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文化向現實滲透
賽博文化,是一種對人類未來高科技的幻想,以及高度機械文明的反思。而頗具賽博風的人形機器人,正從賽博風的小說,融進人類的社會。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小米CEO雷軍就未來“高質量發(fā)展”出謀劃策時提出,未來應當推動人形機器人的快速發(fā)展;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也曾公開表示未來人形機器人和人類的比例將會超過1:1;工信部在三月初也提出了加快布局人性機器人產業(yè)的計劃......總總跡象表明,人形機器人不再是電影小說里炫技的噱頭,而是逐漸被人所改造成好幫手。
為什么是“人形”?
人形機器人的出現,最早要追溯到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名為“Televox”人形機器人,人類第一次開啟人形機器人研發(fā)。而在圖靈測試都還未被提及的1939年,在紐約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一臺名為Elektro的機器人已經能幽默地進行自我介紹。但因商用利用價值不高、造價昂貴等種種原因,人形機器人的發(fā)展一度停滯。近年來得益于AI的發(fā)展,人形機器人才重新回到了我們視野。
為什么機器人要做成人形?人們創(chuàng)造機器人初衷,是讓它們幫助人類完成重復、枯燥以及危險的工作。正如機器人的名字robot,原意為“奴隸、苦力”。這就意味著機器人需要使用人類使用的物品,適應人類的環(huán)境,按照人類的思路解決問題等。
而人形則是更好的解決方案,具有和人類更高的兼容性。再者人的身體是一個奇妙的組織,仿生學的研究也是人類一直探討的問題。仿生能讓機器人更好地發(fā)揮人本身的特點,也讓機器人處理事情的邏輯更接近于人類,大大提高了輔助的效率。
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并不廣泛。工業(yè)機器人更傾向于使用機械臂的形式,雖然仿造人類的手臂,更好地使用人類物品,充其量是仿生機器人。而服務機器人的商用產品更傾向于交互和行動功能的堆積,并不追求設計成人形從而提高兼容性。而在國外,如波士頓動力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基本具備和人一樣的行動和感知能力,能熟練使用人類物品和適應人類生活環(huán)境,可應用于危險性較強的工作。如危險區(qū)域的消防這類的工作,使用人形機器人將會大大降低救援的傷亡,也可以到達人類很難到達的危險區(qū)域進行工作。而特斯拉的機器人甚至可以在工廠生產和自己一樣的機器人,但與此同時,機器人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帶來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如果這種人形機器人被應用在戰(zhàn)爭,將意味著人類會被拖進恐怖的泥潭中......
當幻想已經走進生活
總而言之,曾經存在幻想中的賽博朋克,正邁入我們生活。而科技這把雙刃劍,也正向我們揮舞著。人形機器人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迎來爆炸式的增長,但與之而來的倫理、管理等問題也值得全世界達成共同協(xié)定,保衛(wèi)每個人的安全。我們擁抱科技的變化,期待人形機器人來到我們生活幫助我們,但同時更關心一系列的信息安全、人身安全等問題。只有當消費者得到了保障,人形機器人才會成為消費品。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tǒng)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chuàng)作風格。
IDC今日發(fā)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