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脈脈林凡嗎?”
剛在飛機上落座,林凡就被認了出來。搭話的鄰座是某互聯網大廠的員工,他有點激動地點開手機,“你看我打開手機,脈脈就在我大拇指能點到的位置下面”。這個位置已經表明了脈脈在他心中的位置。
這不是林凡第一次被用戶認出來了,每次這樣的經歷,他總能聽到不錯的職場故事——有人獲得了升職,有人找到了新工作,有人搞定了客戶,這其中脈脈總是扮演著連接、幫助或者推動者的角色。沒有這樣的前提,“社恐”的林凡大概很難遇到這樣熱情的用戶。
脈脈是中國最大的職場社區軟件,用戶高達1.1億,在互聯網大廠的平均滲透率高達50%,個別公司高達80%。自從2021年8月,職場社交鼻祖領英關閉了中國版的原創和互動功能之后,脈脈幾乎成了中國唯一的職場人聚集地。
工作占據了人生至少一半的時間,決定了人生的質量與成就。那么,上億的職場人,在脈脈上會發生什么呢?
2021年,拼多多員工猝死事件、阿里女員工性侵事件等影響力巨大的職場輿論事件,都是從脈脈職言版塊引爆之后出圈的;而像愛奇藝、蘑菇街等大廠的裁員事件,以及互聯網公司高層變動的很多敏感信息,脈脈通常都是第一信源。
因此,脈脈被貼上了“互聯網茶水間”這樣的標簽,有人指責它充斥吐槽、爆料、八卦、花邊,也有人說它互聯網大廠的“公敵”。在勞資關系充滿張力的2021年,這種指責來得尤其兇猛。但也有人認為,脈脈上形成的職場輿論,某種程度上可以制約企業行為,更好地保護員工利益。
“普通職場人應該有平等連接的權利、平等表達的權利、平等選擇職業和發展的權利,”林凡不止一次在媒體上喊話,脈脈要做的是“成就職業夢想”,“推動大家共建一個更好的商業文明”。

2021年10月脈脈8周年慶典林凡演講
那些極具眼球效應的輿情事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脈脈在“成就職業夢想”上的努力——2021年,脈脈的招聘服務鏈接了718萬職場人、3000多個雇主品牌,幾百萬人在脈脈上獲得了職業拓展;很多職場新人通過脈脈完成了洗禮,例如某互聯網大廠6000名校招生,有4000名在入職之前已是脈脈的用戶。
盡管充滿爭議,脈脈卻毫無疑問地成了中國職場文明、商業文明的試驗場。多年野蠻生長之后,中國人職場的困惑、掙扎、憧憬和希望,第一次在脈脈上形成了一個可以討論的空間,以及一種與現實互動的力量。而那些久被壓抑的職場人在脈脈上傾吐心聲,則是商業文明的鮮活切面。
甚至脈脈“互聯網茶水間”這個標簽本身,也是現階段中國職場結構形態的折射——脈脈上大量被驗證的爆料、吐槽,對于普通人來說是有用的職場信息,對于公司中高層來說是需要刪除和壓制的負面,但一些公司的決策者已經意識到,那是值得傾聽的聲音。
在2021脈脈MAX中國職場力量盛典上,林凡說初代企業家的冒險時代已經過去了,那個高速增長、流量永不衰竭、機遇遍地的淘金時代也過去了,“企業家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去更多地關注公平、幫助他人去成為最好的自己,與實現更廣泛人群的福祉”。
在這場演講前幾天,麗爾摩斯和林凡有一次深入訪談,盡管2021年脈脈遇到了諸多挑戰,但是林凡卻很堅定:不惑于初心、不惑于流量、不惑于價值觀、不惑于未來。
創業8年,林凡還像個典型的程序員,理工男氣質、低調內斂。但是,機緣巧合,他創業要解的并不是算法、流量這樣的數學題,而是一道和職場文明、商業文明有關的語文題。這意味著,算法、流量這類硬指標能帶來的快速商業奇跡,可能很難在需要解決軟性問題脈脈發生。
“很早我就知道脈脈不會是一家Lucky的公司,我們不會站在風口上,但我們選擇站在正確的趨勢上。”林凡說。
1.改變幾億人的職業生涯
脈脈的誕生,和林凡的一個困惑有關。
2011年10月5日,那個困惑林凡許久的問題,終于有了解。
那一天,喬布斯逝世,滿屏都是致敬和哀悼。這個改變了多個行業的大師,讓并非粉絲的林凡也大受感動。“那天有特別強烈的感覺,就是我不想只改變幾億人的打字習慣,我應該做一些更大的事情。”林凡說。
彼時,林凡是搜狗的CTO、僅次于CEO王小川的二把手,國民級應用搜狗輸入法正是他們團隊的作品。從2009年開始,他就有了一個困惑,“這輩子是不是就只是改變了幾億人的打字習慣?”
那天下午,他還看了一部講Facebook創業的電影《Social Network》。至此,他完全被點燃了——看起來創業真的很容易,只要找對一個支點,就能撬動未來。
那個可能“撬動未來”的支點,在他創辦脈脈之前已經找到了,那就是“改變幾億人的職業習慣”。
“信息的事情基本上百度解決了,后面是頭條;商品的事情基本上被淘寶、阿里解決了。但是人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生產要素,還沒有一個很好的體系來解決。”林凡說,當時也看到國外領英的模式,但是覺得領英上主要是跨國公司,脫離了國內大量創業公司的職場氛圍和需求,他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支持他這個判斷的,還有中美職場間的巨大差異。林凡是清華學霸,曾經在馬里蘭大學攻讀博士,他的美國同學很多從高中開始做實習生,有一定工作經歷了之后再考大學,這個過程他們已經很了解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而學習就是為未來的職場鋪路。對比鮮明的是,中國人還沒有擺脫對學歷的盲目崇拜,都恨不得一直學到博士后,卻常常出現畢業即失業的情況。

2002年清華時任校長王大中給特等獎學金獲得者林凡頒發畢業證書
中美職場的另一大差距是職場信息差。美國的職場資訊非常發達,能夠養活大量的媒體。但是,中國職場資訊一直很匱乏,在不同行業之間的流轉更少,這導致大部分人對職場缺乏基本的認知。
“我父母給我找了個工作,同時我拿到了一家民企的offer,我該選哪個?”這是脈脈上經常能看到的一類問題,可以看出,依賴父母找工作在中國還是一個普遍現實;另一個現實是,人才的跨行業流轉很難,比如林凡的公務員朋友想跳出體制,則會問他“出來之后我能做什么”這類問題。
在林凡看來,如果有豐富、易獲得的職場資訊,可以讓人們看到相對大的職場全景,這類初級問題就會少很多。
因此,脈脈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職場信息差的問題。林凡經常思考的問題是,怎樣能夠讓中國職場有更多的信息創造出來?這些信息怎樣才能更好地流通,在學生和白領之間、在不同行業的人群之間都能很好地流通?
一定程度上,脈脈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尤其是互聯網行業。首先是它在互聯網行業50%以上的高滲透率,保證了有大量職場用戶貢獻內容;第二是它的身份驗證,雖然用戶可以在脈脈職言板塊用花名發言,但是每個花名ID都經過了身份驗證,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職場信息的真實性。
2021年脈脈為何成為職場輿論焦點,就是因為脈脈有相對較高的信息透明度,把中國職場存在的一些問題充分暴露了。
但林凡希望脈脈做到的,遠不止是職場信息,“從一個人進入職場開始,到退休為止,這三四十年的職業人生,我們能幫一個小忙或者幫很大的大忙,那就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2.藍海里的慢公司
脈脈正式創辦于2013年,2021年是林凡創業的第8年。這8年里,是互聯網風起云涌的8年,大批同期的互聯網公司已經上市,有的甚至走完了從創業、興起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
但是脈脈卻是個另類:一方面它在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2021年領英關閉了原創和互動功能,脈脈成了唯一有影響力的職場軟件;但另一方面,它卻是一家慢公司,這和互聯網行業“唯快不破”的信條很不一樣。
其實,林凡很想讓脈脈快一些,但是發現很難。
這些年快速成功的互聯網公司,絕大多數是生活方式與泛娛樂類的,它們滿足人性的某一方面,有大量的標準化客戶,可以把目標簡化為流量;但脈脈關注人的成長,這是個軟性指標,每個人需求都太不一樣,所以流量法則常常失效。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中國近幾十年商業文明根基尚淺,職場秩序、員工心智、管理層認知、信任機制等并不成熟,想做職業成長的脈脈,相當于要在一片貧瘠的土壤上造出一片綠洲,注定了這是漫長而浩大的工程。
其實林凡有一次搭上流量快車道的機會。2013年脈脈投資人介紹林凡認識了快手創始人程一笑,彼時快手團隊很小,程一笑需要一個搭檔,林凡在從各方面都很合適。但是在即將敲定合并協議的最后一刻,林凡放棄了。
程序員出身的林凡,完全能看到快手的未來,“就是感覺開通了一個Easy模式,這個Easy模式更符合人性,更符合簡單和輕松的東西,你知道它更容易起來”。但是,做風口上的事還是內心向往的事,他選擇了內心的向往,因為他堅信職場是未來的大趨勢。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在生活、娛樂領域今天都已經走在美國前面了,但是職場這方面沒有做好,可以堅定地投入,未來10到20年都有機會。”林凡說,看準長期趨勢、堅持長期價值,里面的起伏、挫折,他看得比較淡。

林凡也有按捺不住的時候。2018年,脈脈完成了2億美元D輪融資,手中資金充足,林凡也想過通過流量,讓脈脈在互聯網之外的行業迅速破圈。但是,最終效果并不好,不同行業職場差異很大,需要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來,急不得;此外,當大量流量涌進脈脈時,如何留存、承接這些流量也成了問題。
這個教訓頗為深刻,林凡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探討這個“花了10億”買來的教訓。此后,脈脈放棄了短期的流量思路,更加重視長期價值。
未來幾年,職業化培訓是脈脈發展的重點。相比職場信息的功能,職業化培訓更加接近林凡“成就職業夢想”的初心。
林凡說,中國公司的現狀都是在用人,而不是在育人,“因為普遍追求快,你給我帶來多大價值,我要給你多少回報。但是,當發展節奏慢下來的時候,育人就變得重要,因為這樣才能給公司帶來更大的收益”。
在這方面,中國公司和跨國公司的差異也非常明顯。外企在職業化發展上已經做了上百年的積累和建設,員工的職業路徑非常明確;雖然很多中國公司也建立了職級體系,但是并不成熟。很多中國公司還在用傳幫帶的方式帶新人,外企卻有一整套體系化培訓方式,比如寶馬的培訓體系經過了上百年的迭代。
“現在我們想通過共建的方式,把職級體系這個事做起來。”林凡說,這個體系對于一些大公司來講,相當于把內部的標準輸出了,更有利于獲取外部人才,因此它們有參與共建的動力。此外,一些職場專家也會參與建設,他們通過發表一些專業化的文章,吸引脈脈上用戶買課。
在林凡的腦海里,這個產品形態像維基百科或者是百度百科,是一個網狀的知識結構,從一個入口進去以后,就可以便利地了解很多東西。比如一個人做研發工作,可以在上面很輕松地找到不同的職級應該掌握什么樣的能力、跟什么樣的人溝通和交流、在公司里管多少人、工作流程等等相關的知識。
簡單地說,脈脈要做的是中國人職業化的基本數據庫。這里沒有流量紅利,只有一磚一瓦從零開始建設的艱辛。但是一旦完成,它的價值和意義是非凡的——脈脈將為大量職場普通人提供一個快速職業化的通道,這項工作極具社會價值。
現在,搞流量賺快錢的時代已經走遠,那些具有社會價值的創新,才會在更長的時間里獲得經濟價值。
3.沒有什么不可能
創業8年之后,再回想當初下決心創業的細節,林凡笑自己被Facebook那部電影騙了,“創業哪有這么容易,總有那么幾次你會非常懷疑自己到底行不行”。
但是,他總能堅持到問題解決,“最后覺得自己還行”。林凡長著一張娃娃臉,但是永遠不要低估他“堅持”做一件事的決心。
很多職場輿情事件發生時,都有人來找他刪帖,除了朋友、投資人、公司VP等,還有脈脈銷售部門的人。
林凡首先會問帖子是不是真的,如果帖子真實性有問題,公司出具澄清文件后脈脈可以刪帖,但是如果帖子是真的,不管是誰都不能刪。脈脈的銷售部門常常因此承受壓力,林凡會告訴銷售人員,如果刪帖能換來業務,那么這個業務沒有真實價值,可以不要;反過來如果脈脈創造了價值,那么這個業務不可能會丟。
“我沒有一次妥協,”林凡說,這么做不是為了搞事,而是為了幫助推動企業和員工平等對話、積極溝通,促進矛盾和解。
這樣一路堅持下來,脈脈的價值觀變得非常清晰,而很多企業家開始重視脈脈上的聲音。好未來創始人張邦鑫曾說過,脈脈上的很多討論讓他知道了員工是怎么想的。京東也有內部管理制度,是因為員工在脈脈上討論形成的方案。
如果要給林凡的人生找關鍵詞,“堅持”就是最重要的那個。在很早的時候,他就得到一個啟示,只要堅持,“沒有什么不可能”。
林凡是典型的南方人,看著塊頭不大,但是脈脈內部舉辦的扳手腕比賽,從來沒人贏過他。這是因為他從小習武,還代表清華大學獲得過高校武術大獎,和普通人相比,他是真的武林高手。
高手高在境界。林凡生于1980年,6、7歲看了港臺武俠片想習武,爸爸告訴他如果喜歡就要堅持。盡管條件很有限,林凡堅持練到了小學畢業,那年暑假,少年宮的武術老師搞了一次魔鬼訓練——
第一周讓學生們每天繞城跑5公里,不跑就不能再練武了。很多人覺得很難,但是最終大家都堅持完成了。第二周,老師說要把腿上綁上沙袋,每天跑5公里。很多人覺得不可能,但是也都堅持完成了。第三周,老師指著一個有300級臺階的小山,說綁上沙袋跑完5公里,然后蛙跳上山。這一次,所有的人都覺得不可能完成,但還是有一半人堅持完成了,林凡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暑假過完,有一個念頭在林凡腦子里生下了根,那就是“沒有什么不可能”,人的潛能太大了。
這個信念,在考清華這件事上再次得到驗證。林凡4歲時接觸到電腦,從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清華計算機系成了他從小向往的地方。在那個時代,他所在的高中平均每三年才能出一個清華,還不一定是計算機系,而要想進清華計算機系,全省前10名才有機會。到了高三下半年,經過一番努力,林凡已經是年級第一名了,但是在全省只能進入200名。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林凡希望渺茫。
但是,林凡決定賭一把。他的數理化非常好,都是滿分或者接近滿分,平日都是語文拖后腿,于是在語文上下功夫。對他來說,要考上清華其實是一道語文題。林凡的運氣不錯,高考語文成績出奇地好,他也順利進入了清華計算機系。
“這件事說明,哪怕只有百分之幾的概率,只要堅持,也可能出現奇跡。”林凡說。他認準的事,沒有放棄過。
脈脈也一樣。創業8年,脈脈在探索的路上走過不少彎路,不看好的人大有人在。也有人批評脈脈發展得不夠快。林凡很少解釋和爭辯,他認為爭這個事情沒有什么意義,“我們最終還是要把發展速度弄快了才有意義”。
有時候林凡自嘲“軟柿子”,“不爭”是他的個性特質。這個特質來自于他對武術精神的領悟,“真正的高手不會輕易示范自己的實力。練的時間越久,就越知道自己的實力在于收而不是放。”
“如果把脈脈和小時候的練武經歷做類比,脈脈現在發展到哪個階段了呢?到了蛙跳上山嗎?”我問。
“剛剛到腿上綁沙袋吧,離蛙跳上升還有距離。脈脈今天遇到的問題,我覺得還是比較早期的問題,”林凡說,“但是只要踏踏實實干,不要天天想著泡沫破滅了,這個不行了,那個不夠好。堅定地去創造價值,就一定有回報。”
(文:黃秋麗 來源:麗爾摩斯)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報生成中...
海藝AI的模型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站內累計模型數超過80萬個,涵蓋寫實、二次元、插畫、設計、攝影、風格化圖像等多類型應用場景,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創作風格。
IDC今日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出貨1,2萬臺,同比增長33%,顯示出品類強勁的市場需求。