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于自動駕駛來說是一個“黃金拐點”。
今年以來自動駕駛行業動作不斷,僅僅在4月,就有多家企業傳出捷報:
小馬智行獲得廣州南沙出租車經營許可;北京正式對外發放無人化載人示范應用通知書,允許Robotaxi主駕去掉安全員,實現方向盤自由,百度成為首家獲準企業;
毫末智行宣布獲得A+輪數億元融資,距離上一輪10億元的A輪融資,僅隔4個月。此外,3月,小馬智行也宣布完成D輪融資的首次交割,整體估值達85億美元。
政策和市場信號的釋放、資本的“大手筆”投入,都在顯示,自動駕駛迎來質變時刻,正在從“1—10”走向“10—100”的階段。日常街道上的Robotaxi(無人出租車)、園區接駁無人巴士,和載物的高速干線、礦區、港口、末端配送車,落地速度都在加快。
此時,“量產”、“規模化”成為了當下自動駕駛的熱門話題,業內也出現了“拐點論”。
“自動駕駛產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拐點,政策法規愈加友好、技術算法越發強大、傳感器和計算在向車規級方向靠攏、行業擁護者越來越多。”5月,輕舟智航創始人、CEO于騫在品牌發布會上說道。
無獨有偶,4月,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EO彭軍也曾提出,“現在自動駕駛的拐點即將到來。”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也曾表示,2022年智能駕駛競爭將進入下半場。
玩家們紛紛摩拳擦掌,開始在落地領域秀肌肉、推新品,再通過產業資源、資本撬動更多客戶。
如:輕舟智航5月18日發布了移動出行空間解決方案龍舟SPACE、第四代量產車規級自動駕駛方案DBQ V4;4月,毫末智行發布了搭載HPilot3.0產品的“毫末城市NOH”智慧領航輔助駕駛系統,以及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產品毫末小魔駝2.0;地平線去年發布的芯片征程5,更是在今年不斷落地:從比亞迪、一汽到輕舟智航。
那么,自動駕駛的黃金拐點背后,究竟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
黃金拐點的關鍵:技術與成本的平衡
技術與成本之間的平衡,是自動駕駛進入黃金拐點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從硬件層面看,以作為“眼睛”的感知系統為例,分為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攝像頭為主的純視覺派,和以新造車勢力為代表的激光雷達主導,毫米波雷達、超聲波傳感器及攝像頭為輔的融合派。
成本較低的攝像頭感知精度較低,行業內多為200萬~800萬像素分辨率的攝像頭模組,為實現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要么提高算法能力,要么用雷達做彌補。
特斯拉目前使用的三個獨立前置攝像頭,每個像素約為120萬。即將量產的Cybertruck,特斯拉表示會采用新一代FSD HW 4.0系統,像素將提升至為540萬。據悉,百度 Apollo 聯合索尼半導體方案公司、聯創電子(LCE)與黑芝麻智能,正在研發超1500萬高像素車載攝像頭模組。
另一方面,曾經價格高昂的激光雷達也變得“親民化”。華為的96線激光雷達已經可以將激光雷達成本降至200美元,相對于此前動輒數萬美元的價格,現在已經是“跳樓價”。
硬件成本降低的同時,性能還在不斷提升,對于自動駕駛的量產推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軟件算法領域,自動駕駛企業的迭代效率和能力都顯而易見。
以毫末智行的HPilot系列為例,該系列產品一年迭代了三次,從起初基礎的變道、剎車等L2級別輔助駕駛功能,不斷疊加。今年,毫末智行發布了搭載HPilot3.0的智慧領航輔助駕駛系統(毫末城市NOH)。
通過硬件升級,包括2個激光雷達、12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以及一顆算力芯片,該系統已經可以實現在紅綠燈識別與控車、復雜路口通行等更加復雜的城市交通場景。據介紹,搭載該系統的乘用車路口通過率超過70%、變道成功率超過90%、交通流處理能力高達4級。
循序漸進,漸入佳境。許多漸進派自動駕駛玩家,正在從低級別輔助駕駛逐漸向高級自動駕駛疊加轉化,不斷在落地應用中驗證技術的實際可用性。
輕舟智航也公布了在感知層的技術升級思路:通過半監督學習、自監督學習和數據合成等方法,大幅降低數據標注成本;融合多任務于統一模型的方式,可以擺脫模型開發中對手動規則設置與參數調試的依賴;基于自車駕駛行為的評測模式,可計算感知效果實際影響。
在運動規劃領域,當前,業界廣泛采用“時空分離規劃”的自動駕駛方案,道路應變能力有限。輕舟智航采用了“時空聯合規劃”,該系統有更敏銳的時機把握能力,可在各類復雜路況難題中順暢地完成連續繞障。
“如果把算力比喻成環境中的氧氣濃度,把傳感器數據量級比喻成食物,相當于就是環境里的氧氣濃度變得更大,環境里面的食物更多,非常適合高等級自動駕駛公司的發展。”于騫在對“拐點論”進行解釋時也曾提到。
技術成熟帶來的,不僅是可落地功能變多,還有成本的降低和按需配置的靈活性,這都是量產的核心。
今年1月,小馬智行公開了第六代面向 L4 車規級量產設計的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據悉,相比上一代計算單元,全新一代的算力預計提升至少30%,重量減輕至少30%,成本降低至少30%。
具體到量產落地,輕舟智航將成本價再次卷起來。“在量產下,1萬元的成本就可以打造一套軟硬件一體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只需10%的成本即可實現99%的L4能力。”于騫表示。
當然,萬元級的成本只是目前的最低配置。輕舟智航將解決方案分了三個版本,越復雜的版本價格越貴,買方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進行功能裁剪,滿足低成本初級版需求的同時,也可以滿足高端需求。
“分級落地”也是目前自動駕駛領域向商業化過渡的思考結果。
此前技術比拼階段,各玩家輪番上演“軍備競賽”,在硬件上不斷堆積,產生了大量冗余成本。但是,目前考慮到實際落地,自動駕駛玩家已經將冗余的產品設計思路變為“按需供應”,思路更加輕量化。
除了技術與成本之間已經達成平衡狀態,自動駕駛數據量的積累也已經形成規模。
百度已積累2700萬公里的自動駕駛路測歷程,小馬智行在全球范圍內積累了超過1000萬公里的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里程,毫末智能的數據智能體系MANA,也已完成近20萬個小時的學習時長,虛擬駕齡相當于人類司機2萬年。
實際路況數據的累積加速AI認知決策與真人貼合,從經驗上看,自動駕駛逐漸成為一個“老司機”。
自動駕駛與車企的矛盾與共生
智能汽車正在起量,對自動駕駛來說,猶如一粒種子遇到了肥沃的土壤。
“生產狂魔”特斯拉,在2021年交付量已經接近100萬輛,根據馬斯克透露,預計2022年可能量產超過150萬輛。2021年,國內新造車勢力“蔚小理”的量產能力也紛紛突破/接近了10萬輛。5月,蔚來汽車第20萬臺量產車正式在重慶交付,造車新勢力正在角逐下一個10萬輛的量產關口。
這還不包括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轉型的數據。據汽車之家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智能駕駛的市場滲透率也隨之不斷提升,2017年-2021年間CAGR達到了42.7%。
行業大爆發的前夜,智能汽車帶動整個產業鏈正在重塑,自動駕駛也與過去所有的汽車供應商地位都不一樣。
“現在有五股力量在打架:傳統零部件公司,新零部件公司,造車新勢力,老主機廠和汽車軟件初創公司。這五股力量啥都做,既做軟件,又做硬件,像系統、芯片、域控制器、新零部件等,整個產業鏈處于一個混亂的狀況。特別是造車新勢力,自己做電子電氣架構,自己做域控制器,自己做智能座艙,自己做輔助駕駛軟件,自己做芯片,還投資控股一些新型零部件公司。”
去年,在和小馬智行CEO的一段對話中,博世中國區總裁陳玉東對自動駕駛行業的現狀進行總結:Tier 1,Tier 2和Tier 3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一家公司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對于這樣的結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針對是否于華為這樣全能的自動駕駛第三方公司合作,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江湖上留下了經典的“靈魂論”。
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企業不遺余力地做“全棧”,然而車企端卻心有余悸,供需之間矛盾點逐漸突出。
于是,車企與自動駕駛公司“聯姻”,直接打開前裝市場,也解決了上述矛盾點,實現“共生”。其中,最為深度的合作則是方案供應商與車企合資成立子公司,如:百度與吉利合資成立“集度”,阿里與上汽成立“智己”等。
但成立子公司這樣的模式更適合財大氣粗的大廠,許多創業階段的自動駕駛公司選擇在產品層面加深與車企的合作。如:小馬智行和一汽、豐田合作,吉利旗下的極氪與谷歌Waymo合作。2021年毫末智行推出乘用車“6P 開放合作模式”,就強調與車企“共創”,而非“供應”。
這種深度的分級共創,在自動駕駛芯片上體現的也更明顯。據了解,地平線通過向部分整車廠開放BPU IP(BPU架構:地平線自研的人工智能芯片架構)授權,幫助車企自主設計開發芯片。其具體開放合作有三種模式:
一是車企輕裝上陣,地平線提供BPU和SoC級別征程芯片,以及操作系統OS等基本環節技術,幫助車企完成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開發;
二是提供BPU和SoC級別芯片,車企采用自研操作系統開發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
三是提供BPU IP,支持車企實現SoC自研,并采用自研操作系統和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實現整車開發。
簡單來說,車企可以按需定制,根據自身技術水平高低選擇不同程度的服務,同時對共創研發的成果擁有高度的自主權以及主動權。
這也是令理想汽車拋棄Mobileye后,選擇與地平線結盟的原因。前不久,地平線也拿下一汽紅旗的訂單。
結語
“未來20年,我們將見證汽車機器人替代人類駕駛員。”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副總裁、首席安全運營官魏東曾預測,自動駕駛完全替代的周期還有20年。
關于自動駕駛全面到來的時間猜想,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誰也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
不過,對于“拐點論”,目前大家卻達成共識,自動駕駛企業接下來將進行一場更加激烈的商業化競爭,開啟一場“諸神之戰”。
廣告等商務合作,請點擊這里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