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2021中國電動車百人會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質疑續航1000公里,還能幾分鐘充滿電的電動車壓根就是不存在,隨后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做出了回應,表示這種車廣汽今年就會推出,兩位行業大佬一番對壘后,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又表示,現如今推出1000公里續航的電動車完全是惡性循環,這就讓我們產生了疑問,到底電動車究竟要不要1000公里續航。
在國家大力推廣電動車的情況下,電動車的占比依舊低的可憐,究其原因還是續航。目前國產電動車已經有續航長達700公里的車型出現,而一般的家用車一箱油也就能跑700公里,按理說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應該不存在了,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一臺標稱續航里程700公里的電動車或許能在溫暖的氣候環境中實現標稱的續航,但如果寒冷的環境下呢。眾所知周電池電解液在低溫環境下的活性會有明顯降低,電動車在低溫狀態下續航也會大打折扣,不少電動車主冬天寧愿挨凍也不開空調可不是段子。盡管車企已經推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為電池保暖,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除了電池本身的限制,充電也是造成續航焦慮的重要原因。想必一般的燃油車用戶在購車時很少關心油箱容積,沒油了就加油,反正也就是幾分鐘的事。但是電動車車主可以非常關心動力電池容量,因為電動車充電可是個麻煩事,沒有個把小時很難充完。在這種情況下,電池越大充電頻次也就越低。
綜合來看,制約電動車發展的就是電池容量和充電速度。搞明白了電動車的現狀,我們在來看看大佬們的爭執點在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表示:“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車能跑1000公里,幾分鐘能充滿電,還很安全,成本又很低。那大家一定不要相信,以目前技術來講是不可能的!"
歐陽院士的發言就讓人聯想起智己汽車和廣汽埃安三家車企接連發布要推出續航破千公里電池之事,其中廣汽埃安更是表示在今年就會推出8分鐘充滿80%的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NEDC續航可達1000km。有中科院院士的觀點支持,三家車企豈不是在"自己打臉"?
隨后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回應:續航超1000公里的電池在今年肯定會推出,快充也肯定會推出,但價格或許不會便宜。8分鐘充滿1000公里理論可行,但還需解決充電樁的問題,“技術”與“推廣”是兩碼事。“廣汽集團已經在1月18日發布正式公告稱,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與長續航硅負極電池是兩種不同的電池技術,就是說快充和長續航指的是兩種電池分別擁有的特點,并不是一種電池同時兼具。而且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與長續航硅負極電池已按計劃開展實車測試,預計于本年內分別搭載在AION V和AION LX上。

1月20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稱:“大眾目前沒有推出1000KM續航電動車的計劃,如果電動車在追逐高續航里程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話,我認為這是惡性循環。”馮思翰表示在電池技術沒有實質性突破的情況下,高續航的電動車需要搭載更重的電池,為此要搭配極高成本的、更輕的車身,這樣整車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看完了大佬們的言論,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那就是電動車究竟要不要1000公里續航,答案是肯定的。別說1000公里,有條件2000公里也得上,沒人會嫌棄自家電動車續航長,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上文提到了電池容量和充電速度。以現有技術實現1000公里續航并不難,多安置幾個電池就完事了,但這樣會讓車輛本身變得非常龐大,此舉毫無意義。于此同時,就以現有的100-200Kw的充電速度充滿一塊容量150KW·h的電池又需要多長時間,算一算發現以現有技術強推1000公里續航的電動車根本不具備實用性。
如果想要具備量產可行性的1000公里續航電動車,首先電池容量的得大幅提升,同時電池包的能量密度還得進一步提升,否則車重會嚴重超標。在解決電池問題后,充電速度還得有革命性的提升,比如8分鐘充滿的充電樁就得全面普及。不過老實說,1000公里是有可能,但是8分鐘充滿那種充電樁除了實驗室,其他地方應該找不到,所以離我們真正能開上充電8分鐘,續航1000公里的電動車還得再等等。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