具體到教育行業,上市公司跨界進入教育可能面臨雙重挑戰,首先面臨的是行業挑戰,其次才是并購后整合的挑戰。為什么會面臨行業挑戰?大家都覺得教育是一個很朝陽的行業,市場空間非常大。但我特別贊同黃威(立思辰互聯網教育CEO)的觀點,教育行業一入侯門深似海,說出來滿眼辛酸淚,為什么呢?這個行業的確非常非常大,但同時也非常非常小,小到這個行業里面,很難找到銷售收入超過十個億的企業。以課外培訓領域為例,這個行業很大,萬億空間,但目前也僅僅出來了新東方、好未來,大部分區域龍頭規模也就1、2個億,超過三個億的很少。所以說這個行業非常小。教育信息化也是如此。
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二十家教育信息化公司,教育信息化這個領域,大家認為有兩三千億的市場空間,但實際上你看到的大部分公司,做得很好的,可能只有一個多億。
其次,這個行業非常亂、競爭無序,做教育信息化,外圍一堆圍標的公司;做培訓這個行業競爭的手段多惡劣不講了。再次,這個行業很弱,為什么很弱。跟其他萬億市場規模的行業來比,參與這個行業的人相對是弱的。當一堆高素質的人,都開始進入教育行業的時候,教育才真正叫教育產業。教育行業里面很多公司一兩百號人,可能碩士學歷只有一兩人,當然就是這樣的人,他也能賺到很多錢,說明這個行業真好。所以,上市公司跨界到教育行業,首先面臨的是行業的挑戰,這個行業的特點小、亂、弱,上市公司真的要進這個行業,首先就面臨上述三個問題,或者有沒有能力去解決這三個問題。第二能不能在這個行業里面獨樹一幟,能夠把亂的格局打破。第三個有沒有這個能力,對這個行業進行整合,如果沒有對行業進行整合的能力,最多只能成就一個區域龍頭,很難成長成一個大的公司,這是行業的挑戰。
整合之困
第二個挑戰就是大家老生常談的整合問題,從我個人角度來看,無論上市公司跨界到什么行業,或者上市公司跨界與否都會面臨整合的挑戰。
如果只是談談戀愛,那么最終表現出來可能是股價短期的亢奮。如果奔著結婚去,實際上會面臨很多挑戰。首先面臨的就是文化挑戰,就好像你跟你對象以往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生活經歷,現在開始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肯定有很多的問題。第二個面臨的問題是人的挑戰,對于并購的公司來說,原有的人到底要不要換?要不要引進新的高素質的人?如果引進的話,原來的老板同不同意。第三個面臨的問題是,組織管控的挑戰,因為收進來的是子公司,就好像你跟你對象住在一塊很好,突然你爸媽要過來跟你一塊住,突然無中生有出現了一個婆婆,收進來的這個公司,到底能不能跟原來的公司形成很好的融合,這實際上是一個組織管控的挑戰。目前來看,并購后的整合無論是對上市公司,還是監管機構目前都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
賦能式投資
最后,從我個人的角度談談匯冠并購后整合是如何做的洋氣一點說叫賦能式投資,所謂產業賦能、組織賦能、文化賦能等;說得簡單一點,叫幫忙不添亂。在并購和整合的過程中,文化的挑戰可能是最大的,所以在并購或者談合作之前,一定要全面考察整個公司的價值觀,雙方在未來發展方向上是不是一致的,是不是想深度合作一起做好產業。這個是最關鍵的,這個東西如果沒有探討清楚,90%的收購都是失敗。
并購和整合過程中遇到的第二個挑戰就是組織管控的挑戰,體現在我剛剛所提到的“幫忙不添亂”,就是你需要什么東西,總部給你支持、幫你去做,協助你把事業做大、公司做扎實。現在很多教育行業的公司還是弱小的,恰逢這個行業又不夠成熟,這個企業的老板之所以會賣給你,可能并不一定是希望能夠套現多少,而是希望依托上市公司的平臺進一步發展。所以,并購后整合的關鍵,是如何以上市公司為平臺,激發原有團隊的二次創業激情。所謂二次創業的激情,歸根到底一句話這個老板怎樣從一個高級的業務員變成一個牛逼的組織管理者。這也是目前我們并購后整合過程中“幫忙不添亂”極力想做到的。從目前匯冠實踐來看,整合過程中,對方團隊非常滿意,從業績的角度來看,也是大幅度超越預期。
以下三個觀點不一定有很強的內在邏輯性,僅僅是我自己做事情秉承的一些原則,可能會有一點點參考價值。
首先,企業跟人是一樣的,它都是有性格或者是有脾氣的。中國有句古話,人以類聚,對企業來說也是一樣的。就是你想把這個企業做成什么樣的企業,你在上市的過程中、收購的過程中甚至是你賣給上市公司的過程中,你總能找到這樣的志同道合的人;如果你是一個真心誠意的上市公司,那你在找合作伙伴的過程中或者在并購的過程中,甚至在跨界的過程當中,你肯定能找到真心誠意的公司,這個實際上從根本上決定的。我第一個觀點就是企業也是有脾氣的,也跟人一樣。什么樣企業,它就會碰到什么樣的合作伙伴。
第二個觀點“1+1+1”,實際上這是我在公司內部經常講的一個想法,這個觀點其實跟剛才陳總(和晶科技董事長陳柏林)講的很類似,更具象化一點就是“1+1+1”。什么意思?對于任何一個公司來說,它的發展都是有層次的、或者有很清晰地節奏。一家公司不可能貿然去做一個事情,它一定是有基礎的。基礎就是第一個“1”,任何一個公司決定進入到下一個“1”之前,一定要把現有的這個“1”做扎實。因為它是你的根據地市場和業務,它能夠提供很穩定的現金流或者利潤。它有可能就是你公司的“井岡山”,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這個“1”做不扎實就去找下一個,是很荒唐、荒謬的。第二個“1”實際上就是說成長型業務,哪怕你現在的業務做得再好,你一定要下意識地去想,你下一個增長點在哪里?你一定要在你現有的業務沒有進入衰敗之前,找到新的增長點,跟原來的業務形成的一個所謂的階梯。第三個“1”是公司短期不做,但是老板一定要做的。就是一定要思考你這個行業,未來的新技術、新的發展方向到底在哪里。這個新技術或新的發展方向有可能會顛覆原有的業務,所以即使你現在不需要投資,但是一定要去考慮。
第三個觀點就是“產業為本、金融為器、產融互動”,這是匯冠秉承的一個觀點。因為匯冠是和君控股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它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從這個理念而來。第一個理念就是 “產業為本,金融為器”。產業是基本,金融(資本)僅僅是工具。有些上市公司單純玩資本,而不注重產業,這非常危險。因為地基沒有打牢就去建大廈,那么大廈將傾。另外,對于公司而言,錢是一樣的,但是錢跟錢背后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非上市公司在融資的過程當中,寧可估值低一些,也要引進那些背后的資源對你長遠的發展更有好處的錢。
“產融互動”中為什么把“融”放在后面,把“產”放在前面?因為本質上強調的是產業跟資本的良性互動,但是它的根基還是在產業。所以我希望這個行業是有一批真正想做產業的人,去把這個產業做起來。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行業,不僅市場空間大而且還積德,因此,我希望能有一批真正有教育情懷的、想做產業的人,踏踏實實做好這個產業,真的不忍心看著這個行業被一些沒有底線的人做了。以上是我的一些給感觸,可能有些尖銳但確實是我的肺腑之言。謝謝大家!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