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算力設計起點已經到了萬卡級別,僅靠芯片提升還不夠,要從系統創新入手。
文|趙艷秋
編|牛慧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大模型在企業中的落地呈現加速之勢。業界主要生態牽頭方,都在加快戰略布局。這些布局都涉及國內大模型到底應該走上怎樣一條發展路徑,也影響著每一個生態的參與者,因而引發關注和討論。
相比國外,中國大模型產業還有一個鮮明特征——百芯百模、算力更多元、模型更多。如何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實現大模型在企業的順利落地、規模化發展,業界也面臨諸多挑戰。
4月17日,大模型生態鏈上重要的牽頭方之一浪潮信息,在其第十屆生態伙伴大會(IPF2024)上,提出了要“ 以應用為導向,以系統為核心”的戰略路徑,并支持以“開源開放、多元多模”的方式,激發生態創新,解決產業規模化發展問題。浪潮信息推出了企業大模型開發平臺“元腦企智”EPAI,升級元腦生態,構建多對多的平臺系統,從而提高人工智能生態效率,以應對正在到來的企業大模型落地潮。
01
人工智能競爭要另辟蹊徑?
“人工智能的算力設計起點已經到了萬卡級別,僅靠芯片提升還不夠,要從系統創新入手。”浪潮信息董事長彭震開門見山說。
最近,關于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道路,業界有不少討論。4月,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指出,這幾年我國算力與美國相比,逐漸被拉大。在技術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跟美國“打籃球賽”,而是應利用中國“下圍棋”的謀略,通過大模型賦能制造業等領域,實現人工智能應用,走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彭震贊同這一觀點。他解釋說,此前中國互聯網行業也是因為和產業做了深度融合,造就了手機支付、電商、直播、物流業等的大發展。“人工智能時代也是應用為王,我們要發揮中國在應用上的創新試驗場和引領作用,促進千行百業的創新。”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江小涓看到,2023年中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又增長一個百分點,達到近30%。中國有全球最大、可以承接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產業。
根據IDC的預測,到2027年,中國2/3的企業將利用生成式AI和RAG的組合,將決策效率提高55%。為此,到2026年,中國500強企業將把30%以上的核心IT支出用于AI。
實際上,2024年被認為是生成式AI在企業落地的元年。數智前線獲悉,從去年底今年初開始,大模型在行業的落地活躍度十分驚人。
一家工業服務商告訴數智前線,今年他們在工廠產線升級、設備能耗改造方面,落地項目預計至少幾百個。另一家服務商正在船舶業做試點,這些傳統行業老齡化嚴重,通過大模型降低對工人的技能要求,降本增效特別明顯。在交通業,人們已盯上地鐵、航空設備運維大市場;在知名藥企,從靶點尋找、小分子藥物篩選到合同審批,大模型已逐步突破一個個環節.....
在浪潮信息內部,應用場景的挖掘也很活躍。彭震認為,每家企業,要么在內部業務流程,要么在外部產品服務體系上,都有大量應用場景適合大模型創新。
在這樣的形勢下,“如果在大模型應用方面走在全球前面,我們的人工智能也一定會走在全球前面。”彭震說。
除了以應用為導向,當下大模型的創新要以系統為核心。
大模型的突破是算法、數據、算力等多要素協同發展的結果。即便單看算力,如今也不全取決于芯片,大模型訓練算力設計的出發點是萬卡集群,甚至更大集群。
“這是一個全新的架構,不是以芯片為核心的單機系統,而是以系統為核心的架構。”彭震說。
“過去兩年,全球領先芯片的性能,實現了兩倍的跳躍,但趕不上我們對大模型訓練算力10倍、甚至百倍的增長需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林詠華說,哪怕是最先進的芯片,也要通過更多卡的互聯,才能達到更大算力。
“所以,我們要通過系統創新,去解決今天芯片算力不足的問題。而且不是中國廠商算力不足,美國廠商算力也同樣不足。”彭震說。
而在系統創新中,計算、網絡、存儲、算法、數據工程等,一個都不能少。彭震舉例,浪潮信息曾在一個國產平臺上做大模型訓練,發現互聯帶寬非常低。但經過算法層面的優化,整個算力效率提升了33%。
在全球范圍,即便是OpenAI和英偉達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也都是系統級創新。以OpenAI的Sora為例,資深人工智能專家、云知聲董事長梁家恩告訴數智前線,它的驚艷效果,背后是OpenAI對架構設計、新算法組合和數據潛力的深刻洞察,以及精巧的系統構思設計能力,而非簡單的“大力出奇跡”。
如何提升系統的效率,發揮系統的價值,將會是大模型領域重要的創新點。
02
從好算法到好應用并非易事
不過,大模型的落地仍面臨不小挑戰,從一個好算法到好應用之間,還有巨大的鴻溝。
在大模型引發業界的巨大關注后,浪潮信息人士在拜訪客戶過程中,感受到了一種無力感。很多客戶表達了期望用大模型做智能化轉型,但如何與大模型結合,技術和應用中間有巨大的鴻溝。
“從某種程度上,我們現在不是缺大模型、缺技術,而是缺場景、缺數據,缺在一個場景下磨練大模型算法的能力。”彭震說。
浪潮信息逐漸意識到,要加速大模型在千行百業的創新,需要創造一個簡單易用的大模型開發環境,激發更多合作伙伴,能快速走入行業。
在開展大模型場景應用和落地的拓爾思董事長施水才看來,大模型落地講求三個“實”。第一個叫實戰,AI落地工程化交付非常重要。第二個叫實用,用戶的剛性需求是什么?不能與用戶的業務需求對不上。第三個叫實效,企業要的是降本增效。生態各方要聚焦解決這三個問題。
在IFP2024期間,浪潮信息發布了企業大模型開發平臺EPAI,將落地的難點痛點,結合企業實踐、自身的KnowHow和方法論,形成一套工具鏈。
EPAI平臺上有多種基礎模型和數據集,并提供了數據準備、知識檢索、應用框架等系列工具,是端到端的一體化平臺。
EPAI平臺降低了大模型落地門檻。在浪潮信息內部,一位售前工程師花了一個月,用對話方式,開發了“投標參數傾向分析”小程序。標書是企業競爭的風向標,只要將投標參數丟進小程序,它就能自動分析出參數傾向于哪家投標企業,為下一步競爭策略提供參考。
值得關注的是,EPAI支持調度多元算力和多模算法。相比國外,中國大模型產業有著鮮明的特征——百芯百模、算力更多元、模型更多。據GitHub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月,國內已有AI大模型243家,其中通用模型39個、金融模型25個、工業模型23個......與此同時,CPU、GPU、TPU、NPU各種芯片都參與了人工智能的創新。
“有些人認為這是重復造車,浪費生產力。”彭震說,但從歷史來看,很多技術誕生初期,都是百舸爭流、百家爭鳴,再通過市場之手選擇最后的技術。“我們要鼓勵開源開放,激勵多元多模。”
浪潮信息認為,在多元多模的支持上,自己有著優勢和積累。“因為我們與所有芯片企業都是伙伴,與所有模型算法公司也是伙伴。這些伙伴在這個平臺上,可以獲得很大的誠意,并且能夠共享上萬家右手伙伴(應用開發服務商),覆蓋中國企業客戶,真正將大模型轉變為生產力。”浪潮信息高級副總裁劉軍告訴數智前線。
實際上,實現多元多模并不容易。經過三年多、多層面深度配合與研發,在開展了大量適配、優化等工作后,浪潮信息逐步支持多元多模。伙伴或客戶在應用側開發應用后,如果更換底層芯片,已不需要重寫代碼,這解決了煙囪林立型的生態。
EPAI平臺也推崇開源開放,來解決多元多模帶來的挑戰。比如,浪潮信息與百度、中國移動、中國工商銀行、國家電網等伙伴,發起成立了OCTC開放計算組織,發布大量標準和團標,如面向AI異構協同計算的四項團標、面向液冷的首批冷板式液冷技術規范等,實現規模化的產業發展。
03
建設共生型生態
在IPF2024大會期間,不少企業表達了需要生態力量,一起從開源開放路徑,解決當下大模型訓練和落地中諸多挑戰的需求。
“多元算力并存肯定是趨勢,但從我們的角度,更關注芯片之上的軟件生態。”智源林詠華說。業界看到,目前多元AI芯片生態還相對比較割裂。它們的架構不同,從編譯器到算子都自成一體。大模型企業要把訓練移植到這些芯片上,就不得不面對大量遷移工作。
今年全國很多地方都開始構建智算中心,面對多元算力并存、網絡擁塞等核心問題,業界人士認為,只有進行標準化,才能推動下一代智算中心產業化的發展。“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開源的力量,一起來做這樣的事。”林詠華說。
從事行業解決方案開發的中科軟董事長左春觀察,當下大模型在行業的落地,是幾方緊密合作的過程。客戶要選擇模型,會提出一些落地方向;廠家要提供基座和工具來訓練模型;ISV(增值開發商)要為客戶進行知識梳理和知識訓練。
而在多元算力、多元模型、多元場景狀況下,如果讓每一家芯片廠商、模型廠商和開發合作伙伴,去對接成千上萬的企業客戶落地,效率太低。“我們今天要做一個多對多的平臺系統。”彭震說,來提高人工智能落地效率。
在EPAI平臺上,為左手伙伴和右手伙伴打造了公共的平臺和工具箱。從事解決方案開發的榮聯科技在2019年加入元腦生態。
榮聯科技首席科學家王向東注意到了元腦生態的平臺化。“這讓模式復制的效率會更高,邊際成本會不斷降低。”他進一步分析,“實質上,這是以平臺帶動產品,以生態進行競爭,這個競爭模式在當下是領先的。”
“現在有一個詞叫‘FOMO’,意思是怕錯過。談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每個人都怕錯過,大家都在加速學習、亮相。”中科軟左春補充說,“我也看到了浪潮信息除了硬件支持以外,在系統軟件平臺上的努力。”
“我們很希望擁抱生態,創業企業尤其需要生態的支持。”創業公司銜遠科技首席運營官、聯合創始人王曉波說。
在會議期間,浪潮信息多次表示,打造共生型生態,支持客戶在“多元多模”上的選擇,支持開發合作伙伴和更多的模型廠商、芯片廠商發生聯系,建立合作關系,共同迎接大模型在企業落地上的大潮。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