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立命館大學的Hiroyuki Tomiyama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開發了一種名為“Dynamic Point-Pixel Feature Alignment Network”(DPPFA−Net)的創新模型,旨在解決3D物體檢測中對小目標檢測困難的問題。該模型采用了多模態方法,巧妙地結合了3D LiDAR數據和2D圖像,以在惡劣天氣條件下提高性能。

在目前技術飛速發展的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準確感知環境對于確保工作和交通的安全與高效至關重要。傳統的3D物體檢測方法主要使用LiDAR傳感器創建環境的3D點云,通過激光束快速掃描和測量源周圍物體和表面的距離。然而,僅使用LiDAR數據可能在惡劣天氣條件下產生誤差,尤其是在雨天。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們開發了多模態3D物體檢測方法,將3D LiDAR數據與標準相機拍攝的2D RGB圖像相結合。盡管2D圖像和3D LiDAR數據的融合可以產生更準確的3D檢測結果,但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其中準確檢測小物體尤為困難。
DPPFA−Net模型包括三個新穎模塊的多個實例:Memory-based Point-Pixel Fusion (MPPF)模塊,Deformable Point-Pixel Fusion (DPPF)模塊和Semantic Alignment Evaluator (SAE)模塊。MPPF模塊負責在模態內部特征(2D與2D和3D與3D)以及模態間特征(2D與3D)之間執行明確的交互,通過將2D圖像作為內存庫,降低網絡學習難度,提高對3D點云中噪聲的魯棒性。
與此相反,DPPF模塊僅在關鍵位置的像素上執行交互,通過智能采樣策略確定這些位置,從而在低計算復雜性下以高分辨率融合特征。最后,SAE模塊在融合過程中確保兩種數據表示之間的語義對齊,緩解特征模糊問題。
研究人員通過與廣泛使用的KITTI Vision Benchmark中的表現最佳模型進行比較,測試了DPPFA−Net的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噪聲條件下,提出的網絡在平均精度方面取得了高達7.18%的改進。為了進一步測試模型的能力,團隊通過在KITTI數據集中引入人工多模態噪聲(如雨水),創建了一個新的嘈雜數據集。
結果顯示,與現有模型相比,該網絡不僅在面對嚴重遮擋時表現更好,而且在不同水平的惡劣天氣條件下也更為出色。Tomiyama教授表示:“我們對KITTI數據集和具有挑戰性的多模態嘈雜案例進行的廣泛實驗表明,DPPFA-Net達到了新的技術水平。”
準確的3D物體檢測方法在改善我們的生活方面有多種潛在應用。依賴于這些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有望減少事故、提高交通流暢度和安全性。此外,在機器人領域的影響也不可忽視。Tomiyama教授解釋說:“我們的研究可以促進對機器人對工作環境的更好理解和適應,實現對小目標更精確的感知。”
DPPFA−Net的推出標志著多模態3D物體檢測領域的一項重大進展,有望為深度學習感知系統的原始數據預標注提供新的可能性,從而顯著降低手動注釋的成本,加速該領域的發展。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